佳木斯地区冰雹天气统计分析及防控措施
2010-12-25初桂华褚春燕
初桂华,褚春燕
(佳木斯市气象局,黑龙江佳木斯 154004)
佳木斯地区冰雹天气统计分析及防控措施
初桂华,褚春燕
(佳木斯市气象局,黑龙江佳木斯 154004)
1 引言
冰雹天气是由强对流天气系统引起的一种气象灾害,它出现的范围虽然较小,时间也比较短,但其具有来势迅猛、灾害重、破坏力强等特点,其危害程度与冰雹大小、密度、降雹持续时间有关。一场急剧而强烈的降雹过程,能对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以及城市建筑、人民生命财产等造成严重的危害和损失,特别是在农作物快到成熟、收割的季节,突如其来的一场冰雹,可摧毁大片庄稼。
冰雹天气多发生在春、夏、秋季午后,由于其天气尺度小,加上观测站点的限制,有些冰雹观测不到,观测资料不全,本文在现有观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佳木斯人控工作记录、灾情现场调查记录及气象凭证等对冰雹天气进行统计分析。
2 冰雹的时空分布
2.1 地域分布
通过对佳木斯地区1961~2008年48 a冰雹资料统计(一天中无论冰雹现几次,都作为一个雹日统计)(见表1),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汤原为87次,占全区冰雹日数的比例为19%,年均近2次。其次为桦南78次,占全区冰雹日数的比例为17%。最少为桦川45次,占全区冰雹日数的比例为10%,年均不足1次。由此可见,佳木斯地区冰雹地域分布特征为西部(汤原)和南部(桦南)多,东北部(抚远、同江、桦川)少。
表1 1961~2008年出现冰雹日数
2.1.1 地势对冰雹分布的影响
由冰雹的地域分布特征可见,佳木斯地区冰雹的分布呈现不均匀性,具有山区多于平原特点。汤原、桦南距山区较近,受山地影响,地势差异大,加之地面受热不均,在有利的天气条件下,易产生雷暴、冰雹等灾害天气。桦川、同江等站地处三江平原,地势造成的冰雹天气较少。
2.1.2 城市建设对冰雹生成的可能影响
一般认为城市的“热岛”效应会使局地受热,有利于对流系统的发展,产生冰雹的机率会增加,但从统计分析结果看,并非如此。也有可能由于城市高大建筑物的增多、密度的增大,导致地面风速减弱;又由于城市硬质地面扩大,空气湿度减少,对对流发展有削减作用等原因,冰雹出现次数有所减少。
2.2 季节分布
佳木斯气候特点是:冬夏季温差大,冬季高空受贝加尔湖高压脊控制,地面受蒙古高压影响,使来自蒙古高压区的干冷极地大陆性气团不断输送形成寒冷干燥的西北风。不利于对流天气形成,很难产生冰雹天气。所以1~3月、11~12月无冰雹记录出现。夏季,随着太阳辐射能量逐渐加大,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和高空锋区的影响下,使来自西太平洋的温湿海洋性气团不断流动,盛行温暖湿润的东南风或南风。使4~10月均有冰雹天气发生。
2.3 月变化
佳木斯地区1961~2008年48 a间冰雹总计为457次,年平均10次,全区最早出现的冰雹天气为4月,最迟为10月。最多出现在春末夏初的5、6月和初秋的9月,峰值出现在5月为145次、次峰值为6月和9月,分别为120次和75次,这3个月集中了全年雹日的74%(见表2)。这一时期也是佳木斯地区每年冷暖空气最活跃,交替变化最频繁的时期。
2.4 日变化
在一天中,冰雹在任意时间都可能出现,受冷涡影响,冰雹也会几天连续出现或一天出现几次。但午后出现冰雹最多,12:00~20:00之间占90%,且以12:00~16:00为多。这主要是午后局地热对流旺盛,利于冰雹的产生。2.5年际变化
由冰雹日数年际变化折线图看出(见图1):每年冰雹出现次数大多在4~15次之间,最多次数出现在1972年,全年出现26次。次多分别出现在1991、1998年,次数分别为20次、18次。最少为1989和2007年,全年各出现2次。连续7年出现冰雹10次以上的年份为1972~1978年。
