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年开拓,三秦大地换新颜

2010-12-22杨勇先

创新时代 2009年12期
关键词:全省发展

杨勇先

1999年6月17日,党中央高瞻远瞩,发出了实施两部大开发战略的动员令,号召全党、全国人民经过跨世纪的艰苦努力,建设一个经济繁荣、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的西部地区。

陕西,是承接西部大开发动员令的“桥头堡”,是得益于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省份。全省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开创了建设西部强省的新局面。西部大开发的十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十年。

西部大开发助推陕西经济发展

1999年以来,全省生产总值以年均12.2%的速度持续增长;2005年后,连跨4个千亿大关,2008年达到6851.32亿元,增速跃居全国第4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246元,比十年前增加4倍。

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实现了由百亿向千亿的飞跃,2008年达到1104.36亿元,十年翻了2.67番。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对“三农”、教育、卫生、社保等民生和公共服务的投入逐步加大。

固定资产投资连创历史新高。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99年的619.27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4835.15亿元,年均增长25.7%。特别是近三年增速超过30%。为建设西部强省奠定了物质基础、积蓄了发展后劲。

城乡居民收入显著增加。2008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均比1999年翻了一番。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恩格尔系数由50%以上降到37%以下。城镇、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19.4平方米和27.8平方米。汽车、手机、电脑越来越多地进入寻常百姓家。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日趋丰富多彩,向全面小康快步挺进。

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

短短十年,一个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络遍布三秦大地。10市1区72个县通上了高速公路,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通往各市的半日交通圈和通往周边省会及主要城市的一日交通圈。境内穿越秦岭的高速公路达到4条。自古“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从此变通途。2008年,全省公路总里程突破13万公里,公路网密度提高到58.9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1999年的315公里增加到2466公里,位居西部第一、全国第九。

西康、西延、神延等铁路的建成,挺起了纵贯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区域的“铁脊梁”。西安至合肥电气化铁路的建成,打通了陕西与长三角的便捷通道。全省铁路营运里程达到3750公里,“两纵五横四个枢纽”的铁路骨架基本形成。

国际国内航线增加到302条,西安与全国各大城市以及重点旅游城市均有航线通达。西安成阳国际机场新航站楼、榆林新机场相继投入使用。“一主四辅”航空运输格局初步奠定。

一大批水利设施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全省12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永改造工程见到实效。宝鸡峡、泾惠渠渠首加坝加闸、东雷二期抽黄等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先后告竣。10个大中城市和三门峡库区防洪工程,50座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如期完成。

全省发电装机容量突破2000万千瓦。2008年发电量达到815亿千瓦时,相当于1999年的3倍。同时,强化南北电网结构,加强陕北、陕南与关中主网的联系,形成“四纵两横三环网”功能。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空前。大中城市规模成倍扩大,城市功能增强,人居环境改善,一座座颇具规模的新兴小城镇拔地而起。每年都有大批道路、供水、供气、垃圾处理、绿化亮化、休闲广场、城中村改造和棚户区改造工程投入使用。城市发展之快,面貌变化之大,令人目不暇接、由衷赞叹。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效果凸现

十年来,全省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528.8万亩、荒山荒地造林1590.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退耕前的30.92%提高到37.3%,是陕西历史上增幅最大的一个时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74万亩,累计达到8.77万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4%。荒漠化扩展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人进沙退”的愿景正在变为现实。全省自然保护区达到51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实质性进展。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节能减排、治理污染的力度加大,循环经济出点到面隧步推进。通过“关小上大”,加速淘汰高耗能、重污染的落后产能。2008年全省万无产值能耗同比下降5.9%,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同比下降4.08%,化学需氧量同比下降3.68%,已建和在建的污水处理厂53个。渭河流域水污染治理进入全面加速阶段,57个污水处理项目已投入使用。如今的三秦大地,天在变蓝,山在变绿,水在变清,人居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秀美家园日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科技创新引领特色优势产业升级

十年来,陕西实施“科教兴陕”战略和“13115”科技创新工程,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企业技术中心、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蓬勃发展。2008年,知识产权申请最突破1万件,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46亿元。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以4个国家级开发区以及西安国家航空高新披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为代表的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连续保持30%以上的增幅,已成为西部大开发的人才高地和核心支撑区,全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520亿元,是1999年的3.8倍。能源化工基地在煤、气、油规模化开发的同时,以深度转化为主攻方向,加大次性能源的“二三个转化”力度,产业链逐步向电力、化工和载能工业延伸。太阳能光伏产业、半导体照明产业、风力发电也呈大上之势。2008年能源化工工业总产值3564.3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48.7%。

装备制造业成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一大亮点。凭借雄厚的技术基础和综合集成能力,民用飞机、汽车、机床、电子设备、输变电设备等产品形成规模,12家企业进入中国制造业500强。2008年装备上业总产值1561.0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1.3%。一批年销售收入上千亿的产业集群竞相崛起。

