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系统生态转型的基本内涵及其支撑机制

2010-12-23方一平李仕明电子科技大学成都610054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0年2期
关键词:产业园转型生态

□方一平 曾 勇 李仕明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0054]

产业系统生态转型的基本内涵及其支撑机制

□方一平 曾 勇 李仕明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0054]

产业生态转型是一个创造新的人工生态和经济社会系统的生态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为产业系统创造一个新的范式,将人造系统纳入自然生态系统中,逐步实现由线性系统向循环系统转变。为此,通过利用综合分析法,分析产业生态转型的基本内涵、推进层次和推进结构;探讨并建立了产业生态转型的生态产业建设机制、循环经济建设机制、生态产业园区建设机制和清洁生产机制的基本框架。

产业生态转型; 生态产业; 清洁生产; 循环经济; 生态产业园区; 支撑机制

一、产业生态转型及其层次

(一)产业生态转型的基本内涵

产业转型是在一国或地区的国民经济主要构成中,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产业组织、产业技术装备等发生显著变动的状态或过程,实际上也是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在各个产业之间重新配置的动态发展过程[1]。虽然学界对产业生态转型界定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其核心都在于产业系统如何模仿自然生态系统来构造产业的生态系统,即在产业生态学原理指导下,按物质循环、产业共生原理对产业生态系统内各组分别进行合理优化耦合,建立高效率、低消耗、无(低)污染、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产业生态体系的过程[2]。产业生态转型从内容看,是一个创造新的人工生态和经济社会系统的生态化过程;从目的看,是建立生态环境系统和产业系统协调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关系;从本质看,是强调产中、产前、产后环节的全程生态化;从形式看,建设生态产业园区是产业生态转型的主要形式[2]。产业生态转型是一个渐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为产业系统创造一个新的范式,将人造系统纳入自然生态系统中,逐步实现由线性向循环系统转变[3]。

(二)产业生态转型的推进层次

产业生态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在不同层面推进,从层次上看,可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从尺度上看,可分为企业、园区、城市和区域四个尺度;从重点内容看,主要是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见图1。

图1 产业生态转型的推进尺度

具体而言,微观层以企业为载体实施清洁生产;中观层以产业园区、城市为载体建设生态产业;宏观层形成区域循环经济[4]。企业是作为市场的主体,是清洁生产推进的基本单元,是产业转型的基本细胞和重要基础。产业园区是构成城市产业集聚和集群的重要空间形态,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模式,以产业园区和城市为载体的循环经济建设,不仅可以有效推进产业园区的生态化,且可以有力地推进城市产业整体的生态化及生态城市的构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矛盾日益突出,仅在企业、城市等尺度的产业生态转型已不能缓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矛盾。因此,需要以更大的尺度,即以区域为单位的产业生态转型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生态转型的“四一”框架

尽管产业生态转型内涵丰富、层次多样、内容复杂,但其目标、过程和手段始终围绕一条主线: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一种产业形态(生态产业)、一种空间过程(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一种驱动行为(清洁生产),即产业生态转型的“四一”框架。

(一)一种发展模式——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一种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建立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体现了新的系统观、新的价值观、新的生产观和新的消费观特征[4]。新的生产观体现在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新的价值观体现在将自然环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容量;新的消费观体现在倡导绿色消费、倡导节约,从而引导产品生产的绿色化。主要目的是解决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的矛盾,重点是解决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约束,降低或避免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影响。这就决定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必要性,决定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替代的必然性,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二)一种产业形态——生态产业

人与自然和谐是一个全球性、全方位的庞大系统工程。本质上是对整个人类社会以往三百多年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的彻底反思与扬弃,因而意味着这是整个人类社会一场广泛而深刻的产业变革。传统产业系统的高消耗生产体系、过度消费生活体系、线性资源利用体系、高排放环境体系、波动低效经济体系,陈旧落后技术体系是完全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不相容的。而生态产业是在遵循产业生态学原理、循环经济原理并基于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同时,协同自然、经济、技术、社会、环境等多系统而产生的新兴产业。结构方面,生态产业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规律为依据而谋求自然、社会、经济及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生态功能方面,生态产业的宗旨是使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达到动态平衡并维护生态系统的高效运行;社会进步方面,生态产业以达到各种资源的高效利用。因此,生态产业是新型产业化的缩影,是新的历史时期产业形态的终极目标。

