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Kidult——值得关注的成人孩童化现象

2010-12-23王传棨

当代青年研究 2010年10期
关键词:成人现象儿童

◎丁 菊 王传棨

成人孩童化(Kidult)现象最早是指成年人的一种外表打扮的表征或充满童趣的消费行为,但随着孩童化的社会价值开始逐渐成为风尚,传统的成人观念受到调侃,Kidult现象现已逐渐深入至一种内心精神的追求,并成为当前的流行文化现象之一。与Kidult文化相似的表述还有可爱(Kawaii)文化、蔻(CUTE/Q)文化等。Kidult现象先后经过了由物质粉饰到内心追寻的演变。Kidults性好沉迷,不少有收藏癖。他们或痴迷玩儿童玩具(比如万花筒、智力拼盘);或到陶艺馆里玩泥巴;或喜欢看动画、漫画、连环画,将卡通进行到底;或将自己的居室布置成卡通天地,每天抱着毛绒玩具看着电视……他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断创新、享受充满童趣的情调。其最根本的表现是保持童趣快乐,愿意接纳可爱纯真的生活方式,不愿受传统社会成人观念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Kidult已成为一种社会潜意识。

一、成人孩童化现象调查

2009年2月至7月,团中央“青年kidult现象研究”课题组编制了《青年Kidult现象调查问卷》(包括三部分共40个题目),面向18-40岁青年群体发放了350份问卷。其中高校发放问卷250份,社会调查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334份,实际获得有效问卷312份,有效率84.1%。发放地点选择了江苏省的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师范大学两所高校和陕西省西安市、江苏省南京市、徐州市的商业区写字楼,对当今青年Kidult现象的个性心理、行为表现、社会态度、思想观念等进行了调查,取得实证研究的基础数据,并进行了分析研究。

(一)青年对Kidult的感知态度情况

调查显示,大多数青年对童年时代的回忆是美好的,并且在社会生活方面有较为满意的朋辈群体,喜欢简洁纯朴的生活、喜欢现有的工作生活状态。调查显示,56.1%的青年喜欢具有孩子气的朋友;35.1%的人认为周围朋友具有较多的Kidult现象;37.2%的人愿意被评价为天真可爱;37.2%人仍然还会对父母撒娇;34%的人喜欢扮演被保护者;50%的人常有 “不想长大”的念头;46.8%人愿意在可能情况下回到童年生活。可见当代青年对Kidult现象的接纳程度比较高并且至少1/3以上的青年有Kidult角色心理。

在界定Kidult为“心理保持童真,行为追求个性”时,有37.5%的青年愿意接纳自己是个Kidults,在界定Kidult为“心理不愿长大,行为不像成人”时,有24%的青年愿意接纳自己是个Kidults,可见至少有24%的青年在心理上赞成、坚定地支持Kidult现象。与此同时,调查也发现很多矛盾和问题,如有30.1%的青年畏惧未来的婚姻生活、55.4%的青年认为现实社会残酷复杂虚伪、34%的青年喜欢扮演被保护者的角色、35.6%的青年经常有安全危机感、44.5%的青年经常感到孤单寂寞、63.5%的青年经常感到竞争压力、50%的青年经常有 “不想长大”的念头、46.8%的青年愿意在可能情况下回到童年生活……可见当代青年所面临众多成长的烦恼、社会压力、心理上的负担,需要关注和引导。

(二)Kidult的言行表现

就Kidult的言行表现而言,有一半以上的青年喜欢收藏玩具、卡通物品、喜欢有孩子气的言行,有35.1%的人周围朋友有较多的Kidult现象,37.2%的青年愿意被评价为天真可爱并且在家里还会对父母撒娇、37.2%的青年认为Kidult是积极现象、55.4%的青年觉得Kidult可以缓解自身压力使自己获得愉悦感,说明至少1/3以上的青年是比较积极乐观地看待Kidult现象,并且在日常生活中通过Kidult的方式寻找快乐和内心的和谐。而明确否认上述行为的人基本上在10%以内 (除不喜欢孩子气的语言行为的为10.9%外,其余均在8%以内)。可见90%以上的青年是不反感孩童化的语言行为的。

