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个选择”艺术地统领“纲要”课教学
2010-12-21杨云鹏
杨云鹏
摘 要:用“三个选择”艺术地统领“纲要”课教学的主要途径是:结合现实热点、难点,加大理论联系实际的力度;遵循教师主导的教学原则;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大讨论课课时比例;重视采用案例教学法;实践性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三个选择”;艺术统领;《纲要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33-0268-03
怎样使学生深刻领会中国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课有其独特优势。笔者认为《纲要》课结合六个“为什么”的内容,可用“三个选择”艺术地统领《纲要》课教学,艺术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一、结合现实热点、难点,加大理论联系实际的力度
理论联系实际规则是讲授《纲要》必须遵循的首要规则,它既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也符合大学生的品德形成特点和思想实际。课堂讲授目前仍是主要的教学方法,从讲授这一角度探讨理论联系实际,应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要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一些主要理论观点联系历史实际把它形成的背景讲清,也就是把这些观点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讲透,讲清马克思主义怎样结合中国实际并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不断向前发展推进,不断取得胜利,才能够使人信服。如在讲授关于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时,我们就采取了理论联系实际方法讲授,效果好。1998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给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重要指示中,重申了他在十五届二中全会上讲过的一段话:“学习理论要同了解历史实践、总结历史经验结合起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一部蕴涵和体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活生生的教科书。”这一指示对讲授《纲要》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理论观点不与历史实际结合,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尽量避免脱离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实践的、从概念到概念,从条条到条条的“纯学理”的教法,避免把现成结论简单地交给学生的的教法,把植根于活生生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实践的丰富、生动的政治理论讲成枯燥无味、干巴巴的条条。要把理论教学建立在丰厚的历史基础之上。通过众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文献来论述“三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如针对学生们常提出的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们可充分吸收和渗透《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一书的内容这样回答: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东欧发生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国际上一些人断言:“马克思主义终结了”、“社会主义失败了”;国内也有一些人思想上产生了困惑,也有部分大学生思想上产生了疑问。对此,我们教师应力求以鲜明的观点、深入的分析、生动的事例作出回答。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被100多年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的事业需要马克思主义。主要从以下方面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一是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二是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三是它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四是它已经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所证明。
二要联系现实的实际,用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预测历史走向并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史所取得的胜利和巨大成就,使学生对中国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有正确的认识,更好地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自觉继承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从中国的近现代史发展,我们可用大量鲜活的事实充分论证“三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伟大的民族复兴正在变成现实: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7%以上,2004年超过意大利,2005年超过法国,2006年超过英国,2007年已接近德国。在这30年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超过100倍,城乡居民储蓄增长近800倍。中国政府以30年之功完成了西方400年才完成的不可能任务。如今中国的外汇储备位居全球第一,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品生产基地,中国即将超越美国和日本而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金牌榜上全球第一,中国是21世纪最具投资前景的经济市场。所有这些都得力于“三个选择”。
三要联系学生思想实际。教师不仅要钻研教材,熟悉历史,还要更加深入地了解现实。特别是对一些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更要花大气力深入研究。而要把这些现实问题搞清楚,又必须认真联系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进行系统地考察。要有历史眼光,以小见大,展开分析,找准大学生与当代社会心理的契合点,不回避或绕开难点,大胆、积极和创造性地把中国近现代史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实事求是地分析一些社会现象产生的背景,分析党的有关重大决策的利弊得失,力求得出有理论说服力的认识结论或评价,有的放矢地解除学生的困惑。
二、遵循教师主导的教学原则
教师主导的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生动活拨地、自觉地掌握知识。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要在业务上过硬,要有较精深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不仅要熟悉中国近现代史,还要熟悉相关的科学体系,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引导大学生用研究的心态来学习《纲要》。所谓研究的心态,就是帮助大学生对近现代史中感兴趣的历史问题学会查找资料、分析判断,最后得出自己的答案,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总结问题,理性地寻求答案的思维模式,避免偏激思想的出现。培养他们研究、探索的精神,透过史实,揭示其中的本质联系。教学中,要常采用布置一些材料分析題帮助学生提供分析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在课堂设计中突出爱国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内容,突出国情教育和社会发展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树立为国家、为民族刻苦学习的信念。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如《纲要》课程的教学主要目的,即要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叙述和分析,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懂得“三个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它应是教学过程中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一个基本的标准。
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纲要》课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将这一科学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近年来,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以及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推进,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等诸方面表现出更多的差异性和个性特点。在这种背景下,《纲要》课教学就必然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个性特点、心理状况、兴趣爱好以及认知水平、家庭环境等多方面特点,以便有的放矢。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纲要》课教师应该用诚恳、平等、宽容、豁达、客观的态度对待学生,真心诚意地与他们交朋友,善于倾听和尊重他们的思想观点,从学生的角度去认识、分析、思考和理解他们的想法,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促使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健康素质都得到协调发展,才能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提高《纲要》课教学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的首要观念。