(三)一种空间过程——生态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

生态产业园区是一个包括自然、产业和社会的地域综合体,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产业生态学原理设计而成的一种新型产业组织形态,其本质特征在于企业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企业与自然环境间的协调作用[5]。产业集群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经济组织方式,而且还是知识要素、制度要素、资源要素、市场绩效的空间组织和集聚过程。无论是产业园区还是产业集群(城市群)在整合机制的作用下,经济要素、资源要素、技术要素、环境要素、社会要素等均在产业集聚过程中得到了调整和优化,从空间过程演进中节约了资源、增强了效益、提升了综合效率,这是产业生态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物质基础和空间演进必然过程。

(四)一种驱动行为——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不仅是工业发达国家在对其经济发展过程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新的环保战略、思维方式和创造性的思想,而且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经济发展过程中转变传统经济方式、落实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重要驱动行为,尽管清洁生产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是一种组织的自愿行为,但清洁生产的驱动力主要来自政府导向和大型企业的自愿性,这种自愿性转变为驱动力是清洁生产持续、健康、长期有效的最重要的保障。清洁生产是削减生产对人类、环境的不利风险;是推进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清洁化;是改进工艺设备,开发全新工艺流程,实现生产原料闭路循环;显然从目标、过程和基本手段上清洁生产凸显了自愿行为到驱动行为转变的作用。而从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推进生态产业建设、组织生态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均需要企业清洁生产这一行动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拓展,从微观上看是细胞工程行为,从宏观上看,则是战略工程行为。

三、产业系统生态转型机制

根据产业生态转型的基本内涵,产业生态转型的“四一”框架对应的转型机制也应突出以上特点,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和区域意义产业生态转型。

(一)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支撑机制

农业、工业体系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由于农业循环经济是各部门、各环节技术的有机连接,需要各部门、各利益主体相互配合。机制建设重点包括:以农业循环经济项目建设为纽带,组建项目领导小组、项目决策小组、技术监督小组、项目执行小组[6]。明确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定位,科技人员、企业、农户、政府科学分工,建立技术骨干、企业、农户、政府利益分配机制,培育形成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关联的政策引导、技术辅导、农户参与氛围[6]。

发展工业循环经济作为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目前已成为全球工业发展的大趋势,作为人口密度大、人均资源少、资源供需矛盾尖锐、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任务繁重的中国,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解决从源头上治理污染、持续提高经济效益的战略选择。工业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与推行,其关键是构建工业生态系统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目前循环经济范式还处于较为脆弱的时期,需要政府支持和保护推动循环工业,构架支撑性的政策体系,如资源环境产权、税收激励、绿色采购、财政金融、污染责任制度[7]及社会责任会计制度责成企业从事工业循环经济的行为[8]。工业循环经济政策和公众参与是工业循环经济成功的关键,尤其是公众参与是公众环境意识培养、带动民众参与环保实践、培育绿色消费引导绿色生产、加快绿色技术革新、优化生产环节和过程、提高环境产品的竞争力的保障[7]。

(二)生态产业形态构筑的支撑机制

从宏观角度看,国家和区域循环经济建设,促进产业生态转型,最终体现的是发展生态产业。

1.生态产业的开发与布局

基于资源组合优势的生态产业开发与布局。区域自然资源的组合类型构成了地区产业经济发展的条件与优势,因而从全国生态产业开发的时序上,应在全国生产力总体布局的前提下优先开发那些资源丰富具有组合优势的区域,循序渐进,推动全国发展[9]。

基于经济发展基础条件下的生态产业开发与布局。生态产业是技术性、综合性很强的产业,生态产业的开发与布局除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外,更重要的是要与本区域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与本区域的技术水平相适应,与本区域的经济基础相适应[9]。

基于生态环境债务补偿的生态产业开发与布局。我国自然生态环境很脆弱,历史欠账多,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在加剧,在这种背景下,提高生态环境债务补偿的广度和深度,以生态维护与发展经济相结合的生态产业发展是十分迫切的[9]。

基于市场导向的生态产业开发与布局。以市场作为产业和产品开发导向,实现山区自然资源价值转换是根本目标,只有通过市场转化,资源才能变成商品,才能形成利润。所以生态产业开发和布局首先要对国内外市场进行科学分析,判断市场发展的空间与潜力[9]。

2.生态产业开发的关键条件与环境营造

生态产业开发的技术创新。生态产业开发的技术系统是连接生态系统和产业经济系统的中介。生态产业开发的技术创新是指以末端治理技术、污染预防技术为基础,清洁生产为主导,生态重组技术为核心,创造新的人工生态和经济社会系统的生态化技术变革过程,实现经济利益、消费者需求和环境利益的统一[9]。