从年龄分布来看,随着年龄增长,收藏玩具、喜欢卡通化物品、有特别喜欢的卡通人物、有宠物或宠物玩具、模仿卡通化特征等行为呈下降趋势。但玩游戏、喜欢与儿童相处的青年逐渐增多。可见随年龄增长、学识增多、社会阅历逐渐丰富,青年一代在实践中接受历练,其儿童化行为会逐渐退化,并倾向于对现实社会人际交往的归属,对玩具等儿童物品的依附逐渐减少,而更倾向通过玩游戏等方式消磨时光。从身份分布来看,在校学生比非学生更喜欢收藏玩具、卡通化物品、有特别喜欢的卡通人物和孩子气的言行。从样本情况看,非学生大部分是具有社会职业和经济收入的,平均年龄也高于在校学生,此情况支持年龄分布的分析结论。从月支配收入情况看,一定限度内,随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喜欢玩游戏、收藏玩具、喜欢卡通物品的情况会逐渐上升。但物质化的生活会挤压人们的言行、个性,使人疏离社会生活,同时收入与付出相对应,收入高相应需要投入工作时间,工作的社会同化中,人们的童趣被压抑。从Kidult现象的在性别、年龄、身份、收入情况等方面的差异来看,总体上女性比男性、学生比非学生更接纳Kidult现象;随年龄增长、社会职业的稳定以及收入的增多,对Kidult现象的悦纳程度会发生变化,由多到少逐渐衰减,但不会完全消失,在一定的年龄、收入群体内Kidult会成为相对稳定态的生活方式。

(三)调研结论综述

就本次调研所发现的问题而言,20-25岁的青年群体需要特别关注。这个年龄段往往是在将就业或初就业的状态,正处于从“学校人”向“社会人”、从“准成人”向“成人”转变阶段,是整个人生的一个“拐点”,如果这个阶段过渡顺畅的话,那么对他们将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在此之前他们是在课堂上接受引导的学生,之后面临的是刚进入社会的压力和未来生涯发展、生活状态的种种困惑,依赖性与独立性、开拓性与收敛性、自信与自卑等等矛盾最为凸显,做好这个群体的教育引导工作,对把握和控制Kidult发展趋势有现实意义。

二、Kidult的现象表征

(一)生理的成年与心理的童稚态

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生的这一代人思想和行动开放,因为营养好,生活条件好,多数人身体发育呈 “早熟”状态,而心理年龄却成为一种半生不熟的 “后儿童时代”。从年龄上看,Kidults都已到法定公民年龄,但按照传统观念来看,其心理上往往发展滞后,尚未与其年龄相匹配。主要表现为难于坚持、情绪化、不稳定、疏于计算、有依赖性、不爱负责。他们事无巨细、生活没有规律,不愿意承认自己已经长大,不能正视现实——尤其是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问题,总想逃避现实躲进幻想的世界把自己保护起来,不愿承担责任,一旦出现问题,在需要承担责任的时候,往往采取规避行为。年龄已成人,但怀念和保留着比年龄小很多的生活行为,并且乐于接受别人对自己“年龄小”的评价,我们可以称之为“扮嫩”。一项研究表明,在年轻人中间有25%左右的人有非常突出的扮嫩心理,其中男人的扮嫩周期是8年——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已经28岁,他更愿意表现得像20岁;女性表现的更为突出,她们一般装得比自己的实际年龄要年轻10—20岁。