图1 1961~2008年冰雹日数年际变化折线图
3 冰雹的强度变化
以测得的冰雹直径、重量及持续时间来分析冰雹的强度,从佳木斯单站资料来看,我们所观测到的冰雹直径多为1~4 mm,降雹持续时间多在3 min内、地面无厚度堆积、随降随化的轻雹。一般冰雹直径在5 mm以上即可成灾,并且在降小冰雹的同时也掺杂着较大冰雹,冰雹直径越大,成灾率也越大,危害程度也越严重。
4 冰雹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雹灾的危害取决于冰雹的强度、密度、覆盖范围及降雹季节。冰雹强度越大、密度越大、覆盖范围越广,造成的灾害越严重。佳木斯地区春季的秧苗、蔬菜,秋季的烤烟等是受冰雹灾害影响较大的作物。
冰雹在春、夏、秋季都会对农业有危害。春季作物处在出苗期,抗御冰雹能力弱,但因恢复能力强,遭受雹灾后,除个别严重受灾作物外,能恢复生长。严重不能恢复的可以改种其他作物。所以,早春冰雹危害略轻。夏、秋两季作物正处在抽穗开花到灌浆成熟阶段,遭雹在后,轻者作物叶碎杆折,花、穗被毁,籽粒脱落,重者颗粒不收,损失无法补救。所以,夏、秋季冰雹危害严重。2009年6月20日14:00左右,佳木斯市敖其、大来等地降雹,雹粒有5 mm大小,受灾大豆1 491 hm2、水田55 hm2,大豆绝产916 hm2。在冰雹强度相同的情况下蔬菜地上部分要比地下部分受灾重,高稞蔬菜比矮稞受灾重。
近年来,由冰雹产生的损坏车体、砸碎玻璃、损坏房屋,人、牲畜被打死砸伤等情况出据的气象凭证每年约有4~6起左右。
由此可见,冰雹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的危害是严重的,必须引起广泛的重视,深入研究防御对策,采取措施,努力减少冰雹灾害造成的损失。
5 防控措施
5.1 加强冰雹观测
充分利用现有观测设备:卫星、雷达、地面观测网点及计算机和通信传输等先进设备,对冰雹天气全方位跟踪观测,力争不遗漏,并及时上报有关部门。
5.2 研究冰雹出现规律
结合本地区天气特点,研究冰雹的变化规律、时空分布、地理分布特征。探索冰雹预报方法,提前报告冰雹可能出现的时间、地点及强度,为领导指挥防雹作业提供可靠气象信息。
5.3 及时发布冰雹消息
为了尽可能提早将冰雹预警信息传送到各级政府领导和群众中去,气象部门通过各地电台、电视台、电话、微机服务终端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系统等媒体发布“警报”,使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提前采取防御措施,避免和减轻灾害损失。
5.4 合理布设防雹点进行人工消雹
佳木斯全区各站均有防雹高炮、火箭弹。对可能出现的降雹区域,合理布设防雹高炮,发现雹云,立刻实施作业。这些作业改变雹云的物理结构,使雹胚增多,使大冰雹变小,小冰雹变无,从而达到防灾减灾目的。
5.5 农业防雹措施
在多雹地带,种植牧草和树木,增加森林面积,改善地貌环境,破坏雹云条件,达到减少雹灾目的;增种抗雹和恢复能力强的农作物;成熟的作物及时抢收。
6 小结
佳木斯地区冰雹天气规律:①冰雹天气主要集中在春末夏初的5、6月和初秋的9月。这与对流天气活动频繁及季节变化相一致。②冰雹地理分布为地区东部、南部出现次数大于东北部沿线,这可能与山区、水体影响有关。③冰雹的年际变化无明显规律,但全区年出现次数多在4~15次之间。④从冰雹造成的灾害情况看,除气象局积极主动做好气象预报服务外,各级相关部门也应做好防雹消灾的应急准备工作,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和防御极端气候灾害的能力。
P468.0+2
A
1002-252X(2010)01-0017-03
2009-10-6
初桂华(1965-),女,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本科生,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