城乡统筹发展县域经济壮大

陕西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夯实农业基础的着力点,用城乡统筹的思路破解“三农”难题,使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十年上了一个大台阶。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1.7万公里,乡镇、行政村通畅率分别达到95%和70%。8市供水水源工程投入运营,县城供水能力由34吨/日提高到71万吨/日。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得到缓解,半数以上村民用上自来水。村村通电话、村村看电视的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成绩斐然,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收到实效。

贯彻“稳粮、优果、兴牧、扩菜”和“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发展思路,一批粮食生产大县及商品棉、苹果、弥猴桃、奶牛、瘦肉型猪、肉羊、奶山羊基地县蓬勃兴起。全省粮食连续5年丰收,年总产品稳定在1150万吨以上。苹果成为农村经济支柱产业,面积、品质、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8年,全省苹果总产量745万吨,优果率70%以上,出口创汇超过7亿美元。节果基地县果农连续7年人均增收2000多元。畜禽养殖向规模化、小区化、区域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转变,2008年,肉类、奶类总产量分别增加到111万吨和197万吨。设施蔬菜达到550万亩。农村劳务输出超过500万人。一批专而精、特而优的专业村脱颖而出,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茁壮成长。

县域经济水平全面提升。2008年,83个县生产总值占到全省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县域城镇化率达到32.6%,11个县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最高的神木县达7l亿元。

民生工程打基础,公共服务上水半

十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民生八大工程的实施,陕西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重大进步。教育在建设西部强省中发挥着“奠基”作用。全省提前一年在西部率先完成“两基”攻坚任务,义务教育进入全面普及和巩固提高新阶段。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中小学“两免一补”全面实行。职业教育规模扩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到59.09万人,是1999年的1.9倍。高等院校发展到95所,8所高校进入国家“211”工程,3所高校进入“985”工程。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增强。2008年,全省有卫生机构8456个,医用床位12.5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达到14.76万人,均比1999年有较大幅度增长。三级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项目实现全覆盖。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提前3年实现全覆盖,农民参合率达到91.58%,“看病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人员平均每年增加29万人。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城乡低保对象基本生活动态补贴机制初步形成。

文化事业日趋繁荣,覆盖城乡的群众文化网络基本形成。涌现出一批优秀文学作品和“五个一工程”奖的精品剧目。竞技体育获得世界冠军20个,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两馆一院一站一室”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加快实施。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三大区域各具特色

着眼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协调发展,省委、省政府响亮提出“关中率先发展、陕北跨越发展、陕南突破发展”的大思路、大战略。

关中是陕西的“金腰带”。以建设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为重点,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装备制造业,形成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和关中城市群。同时,加快发展渭北果业和现代服务业。陕北重点做大做强煤炭、电力、油气和化工四大产业,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能源化工基地。陕南以发展绿色支柱产业为主攻方向,在现代中药、绿色食品、生态旅游、矿产资源利用等方面寻求突破。多条高速公路的开通带来陕南旅游业的井喷式增长。汉江梯级开发的次第展开预示着陕南将成为重要的洁净能源基地。

三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带来三地新的高速增长。2008年关中地区经济增长15.6%,经济总量占全省的63.7%,依然是全省经济的中坚力量。陕北地区经济增长19.6%,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达25.2%。陕南地区经济增长13.9%,经济总量较西部大开发前的1999年增长1.4倍。三大区域发展各有特色,各有亮点,区域之间差距明显缩小,协调发展的格局逐步显现。

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西部大开发的十年,是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的十年。农村综合改革、扩权强县不断深入。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政策性破产全面完成,14家公司成功上市。国有企业在强省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更加凸现。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由31%提高到45.6%。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日趋完善。

开放型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十年中,全省进出口总额以年均17.3%的速度增长,2008年增加到83.6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累计64.4亿美元,是改革开放前20年总和的近4倍,已有74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陕投资,世界500强在陕投资的有44家。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2008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125.7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6.6亿美元,均比1999年翻了一番;国内旅游9056万人次,旅游收入561亿元。对外开放的扩大,使陕西更深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

把握新机遇,实现新跨越

党的十七大发出了新的动员令: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2009年6月,国务院批准了《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为西部新的腾飞和陕西加快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创造了新的条件。

展望前程,一个更加美好的发展蓝图铺陈在我们面前: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的规划建设,将构筑起“一核、一轴、三辐射”的空间发展框架体系。西成一体化,将打造成主城区面积800平方公里、都市区人口1000万以上的西安国际现代化大都市。一大批航空航天、装备制造、资源加工、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现代服务业等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将在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的大地上迅速崛起。到2020年,陕西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比较完善的有利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更趋协调,全省生产总值将超过2万亿元。

陕西是一片神圣的土地、英雄的土地,是一片富饶的土地,一片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土地。让我们以纪念西部大开发10周年为契机,以深入学习、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动力,坚持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万众一心,振奋精神,真抓实干,全面推进全省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陕西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全省发展
直播带货 全省第一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2018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表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全省已建成水库数量
全省已建成水库总库容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