生态生产企业支撑系统的构建。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增强,企业竞争逐渐由过去的质量、成本、时间、服务四维竞争转向质量、成本、时间、服务和生态环境的五维竞争模式。由于在现行条件下,要使我国企业自觉主动地产生生态产业开发与管理需求和行为,仅通过自我约束是有困难的,仍需通过外部环境的营造与驱动才能实现,包括生态产业开发企业构建的强制系统、激励系统、压力系统和支持系统的构建[9]。

生态产业开发的制度创新。生态产业开发过程,实际上是建立现代产业制度,进行生态产业制度创新的过程。具体包括生态产业开发资源利用、开发与布局制度;生态费用分摊制度;技术与风险保障制度;生态产品设计、生产、包装、标志、市场、消费、产权制度;生态产业税收、会计、财政、投资、审计、金融、核算制度等方面。通过系列制度的完善和实施,引导、激励、规范和制约经济个体行为,实现生态产业各环节和各要素有效配置[9]。

3.生态产业的组织和运行框架

产业开发不能脱离技术革新、产品及其分配流通与消费、政府调控等关键环节。生态产业作为产业类型的特殊形式,同样与这些环节密切相关。从其功能来看,市场是整个产业正常运转的中心与纽带,是市场将生态产品生产与生态产品消费连为一体,实现生产者与消费利益的满足。技术是生态产业运行的动力源泉,技术的不断更新,推进产品功能性、服务性的完善和生产成本的降低,保证生产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政府作为产业系统运行的监督者和宏观管理者,起着引导与调控的作用,是生态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9]。

(三)生态产业园区空间过程的支撑机制

1.生态产业园区建设的要素机制

不同因素对生态产业园区以及产业集聚具有不同的影响效果,在生态产业建设过程中,需把握好关键要素,并形成机制,才能促进生态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10]:

经济、可行和制度。企业的经济可行性必须进行充分论证,经济可行是成功的重要条件,是实现社会和环境目标的前提。生态产业园区不只是商业联盟的现实形式,而是区别于企业关注核心竞争力的供应链网络,企业之间的物质流和副产品交换需要有关规制来支持。

信赖、参与和承诺。相互信赖和精神联盟是生态产业园区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信赖往往是建立在过去许多企业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合作成功基础上形成的。生态产业园区的建设计划,企业既是产业的核心单元,又是生态产业园区建设的主体。作为企业长期发展的任务,企业要有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这是企业信赖、参与和承诺的重要表现。

信息、知识和技能。成功的生态产业园区需要有足够的信息和知识来支撑。长期性、定期性的培训不仅可增加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提高技能,还可以进一步增强决策者、生产者、管理者、工人、社区居民的生态、经济和社会责任感,这是园区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手段。

规划、协调和组织。园区建设规划无疑是生态产业园区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且生态产业园区的利益相关者是多元的、要素是多样的、影响因素是复杂的、建设工程也是系统的;这种系统不仅包括了经济的、生态的内涵,更涵盖了社会的制度、组织与机构;在这种条件下要规划、协调、组织好多样性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龙头企业与协作机构。龙头企业类似于产业园区形成的核心、锚点,通常是园区中最大的企业,在生态产业园区建设过程中起充当园区领军者的角色。协作机构也是生态产业园区共同的特征,协作机构在信息沟通、激励企业开展潜在效益项目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2.生态产业园区稳定性维护机制

创建更加广泛的交换秩序。因为产业园区并不是紧密的系统,需要超越企业内部,从企业、产业、社区尺度上升到区域尺度,利用一些特殊废弃物来开发市场,连接潜在的产业环节,提供不同层次在循环和再利用方面的培训和技术协助[10]。

建立产业生态系统的中介。副产品交换中介在发掘双边交换和促成新机会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中介有助于帮助企业察觉他们共同的机会以及为增加整个网络效率开发机会[10]。

补充更广的副产品交换生态位。从一个现有的产业园区转换为产业生态系统的关键是在园区内连接现有的商业关系,填充增加交换效率的物质能量流,填充关键性的生态位[10]。

培育园区弹性网络。包括为园区成员和入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柔性网络开发支持系统的资助以及为企业资源循环利用提供研究和开发种子基金[10]。

