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区体育模式的构建及优势

2010-12-22谢先姣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学区居民社区

谢先姣

(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万州 404100)

(西南大学,重庆北碚 40071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劳动者的身体要求也越来越高,劳动者既需要具备良好的精神素质和智力条件,还需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自1995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全民健身活动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居民对社区体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以街道为基本层次的体育组织难以满足居民的需要,为此建立一种新型的体育组织模式为居民提供更完善的体育服务十分必要.

1 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与学区体育间的关系

学校体育是指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体育教学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社区体育在现阶段主要指在街道办事处和居住小区内,或在乡镇和自然村,以自然居住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居民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的社会体育.[1]学区体育是指为适应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要求而专门组织的一种社区体育形式,它以一所或几所相对集中的学校为中心划分区域范围(可跨行政区域),以学校为主要活动场所,以学区居民为对象(包括学生),通过有效利用学校设施开展社区体育活动.[2]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明确规定:“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为重点”.城市社区指在一定区域内,按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征的地域生活共同体.在社区内有各种群体,其中当然也包括以青少年为主的学校.在每个社区中,学校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据统计,全国拥有各类大、中、小学508 691所,[3]众多的学校在开展社区体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在组织管理、活动内容、设施利用等方面都还是“各自为体”,基本没有联系(见图1).而学区体育模式是学校与社区结合的新型社区体育模式,学区体育模式以学校为主要活动场所,以学区内居民为对象(包括学生),通过有效利用社区内学校体育资源开展的社区体育活动的模式,它将架起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之间的桥梁,部分地解决当前我国开展社区体育中出现的一些困难和障碍,弥补社区体育的不足,促进学校场地向社区的开放(见图2).

2 学区体育模式的构建

图3 学区体育的组织管理机构设置与基本职能

2.1 学区体育的组织管理机构

学区体育的组织管理机构应以社区居委会为龙头,其范围内的学校体育负责人、居民代表和企业四方构成学区体育组织的管理机构,学区体育组织管理机构下设组织部、策划部、总务部三个部门,对学区体育事宜进行决策和管理.组织部主要负责下属各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工作和协调各体育组织的关系,举办各类培训班等;策划部主要负责学区体育的开展计划和体育宣传教育、咨询;总务部主要负责体育设施管理和体育活动经费的筹集等(其组织结构和基本职责见图3).

2.2 建立健全学区体育的服务体系

学区体育组织要为学区的体育开展提供各种周到、完善的服务,这些服务的水准将直接影响学区体育开展的成败.具体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提供场地设施服务、器材租借服务;二是提供体育指导和咨询服务;三是提供体育组织管理服务.

2.3 学区体育活动的管理

学区体育活动的管理主要是安全管理和时间安排的管理.居民在使用一些体育设施时,容易出现一些意外事故.为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管理者应向居民发放活动须知,宣传安全知识,同时对参加活动的居民进行登记,实行凭证件入门的办法.在开放时间上,可根据不同人群制定相应的开放时间表.大学生锻炼时间和体育教学时间一般都安排在每周一至周五的上、下午时间,社区体育主要集中在学校的非授课时间段.据调查,晨晚练活动在早晨8点以前活动的占79.8%,晚上活动的占48.6%,上午和下午活动的相对较少,[4]这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整合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果学校和社区能利用大家锻炼的时间差,合理安排,学区内的资源就能被充分地利用和调配,达到共享目的.

2.4 学区体育的制度建设

在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相互接纳与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因此,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能为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和谐发展提供有利保障.自从全民健身运动开展以来,我国很多省市制定过针对性的政策法规,要求学校场馆对社会开放.在学区体育向社会开放的过程中,应以《体育法》和《全民健身条例》为依据,参照《城市规划法》等有关法规,加强学区体育立法.

3 学区体育的优势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区体育兴起以来,全国各个城市的社区体育开展的轰轰烈烈,但目前在发展社区体育中存在三个突出问题:一是社区内的体育场地、设备严重不足;二是社区体育指导员数量有限、质量不高;三是开展活动的经费匮乏.[5]

调查显示,居民对群众体育工作的要求与愿望,主要反映在体育场地设施、指导员、锻炼方法上,这些制约社区体育发展的瓶颈问题迫切要求一种行之有效的体育模式出现.而学区体育模式正是顺应社区体育发展的要求应运而生,相对社区体育,学区体育有诸多优势.

3.1 学区体育可实现学校与社区体育的场地设施互补

目前,我国开展社区体育活动遇到的第一个障碍就是社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匮乏.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有70.6%的城乡居民还在自家庭院、公路街道、住宅空地等非正规场所锻炼.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在我国现有的850 080个体育场地中,教育系统拥有558 04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5.6%.在不影响校内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利用节假日,早、中、晚的时间将闲置的场馆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既能提高其利用率又可弥补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之不足;既满足了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又可收取适当的费用,产生了一定经济效益.

3.2 学区体育可实现学校与社区体育的人才资源互补

开展社区体育遇到的第二个障碍就是缺乏一定数量和高水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而学校的体育教师都经过体育专业的学习,有体育锻炼方面的教学经验,懂得科学的锻炼方法及运动常识,鼓励他们加入到社区体育中去,可缓解社区体育指导员不足,提升整个社区体育指导员素质.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为社区培养体育健身指导员.值得注意的是在社区中,也不乏“身怀绝技”,掌握专业体育技能的体育人才,学校可把他们请进来向广大师生传授专业知识,举行专题讲座,还可聘请他们为学校的客座教授,从而实现体育人才资源的互补.[6]

3.3 学区体育可实现学校与社区体育的科技互补

学校拥有众多的专家、学者,可以充分发挥科研优势,逐步建立科学健身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服务于社区体育.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发展,使学校体育能够更客观、更及时地了解社会体育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使学校体育更加明确方向,使学校体育内容更加符合社会实际和个人的需要,有效地推动学校体育教学和科研的发展.[7]

3.4 学区体育可实现学校与社区体育文化氛围的互补

学区体育模式的建立,为社区居民进入学校提供了方便,校园体育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社区居民,他们将校园文化带回社区融入生活.特别是学校体育项目和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相结合,极大地丰富了体育活动的内容,使体育择项有了更为广阔的范围,这必然吸引更多的人参加到体育锻炼的行列.锻炼者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带动作用,持之以恒,必然形成一个良好的体育文化圈.

4 结 论

学区体育是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点,是解决社区体育难题的有效模式,而且还能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应大力加以推广.

[1]樊炳有.社区体育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课题组.社区体育发展新模式——学区体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4).

[3]中国教育网.中国学校统计[EB/OL].http:// www.moe.edu.cn/edoas,2008-08-20.

[4]兰林,杨肇云整合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

[5]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6]姜明.创建高校体育工作特色之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1).

[7]张元阳.论现代终身体育的本质和必要[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4(3).

猜你喜欢

学区居民社区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加强乡镇学区建设 提高幼儿园管理水平
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学区房就是一面照妖镜
学区房
高台居民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