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业国际化问题研究
2010-12-25侴海峰
侴海峰
(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8)
黑龙江省农业国际化问题研究
侴海峰
(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8)
农业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农业国际化背景下,黑龙江省农业将面临更加开放和竞争更加激烈的市场环境。如何发挥优势,利用资源,调整发展战略,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加快农业国际化步伐是黑龙江省农业今后发展的重要工作。在分析了黑龙江省农业国际化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标准化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龙头企业等发展对策。
黑龙江省;农业国际化;农业标准化;龙头企业
随着经济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各国农业国际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在我国农产品贸易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是,由于农业产业化、工业化进程缓慢,集约化经营水平不高,面对农产品贸易的国际通用规则,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国外强势农产品的冲击和国际化大公司的挑战,必将对黑龙江省农业带来深刻的影响。
一、农业国际化的内涵
农业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在农业中的具体表现,是各国农业按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并在此基础上调整和重组国内农业资源配置,使农业资源和农产品在世界范围内优化配置,实现资源和产品的国内国际市场双向流动;通过商品与劳务交换、资本流动、技术转让、国际合作等方式,形成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全球农业一体化。农业国际化是一国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也是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的必然要求。
二、黑龙江省农业国际化的发展现状
(一)农产品国际市场化程度逐渐提高
农业国际化的全球农产品市场一体化格局是农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产品的生产和市场对国际贸易的依存度越来越高,农产品国际贸易往来也越来越频繁。自 2005—2009年的 5年间,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黑龙江省农产品进出口情况总体仍呈上涨趋势,进出口额分别以年均 62.86%和 19.02%的速度增长(见表 1和图 1),位居全国前列。
(二)国际农业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
近年来,黑龙江省积极发展对外经贸合作,已与世界上 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贸易往来关系。同时,依靠独特的地缘优势,与俄罗斯等东欧国家发展边境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特别是与俄罗斯的合作不断向纵深发展。主要表现为黑龙江省凭借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及比较先进的农业种植、养殖技术,充分利用俄方丰富的土地资源,较为先进的农业机械,价格低廉生产资料,近年来在俄方境内开垦或承租土地大面积种植经济作物如大豆、玉米、水稻、马铃薯、蔬菜、瓜果等。此外,还积极在俄境内设立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目前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
表 1 2005—2009年黑龙江省农产品贸易情况
图 1 2005—2009年黑龙江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变化情况走势图
三、黑龙江省农业国际化的制约因素
(一)农业科技滞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出口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
加入WTO后,我国农业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农产品品质问题。而实施农业标准化,可有效地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品质,提高农产品的国内及国际市场竞争力。由于黑龙江省出口农产品大多属于初级产品,附加值低,品质、卫生标准不能与国际标准接轨,长期遭受非关税壁垒的排挤。虽然,黑龙江省根据自身农业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法规和标准,如《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管理条例》等。但总体上看,农业标准化问题依然突出。如现行的农业标准多集中在农产品的产前和产中的环节,产后标准和系列标准较少,已经成为农产品上档次、创名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农产品外贸基础薄弱
首先,农产品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目前,黑龙江省出口的主要农产品中,仍以土地密集型大宗农产品 (大豆、玉米、大米等)为主,其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半壁江山,比重过高,而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比例过低,出口主要依赖低价竞争,在国际市场上明显缺乏竞争力。以玉米出口为例,黑龙江省玉米含蛋白质油脂量远低于国际同类产品,我们的粮食只能作为饲料出口,或者出口到非洲等严重缺粮的贫困国家。其次,进出口市场过于集中。长期以来,黑龙江省农产品进出口市场高度集中,出口市场情况更为明显,出口主要面对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如此集中的出口市场抑制了市场的伸缩弹性,容易对少数国家的经济产生较强的依赖性,加大了贸易风险,易受进口国国内经济波动及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冲击。
(三)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实力不强,农业产业化集中程度低
国内国际的实践经验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经营主体与市场连接的一种有效形式,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黑龙江省目前还处于家庭小规模分散经营的阶段,农业产业化集中程度低,专业化进程缓慢,农产品原料基地形不成规模,存在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的矛盾,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基本上还是一种松散的买卖关系,尚未连成利益共同体。同时,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不仅数量少,技术水平低,而且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粮食加工业,区域和产业分布不均衡,对农业经济发展拉动效果不明显。
四、提高黑龙江省农业国际化的思路和对策
(一)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绿色食品产业
农业国际化的发展,将导致世界农业生产布局的重新调整。这既为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创造条件,又对其农业结构调整提出新的要求。要适应农业国际化竞争,就必须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为此,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对黑龙江省农业结构的调整应从优质化、专用化和规模化生产入手,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内在品质。同时,充分发挥黑龙江省资源优势,把绿色食品工作放在首位,打造绿色食品国际化品牌,以绿色食品品牌为纽带,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原料基地为依托形成新型的绿色产业组织,使绿色食品成为带动农产品出口的主导力量。
(二)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形成多元化的出口格局
针对黑龙江省的农产品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的问题,应全方位、多元化地开拓国际市场,采取灵活的贸易方式促进市场多元化发展。一方面要稳定和扩大俄罗斯、日本、韩国等传统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支持企业和业务人员到国外独立开展经营业务,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的国际市场新格局。以对俄出口为例,鼓励和支持对俄出口农产品加工园区的建设,培育和壮大果菜加工、油料作物加工、畜产品加工、米业加工等龙头企业,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产品加工出口增值,扩大对俄市场的占有率。另一方面,深度开发欧盟、美国、中东、非洲等非重点市场和潜在市场,逐步使潜在市场变为现实市场,非重点市场变为重点市场。
(三)推行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农业标准化是农业国际化的核心问题,是农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黑龙江省在农业国际化的过程中应该认真研究和不断追踪国际标准,加快与国际先进标准和质量安全制度接轨并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制定和完善农业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建立和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同时,加强监督,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并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及辅助材料的监测、许可和认证,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增强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
(四)加大龙头企业建设力度
首先,提高市场意识,全面融入市场。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把市场放在首位,要研究市场、开拓市场,以市场的需要为风向标。其次,要抓好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企业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推广机构的合作,走农科教相结合和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提高企业开拓市场能力。
(五)加大政府对农业的科研投入力度,积极培育农业国际化专门人才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农业的发展、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实施农业国际化战略,需要一批适应农业国际化要求的人才。为此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切实抓好。对于农业领域,尤其是急需培养一批信息、金融、外贸、管理、营销等专门人才。要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采用技术入股、期权奖励等新的方式,鼓励高层次人才在农业领域的技术创新,使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加速农业国际化进程。
[1]苗永山.黑龙江省发展外向型农业取得的成绩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350-325.
[2]郁芃芃.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5):39-40.
[3]林雪芳.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党政干部学刊,2009(12):46-47.
[4]刘小宁.黑龙江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策研究来源[J].求是学刊,2008(3):53-57.
[5]周慧秋.黑龙江省农业国际化发展战略分析[N].黑龙江日报,2006-02-06.
[6]蔡苏文.对我国实施农业国际化战略的思考[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3(12):38-41.
F327
A
1002-2880(2010)09-0010-02
侴海峰,(1978-),女,黑龙江省鹤岗人,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讲师,产业经济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农产品贸易。
(责任编辑:陈鸿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