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柏春:“点石成金”的奇石微书创始人

2010-12-22

创新时代 2009年12期
关键词:西迁锡伯族点石成金

杨 璟

微书,被誉为书法界一朵奇葩。用专业毛笔,凭借肉眼,却要写出笔划比头发丝还细、肉眼难以分辨的字体,更为神奇的是,在放大镜下,还要显现出柔美的笔势和规范生动的章法,实属一种罕见的书法绝活。在光滑的平面载体上书写已经很有难度,如果在布满纹理的石头上书写,更是常人所不及的。然而,关柏春却凭借着他对奇石的喜爱,对微书的痴迷,独创了“奇石微书”这一新兴的观赏艺术品,将传统的中国书法和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奇石相结合。石之奇,天下绝无仅有;书之微,肉眼难观其妙。美文美石巧妙融合,相得益彰,美仑美奂难以言表。

关柏春自幼喜欢读书,阅览史诗词赋不计其数,特别对锡伯族的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酷爱书法,并勤学苦练数年;迷恋奇石,收藏数量难以计算。这些积累,为他日后成就微书佳作打下坚实基础。因为他一直认为,“微书不能借助任何设备,全靠肉眼书写,其字形、字意要依石形的变化而变化,诗为小中装大,若‘窗含西岭千秋雪;文为大中含小,若‘桃花源里美缤纷。要体现一种自然与人的融合。作品既要追求典雅精微,又要追求磅礴大气。石头也是有生命有灵性的,人的心灵之歌寄托于奇石之上,本身就是大自然与人文的一种交流和融合。”

观赏关柏春的每一件杰作,从选石、读石到书写,每一个环节都可谓是心血滴沥。“什么样的石头,配什么样的诗文词赋”。“什么样的微书内容,能体现出石头的神韵灵气”;“微书内容放在奇石上什么位置最美观,不能影响奇石的美,还要为奇石配上点睛一笔,起到‘点石成金之效”……这些问题都要在选石、读石中反复思索。那一块块石料,或突兀嶙峋,或晶莹剔透,或润如软玉,或文华似锦,关柏春总要上手把玩琢磨或三五日或一二载,诗与石心灵相通,达成默契时,方下笔着文。书写时,端己正容,屏住呼吸,盯住毫尖,一字一字写下去。笔势柔和,章法严谨,笔风道劲力求和谐统一。

说到奇石微书的创作体会,关柏春这样告诉记者,“由于这些经过千难万险觅得的石头都采自史诗发生地,每找到一块‘象形的石头,我总是特别激动和感慨。要经常和石头对话,领会石头的神韵。着文时,那石面凹凸不平,石质亦多变化,要熟悉石性,全凭深厚的功力及敏锐的感觉,下笔时最好一气呵成,不可停顿。另外,书写时,气温、湿度、光线、墨色以及作者的心境都会明显影响到作品的‘成色。”

奇石上的《西迁之歌》

在关柏春“奇石微书”的创作生涯中,不得不提及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所收藏的《西迁之歌》。56枚代表着56个民族的奇石,书写了长达4万多字的《西迁之歌》。重温了锡伯族西迁的宏大历史。

关柏春早在担任黑龙江省锡伯族文史研究会秘书长时,便萌生奇想:为什么不以奇石为纸,用自己的书法根基向人们展示锡伯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呢?在思索写什么内容的时候,他想到了在锡伯族中脍炙人口的《西迁之歌》。

时光追溯到250多年前,锡伯族官民奉诏从沈阳穿越外蒙古来到西北边陲伊犁河畔一个叫做察布查尔的地方,以保卫边疆。西迁历经一年半,徒步行程一万公里。这些锡伯族官民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统一,在锡伯族的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1948年,锡伯族艺人管兴才创作了反映锡伯族“西迁”史实的诗歌《西迁之歌》,共计500行、40000余字。

1991年,关柏春决定沿着祖先当年的迁徙路线,重走“西迁路”。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直至新疆,历时8年,行程万里,越过了风沙扑面的苍茫大漠,走过了悠长神秘的额尔古纳河畔,昔日的“西迁路”上到处都洒下了这位锡伯族汉子不畏艰辛、负重前行的身影。他在路上寻觅到了2000多块留着祖先信息的奇石。