《纲要》课教育的目标对象是学生,学生既是《纲要》课的接受者,又是反馈《纲要》课接受情况的传播者。教师对《纲要》的讲授,对学生来说是外因,为学生的接受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学生的接受才是内因,起着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说学生是接受的主体,是教育效果好坏的关键。只有重视了学生的接受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作用,《纲要》课教学才会更有效地进行。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就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提出新的学习方法。我们可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掌握中国近现代史、感兴趣的历史话题等问题,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动态,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不错方法。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系统地学过中国近现代史,他们对有关的历史事实、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已有基本了解。在大学的课堂重读近现代史应努力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使学生能够将已有的历史知识沟通连接成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整体框架。如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个流程图或知识网络图对马克思主义与各种社会思潮、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党派从理论到实践上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三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避免与中学教学的简单重复,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进行脉络式的梳理,从而既提高了教学要求,又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四、加大讨论课课时比例
讨论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某些社会现象、理论问题或历史与现实问题进行探讨、辨析以致争论而获取知识的方法。大学生独立性、批判性较强,喜欢讨论、争辩问题,思想活跃、敏捷。这些特点是可贵的,一定意义上可成为学习动力,教师应积极扶持引导,避免学生出现盲目自信和偏激。通过上讨论课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讲授某些问题时变说教式为讨论式、变命令式为引导式效果更好。学生在学习《纲要》课过程中对有的观点不太容易理解,而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教师精心策划、组织、认真备课,采取一种平等态度,形成亲和力,是取得《纲要》课教育成效的一种重要艺术。教师一般是围绕某一观点、某一问题来展开讨论,得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应设想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难点在什么地方,使学生既要讨论得热烈又有不少收获,讨论可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语言表达、即兴演讲等能力。教师在必要的时候进行一些适当的点拨、引导,讨论完后,教师要加以总结。通过师生积极参与,真理愈辩愈明。在讨论中,争辩的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增进了了解,又可互相交流、启发,通过认识上的交锋、思想碰撞获得的真理、知识才是深刻、可靠的。讨论法是一种较好的、科学的政治理论灌输法、较好的激励式教学法。通过上讨论课,教师还可发现学生当中存在的一些思想问题和学习方法问题。若是思想问题,也只能是给予正面的积极引导,用探讨科学、追求真理的方式,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绝不能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不可以简单粗暴地批评、指责、打击学生讨论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学习方法上有的学生由于受中学应试教育、捆绑式教育影响太深,考虑问题总是思路狭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较差,综合思维能力也有待提高,讨论问题总跳不出教材的现成结论,上讨论课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我们组织诸如如何看待近代中国革命与改良、为什么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怎样全面认识毛泽东领导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历史、为什么说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怎样理解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价值,新时期如何弘扬这些精神等方面的讨论,通过这些讨论,可以帮助学生从中获得思想和行为的启迪。
五、重视采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又称情景教学法,情景仿真法,是当代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教学模式,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着教师所提供的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评判和讨论,进而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深化对相关原理、问题的认知和对科学知识的系统掌握,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素质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纲要》课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符合大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的教学尝试。实施案例教学,一是可以紧扣《纲要》教材、时代脉搏、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选择中国近现代史中的最具典型意义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会议、历史文献、革命精神等进行分析和思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二是可以满足学生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被动接受灌输变成主动思考研究,从过去的“要我学”转向“我要学”,提高《纲要》课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三是可以做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澄清中国近现代史理论及一些历史与现实问题的是非,解决认识上的迷惑,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战性和创造力。教学中我们选择中国近现代史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会议、历史文献、革命精神等进行案例介绍、案例剖析,进一步提出问题、引导讨论,如可以选择“世纪之交马克思被西方媒体评为千年伟人”、“西方国家近年来出现了持续升温的马克思热”等案例来说明马克思和他的学说的不朽。可以选择东欧剧变的案例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事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及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还可以采用具有针对性、时代性的案例,如第一位民族英雄林则徐、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周恩来的人格风范、春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五四爱国运动、遵义会议、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论持久战》、《实践论》、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等。
六、实践性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学实效性
《纲要》课怎么上好,是完全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有所创新?当代大学生不满足于课堂讲授这一种形式,他们希望有直观的环节、实践的环节,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身感受,要求有便于他们参与的活动,而开设《纲要》课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除了采用启发式、研究式等切实可行的课堂讲授法,为更好地使《纲要》课进入学生头脑,还得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自到实践中去看一下,请有关专家、教师、工作人员进行现场体验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国情,让中国在马克思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入学生心中,这样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才会令学生真正信服,中国共产党的权威性才会在学生心目中进一步彰显、形象才会更高大、执政地位才会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信念也才会更坚定。这样,《纲要》课的教学内容经过进课堂、进实践的循环往复,最终才会更好地进学生頭脑。实践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以参观革命旧址、了解革命史实、缅怀革命先辈业绩,到工厂、农村参观、学习、调研为主要内容,把革命旧址、工厂、农村转化为学生的新课堂,把丰富的革命实物、史料和工厂、农村的发展变化转化为学生教育的生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