(二)语言行为的幼稚化与游戏性

Kidult一族和孩童有共同的语言和兴趣,其语言的最大特点是卡通化、网语化、儿语化、港台化。比如说描述尴尬为“囧”、自称为“男孩子”等等,喜欢用“呢,啦”等语气助词唱“我未成年让我肤浅”。非语言符号Kidults也有很多特定的表现,在表情、语调、动作乃至思维方式方面都体现出了幼稚化倾向,比如说扮鬼脸、做怪相、瞪眼睛、吐舌头等等。Kidult的另一个显著表现是喜欢游戏趣味,一方面Kidult喜欢玩游戏并且在这方面缺乏自制力,另一方面他们喜欢用游戏的方式对待生活中的事件。游戏在传统的观念中主要是小孩子的娱乐活动,但现在很少有人还会坚持这个观点。目前的PC游戏和网络游戏,大多是成人游戏。游戏的显著特征是模拟或虚拟现实。在游戏环境中世界是永恒的,生命是无止尽的,它符合Kidult保持童真不老的心理。比如在卡通片中,一只活蹦乱跳的狗,被开过的车碾下,它会被压成像一张纸一样,但它却不会死、不会伤,转眼间又活蹦乱跳起来,这是典型的游戏性。同时在游戏世界里,玩家就是其中的一员,在游戏中可以选择回到过去,也可以选择未来;可以是单一角色,也可以是多种角色;Game可以over,但Replay可以begin。游戏世界中,赢是真实的,可以晋级,输却可以不认账,这符合Kidult享受快乐却不愿承担繁重责任的心理。另外,游戏世界的快乐魅力与现实生活的琐碎无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青年所面临的现实生活中的世俗责任、生存压力在游戏中可以得到慰藉、舒缓,因此它自然而然成为很多Kidult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希望从游戏开始从游戏结束。”成为他们的宣言。“Cosplay,秀并快乐着!”成为这个群体喜爱的一种文化①。

(三)生活消费的可爱化

英国儿童心理学家温尼考特提出过一个重要的概念:“过渡性客体”。这个概念是指从人类个体心理发展过程来看,婴儿从与母亲紧密共生的内部幻想世界转向外部现实世界时,不能立即完成这次转向,离开母体,人们会有一个从幻想世界向现实社会转向的 “过渡性领域”,婴儿在这时会试图找寻一个“过渡性的客体”作为母亲客体的替代物,常见的过渡性客体如柔软的玩具、毛线物等,过渡性客体的模式会持续到儿童期。对于健康的成人,在生活中出现紧张焦虑时,这种早期对客体的需要和行为模式会再次出现。生活消费的可爱化和对童趣玩具、娱乐项目的喜爱是Kidult的一个重要特征。Kidults是当下“可爱”时尚消费的主流群体,这个群体中,大部分人还没有家庭经济负担,因而具有较强的购买消费能力。他们往往有储物、购物的爱好,通常是运动用品或玩具。其消费倾向于有简约卡通的造型、欢快的色彩、不同材质的“可爱型”家居产品、漫画图书、交通工具、电子产品等。简洁、可爱、结构简单、色彩明亮,有时还会添加一些幽默的因素,没有复杂的图案装饰的物品是Kidult的基本装备。比如《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几米的手绘本、朱德庸的《醋溜族》、Hello Kitty、史努比、麦兜等等都是他们追逐的产品。他们喜欢在生活中寻找可以保留年幼特征的物品、装扮等。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往往缺少生活体验,对于日常生活常识了解甚少。比如在大学校园里不会叠被子、缝补衣物、洗衣服及进行自我管理的大学生不在少数。

(四)思想观念的纯真化

每个人都曾经是孩子,享受孩子般的生活,这是人的成长中永远无法摆脱的情结。对青年人来说,现代生活的压力很大,善解人意的时尚风潮为这群人提供着年轻化甚至儿童化的消费,以缓解他们作为社会中成人的压力,他们的潜意识仍然希望得到加倍的呵护和关爱,逃避社会和成年人的责任。“小就会有人宠!”渴望被宠被爱的感觉是他们最基本的出发点。由此导致Kidults的思想、价值观念发生着变化。他们打破传统的规则、标准甚至是背道而驰,表现出与其实际年龄极不符合的追求儿童特征的思维观念,渴望童真、简洁、纯净,观念趋向纯真化、童稚化。同时,由于青年的活跃性,Kidult文化中的这些观念对主流文化也造成冲击,在Kidult现象盛行的状况下,孩童化社会价值力压中年情怀、老人价值,成为时尚。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包括商业上的竞争都鼓励年轻化,并开始有种轻视成熟的倾向,人人都迫不及待地“扮嫩”逐渐成为社会潜意识。