8年后,关柏春利用半年的时间,从他采得的无数奇石中,精选出56枚象征着我国56个民族的奇石,用细如粟米的微书将4万多字的《西迁之歌》写在56枚奇石上,用微书记载着锡伯族的西迁壮举。他把诗歌分为“别了故乡”、“艰难历程”、“开拓新土地”、“西陲风云”等四部分,每一部分的文字都分别隽写在一块块与文字具有某种呼应关系的象形石上。例如他将“西迁序幕”一段文字写在西迁路上觅到的一块古人打制的“石斧”上,这块苍凉悠远的“石器”赋予了《西迁之歌》更深厚的内涵,显然,这是任何纸张也替代不了的。更加具有深意的是,关柏春把《西迁之歌》的诗歌再分成若干部分,分别书写到在史实发生地寻觅的奇石上。根据文字的意境,观赏者可以看见锡伯士兵西迁路上跨跃的山川、大河、荒漠、古镇,嘶鸣的战马、浩荡的队伍以及宁死不屈、最终倒在西迁路上的锡伯族士兵,并以象形石惟妙惟肖地烘托了石面上的文字。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见兴替,以石为镜,可以悟人生。业界有人这样评价此杰作,“其石料和文字互相呼应的《西迁之歌》,如同一部记载民族奋斗史的‘石书。”

关柏春这一前无古人的壮举,在赏石和书法界引起了一场轰动,人们赞赏关柏春对艺术的投入和创造,也欣赏他精妙典雅的大型“奇石微书”作品。这一杰作,至今保留在中国民族博物馆。《西迁之歌》的诞生也是关柏春的“奇石微书”成为一个兼有书法、赏石综合功能艺术门类的开始。

为艺术传承而不懈奔走

继《西迁之歌》之后,关柏春的大型奇石微书《唐诗三百首》、《金刚经》、《道德经》等相继问世了。除了这些大型微书作品,还有一些小型的奇石微书杰作《赤壁怀古》、《行路难》等等也赢得了业界的好评。

一块块在常人眼里再普通不过的石头,在关柏春用心点睛之后,都成了会说话的奇石。奇石上的微书优美而高雅,古朴且奔放。就拿《唐诗三百首》这部作品来说,关柏春将唐诗写在320块奇石上,其中大的近一平方米,小的如指甲盖大小。那奇石有采自长江、黄河、嫩江的河流石;有采自泰山、黄山、云贵高原的玛瑙石;有来自沙漠的木化石,它们呈赤,橙、蓝、绿、紫、白各色,或圆润光洁,或自然古朴,加上隽美微书,真是美文、美石相得益彰,浑然天成,无不给人一种美好的艺术享受。或许这就是关柏春在努力营造的一种意境,“使人看到这些奇石就感觉到了一座大山,一个大自然的存在,大自然是真正的艺术大师,石头的灵魂是诗歌的依托,微书的造诣是石头的升华。”

除了在奇石上书写微书,关柏春的手艺还出现在紫砂、陶瓷等制品上。他将《三十六计》分别书写在36个小巧的紫砂壶上,手艺绝妙。很多宜兴的紫砂壶生产商纷纷前来邀请关柏春为自己的产品添上“点睛之笔”。

石不嫌奇,书不厌小。“奇石微书”集书法、赏石艺术为一体,是中华锦绣文化不可或缺的精髓。然而,关柏春却为“奇石微书”后继无人而一直苦恼着,“将此艺术继承下去十分紧要。但是,‘奇石微书的手艺要求非常严格,写微书固然需要眼力,但更需要平和心态、书法功底、美学修养、读文功底,文史常识以及判断、概括能力等必要的条件。”

最近,关柏春一直在忙着和深圳市残疾人联合会洽谈,希望能在残联的协助下,挑选一批有潜力的、对“奇石微书”艺术有兴趣的残疾人朋友,传授他们“奇石微书”的手艺,将这项艺术发扬光大,“既帮助了这些弱势群体,又传承了文化”。这或许也是关柏春今后一直要为之奔走的事业,就像他始终在坚持的“愿与神州高士,同心同德,携手前瞻。为我中华锦绣文化,为我中华书道书法,鞠躬尽瘁,留墨史上而造福国人并世人。”

猜你喜欢

西迁锡伯族点石成金
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雕塑作品《交大西迁知名教授》
锲而不舍 点石成金
西迁丰碑
论西迁入疆后的锡伯族散文
弘扬西迁精神,铸就“西迁精神”出版工程
点石成金
西迁赞歌·东情路——东北地区西迁民族美术作品北方六省巡展作品选登
锡伯族“贝伦舞”的舞目与词义辨析
2017年,“点石成金”攻略
跨域反哺中的锡伯族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调查研究——以兴隆台锡伯族学校为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