推进伞型许可制度。将责任分解到每一成员,企业将作为园区的整体建立一定限制,在每一个许可制度下又进行再次分配,对园区的每一个单元形成伞型的约束制度[10]。

建立环境管理工具。建立包括环境识别、清洁生产、生态核算、环境优化、改进清单等内容的环境管理工具箱,是提高竞争力的需要,更是生态产业园区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10]。

发挥政府行政调控作用。从社会结构与管理特征看,我国各级政府历来具有很高的行政调控能力,在生态产业园区建设之初尤其需要政府的引导、协调和扶持[10]。

(四)清洁生产驱动行为的支撑机制

政府行为引导。政府通过综合利用传媒、教育等各种手段加强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普及清洁生产知识,建立公众利益表达和民主参与机制;加速立法和配套法律法规的制定,及时清理与清洁生产相悖的部门规章或规范性文件;制定一系列扶持性政策支持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评审验收和监督检查工作;巩固和完善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机制;完善清洁生产标准体系,并把实施清洁生产同实施环境标准的最终目标结合起来,加强清洁生产技术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在清洁生产行动中的引导作用[11~13]。

企业行为培育。企业要及时建立产业生态化调整的技术跟进制度,由于清洁生产是先进技术的代表,企业要加快对浪费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淘汰的力度;强化对污染物的处理和综合利用;注重产品设计、制造,使用和回收再利用的技术跟进与开发应用,这种技术的跟进不仅培育了清洁生产的自觉行为,而且也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11~13]。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压力下,其环境责任也在逐步加强,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终将在未来的发展中成为赢家。企业应以环境社会责任为切入点,建立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的延伸机制,并作为未来企业核心竞争的驱动要素,建立企业环境的社会形象,提高公众对企业产品的认知度和信任度,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邓伟根. 20世纪的中国产业转型:经验与理论思考[J].学术研究, 2006, (8): 17-24.

[2]陈晓华, 张小林. 边缘化地区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产业生态化创新策略[J].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5, (3): 18-25.

[3]孔令丞, 谢家平. 产业生态化:人工产业系统的生态性回归[J]. 生态经济, 2005, (3): 42-46

[4]叶焕民, 周娜, 宗振利. 产业生态化的分析角度选择——以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产业生态化为例[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4,(3): 56-59.

[5]LOWE E A, WARREN J L, MORAN S R. Discovering Industrial Ecology: an executive briefing and sourcbook[M].Cleveland OH: Battelle Press, 1997.

[6]蒋远胜, 邓良基, 文心田. 四川丘陵地区循环经济型现代农业科技集成与示范模式选择、技术集成与机制创新[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9, 27(2): 228-233.

[7]孔令丞, 谢家平. 建立生态型工业的制度安排和政策体系构想[J]. 理论学刊, 2009, (6): 25-31.

[8]许家林. 论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社会责任会计体系创新[J]. 财会学习, 2009, (7): 22-25.

[9]方一平. 山区生态产业的开发与组织研究[M].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10]方一平, 周后珍. 生态产业园区: 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实践[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11]曹若愚, 张宏放. 浅析我国清洁生产制度及立法现状[J]. 内燃机与动力装置, 2009, (4): 55-58.

[12]张力, 田洗, 李慧明, 等. 我国推行清洁生产的障碍及对策分析[J]. 环保产业, 2008, 24(6): 26-29.

[13]沈鹏, 孙启宏, 毛玉如, 等. 中国清洁生产标准体系框架研究[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08, (5): 6-8.

Basic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Transforming of Industrial System and Support Mechanism in China

FANG Yi-ping ZENG Yong LI Shi-ming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logy of China Chengdu 610054 China)

Industrial ecological transforming is an ecological process which creats new artificial ecological system and economic society system. In this process, the human being creates a new model for the industrial system, in order to integrate the natural ecosystem and the industrial system, and to realize gradually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system from the linear system to the circulatory system. This paper analyzes basic connotation of industrial ecological transforming, implementation levels and structures based on comprehensive analytic method.Authors discussed and established the framework of industrial ecological reforming mechanism including eco-industry construction mechanism, the circul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mechanism, the eco-industrical park construction mechanism, and the clean production mechanism.

industrial ecological transforming; eco-industry; clean production; circulation economy;eco-industrial parks; supporting mechanism

F424.1 X171.1

A

1008-8105(2010)02-0001-05

2009 − 12 − 2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06JA790014)

方一平(1964 −)男,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勇(1963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

编辑 刘 波

猜你喜欢

产业园转型生态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生态养生”娱晚年
山西打造首个电商快递产业园
山西首个快递+农产品产业园将于10月建成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转型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