(五)审美情趣的叛离性

按照传统审美观来讲,成人的审美更倾向于对崇高、意境、抽象、内涵的体验。儿童审美则是偏向简单、炫彩、夸张、可爱、奇异、梦幻的追求。Kidult用叛离成人、叛离传统的方式把对儿童文化的朴素情感运用到生活中,用以减缓现实社会所扮演角色带来的心理压力②,创造和享受着儿童式的美学成果和产品。Kidult群体喜欢在生活中寻找可以保留孩童特征的物品,夸张、搞笑的卡通造型,可爱、鲜艳的动植物图案成为这些人追捧的对象。而体现可爱、活泼、漂亮等类风格的产品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欢迎。这种审美情趣与成人的现实、单调、格式化的审美情趣形成对比。

三、对Kidult现象的思考

(一)文化挑战与社会契机

从文化发展角度看,儿童文化是以儿童的思想和行为来决定其价值和标准的文化,它基本上是一种口语文化、图像文化。成人文化则是建立在成年人规定的价值、理念和标准之上的,是一种文字性的、抽象的文化。两者处在一个连续体上,前者必然会向后者发展和演进,并在演进中进行改良和创新,但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之间在主导方面的确是有差异的。

从比较我们不难看出,在社会文明发展到今天,成人文化既灿烂辉煌又伤痕累累,它更多是科学精神的成果,而儿童文化一直保持着更为鲜活的生命力,体现着人文精神。

在网络时代、信息时代和后现代主义的挑战中,成人文化发展遭遇了挑战和瓶颈。日本青少年研究所所长千石保在他的名著《“认真”的崩溃——新日本人论》中阐述,当一个社会从产业社会进入消费社会,物质富足已经满足了从前工作的目的——房子、汽车和家电,年轻一代就不再能够忍受产业社会中规中矩的枯燥程序,转而需要享受工作本身带来的乐趣:时尚感以及表演情调。他把青年人的这种倾向表述为“即时满足”:从工作的手段中就要得到快乐,而不是通过“忍耐”手段的无聊达到物质目的。在一次日本、德国和美国共同进行的青少年调查中,64.6%的日本父亲对孩子没有命令和管束,而在美国和德国这一比例高达81.7%和86.4%。千石保认为这使得家长的权威扫地,而且整个社会丧失了“必须如何如何”的绝对价值,年轻人不再像从前那样,顺理成章地承担“成年”社会的责任,从而使得传统社会价值遭遇“冰河世纪”——成人文化或传统文化的传承遇到“新青年”的抗拒。

表1 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在主导方面的差异表现

从Kidult角度看,也许向儿童文化的回归和学习会成为补充和创新成人文化的一剂良方。当然,回归不是简单地退回到儿童文化的现实状况中,而是要学习儿童文化的内在精神,以帮助成人找回在现代文明中失去的宝贵的东西。青年文化可以看作儿童文化向成人文化的过渡,因此它打上成人和儿童标识是必然的。成人社会在取向上希望这种过渡偏向成人文化,而青年群体则留恋儿童文化的活泼多彩和人文精神,于是产生Kidult文化,我们认为Kidult可以看成是成人文化的创新和突破。

(二)加强青年kidult现象的积极引导

青年Kidult现象是一种以青年人为主体,表现青年人群的行为方式、价值观、生活品位及其休闲娱乐要求的亚文化现象,一方面它与所处社会文化相连,受到既定文化及社会与教育背景的熏陶和培植,另一方面由于青年人又不满足于既定文化的规则和要求,从自己的特性诸如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等出发,按照自己的利益和目标向社会文化发出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呼声,进而或改建、或推进、或创造出新的社会文化。

1.创新和转化先进的文化,积极引导青少年正视成长的烦恼

需要强调的是,我国社会正经历全方位的转型,转型时期的文化重建必然经历断裂、混乱,社会价值观的日趋多元化使道德行为判断趋于相对性,道德行为正误的灰色地带扩大化,青少年在这种状况下容易跟着感觉走,商业文化、垃圾文化乘虚而入。与此同时我们健康、精品的文化产品却少得可怜,即主流文化中缺乏有吸引力的东西。在转型时期文化多元化的情况下,如果按照传统的模式开展青年文化活动,必然凝聚力、吸引力和活力不强;如果只是一味地迎合青年的文化需求,缺乏引导,不善于将先进的文化转化为广大青年所喜闻乐见,且易于入脑、入耳、入心的文化形式,就不能广泛地开展健康、科学、有益的文化活动。如果健康科学的文化生活不能占领青年的文化阵地,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快餐爱情等浅薄的商业文化就会无孔不入,消解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在青年群体中就会衍生出大量不敢正视成长的烦恼,向往停止成长或逃避成长的倾向,因此,需要我们能够积极加以引导。

2.接纳和顺应kidult风潮,改进现有主流文化的传播方式

Kidult文化潮促进了动漫产业、休闲文化产业、玩具生产行业的蓬勃发展。以美国、日本、韩国为代表,其商业生产体现Kidult意味的产品涉及广泛,种类繁多,如普通家居产品、装饰品、玩具类及电子通讯产品等,产品造型可爱、色彩丰富、富有人情味,人们购买的热度也非常高,定期举办的国际动漫节更是吸引了无数热爱者。近年来,kidult潮已经波及到中国,针对Kidult族衍生出来的产业和商家更是如雨后春笋,这应该成为中国本土化的青年文化产业的一个发展契机。Kidult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很多领域,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关键在于我们应该怎样利用这种风潮去加强和改进现有主流文化的传播。接纳并顺应这种风潮,通过Kidult的方式去表现主流文化的精神内核,应该是现在文化界和文化产业深入思考的问题。可喜的是,国内不少文化学人和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已经开始了摸索和创新,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有了卡通版的宣传材料并被广为接受。

3.构建新的青年思想教育机制,尽力缩小社会观念的代际差异

在一定程度上,Kidult已成为一种社会潜意识。这种潜意识的背后存在着个体对社会责任、使命感的消解倾向。诚然,在现代社会,成年人与未成年人已经难以像在传统社会里那样,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道德体系表现为自发的代代因袭的关系,而是更多地表现出明显的代际差异。正是因为这种代际差异的出现和加剧,使得传统意义的成年人与青年群体在观念的传承上出现了新的问题和困难。这些问题和困难需要通过构建新的青年思想教育机制去解决和应对。这种机制应尽可能地缩小社会观念的代际差异,实现社会主导、成年人和青年三者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统一和传承。由于青年本身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尚未定型,尽管他们的思想最活跃,对社会潮流最敏感,但是个体的理性选择能力和辨别善恶能力较弱,具有不成熟性和可塑性的特点,因此还必须有社会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使其价值选择定位在社会价值导向的前提下,能够融入主流文化和主导价值观,并发展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

注:

①Cosplay一词由日本人创造,它是由Costume(装束、服装)和Play(游戏、扮演)复合而成,简而言之,就是用服装、发型和化妆将自己演绎成动漫人物.

②刘丽华.成人接受卡通形式的心理探源[J].艺术与设计,2008(9):14—16.

1.[美]E.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3.[日]四方田犬彥.可爱力量大[M].台湾:天下文化出版社,2007.

4.Kerry Mallan, Sharyn Pearce,Youth Cultures:Texts,Images&Identities.Westport, Conn:Praeger,2003.

猜你喜欢

成人现象儿童
成人不自在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Un rite de passage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