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撒拉族民居文化解读
2010-12-21肖生龙
肖生龙
摘要:撒拉族民居是撒拉族人民在漫长的社会历史中,集结多民族文化艺术的智慧结晶,撒拉族民居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传递着浓郁的历史文化信息,同时也揭示了建筑风貌特征和丰富的文化传统。撒拉族民居既有对以往历史的承传,也有对撒拉人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出撒拉人独特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以及撒拉族人的人生观及世界观。拟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通过对民居的历史、民居雕刻的纹样、象征、民居的功能等要素的浅析,解读这一古老文化现象所蕴含的深刻社会根源。
关键词:民居;艺术;功能;人类学
中图分类号:K892.5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33-0220-02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从艺术的角度而言,建筑装饰的现象有着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建筑装饰在给人们带来情感上的审美愉悦,传递着浓郁的历史文化信息的同时,也揭示了建筑的风貌特征和丰富的文化传统。撒拉族民居建筑既有对以往历史的承传,也有对撒拉族人人生哲理的思考;既有对理学母体文化的体现,也有对当地山水环境的眷顾。反映了历史上撒拉族人民最为直接的精神愿望和较为世俗的象征文化需求。
一、习俗与民居
撒拉族全民信教,其习俗和习惯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又受特定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因此,他们的民居同周围其他民族的民居有相似之处,但又保持了自身的特点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撒拉族人喜爱清洁,按宗教的要求和生活习惯,有净身的习俗,所以净身房对撒拉族来说是一个必需的辅助用房。种植花卉也是撒拉族人的喜好,他们的庄窠干净、华丽,每户庄窠中间都留有一空间做花坛,种植各种花卉,使庭院更富有情趣。
撒拉族不敬任何偶像,在雕刻中多用花卉、花纹做图案。民居的装饰装修,保持木之本色,处处体现着“清”。按伊斯兰教不用“回头之水”的习俗,其房屋均建于一定高度的台基上,使室内外排水有一高差,而且使人站在高台之上用水淋洗物品和手,可使水自然流走而不污溅身体。循化是水果之乡,水果的储存是撒拉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每一民居中果窖是必须有的地下建筑。
二、民居的社会性
“阿格乃”,在撒拉语中意为“兄弟”、“本家子”。系以父系血统为基础,兄弟分居后若干个小家庭组成的近亲社会组织形式。由于血缘很近,“阿格乃”禁止通婚。在一个“阿格乃”内,凡同辈人互称兄弟姐妹,无事则分户各居,有事则形同一家,加上居住在同一地区,故可称为“扩大了的家庭”。“孔木散”,在撒拉语中意为“一个根子”、“远亲”。系由若干个“阿格乃”组成的远亲社会组织形式。
家庭是撒拉族穆斯林社会组织形式中的基层单元和基础经济单位,是撒拉族穆斯林聚居区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每个家庭都建有一院房屋,撒拉族穆斯林称其为“庄廓”。在旧社会,由于撒拉族人结婚年龄较早,大多数家庭是祖、父、孙三代同堂。儿子们结婚后,父母大多随幼子而居,对长子次子等则分给他们一定的土地、工具、牲畜、口粮等,并建就新“庄廓”,使其另迁新居,成家立业。
(一)庄窠形式
撒拉族庄窠是以户为单元,黄土墙包围着内部房屋构成,平面呈方形或近于方形。从外观之,黄土夯就的庄窠墙不加粉饰,土的本色与土的质感是那样的自然,与周围的群山、流经的黄河,以及撒拉人栖息的黄土地协调地融为一体,充分显示着高原粗犷、纯朴的气息。而由无数个庄窠组成的庄窠“群”无论在建筑尺度还是在色彩、风格上都格外地协调统一。
房屋沿庄窠墙内四面或三面布置,有的沿两面布置房屋,多为三间一组,亦有四间一组。房屋为土木结构,梁柱承重,砖坯墙围护。庄窠墙一般高出屋面,墙面上不开窗。在庄窠的东南角开设大门。高大、封闭的庄窠墙,不仅具有防风沙、防寒的功能,还具有安全防范的功能。
沿庄窠墙布置的房屋,屋面均向院内倾斜,为单坡式草泥屋面。屋面的坡度不大,形成自然排水。在林木丰富的孟达区,撒拉人民居多为二层,屋面高于庄窠墙。根据家庭成员的多少和经济状况,撒拉人采用用地面积经济、使用方便、交通便利、采光合理的类似于北方四合院或三合院的布局形成,将房屋沿庄窠墙布置,并紧贴于庄窠墙,从而在庄窠中间形成一庭院空间。庭院中建有花坛,种植花卉和果树,把院内装点得十分美丽雅致,充满了生活气息,居住环境幽雅安静。同时,这一空间也是家人不出院门的室外活动场地。
庄窠四角的各个角房主要用作生活辅助用房,如厨房、柴房、牲畜棚等。庄窠内的房屋均设檐廊,用做各房之间联系的交通通道,与角房之间往往采用门洞相连接。所有建筑都建在高出院内地面40厘米左右的台基上,在台基底部设有排水沟。台基或以砖、毛石做面,或用水泥抹面,在每一房屋的入口处设有踏步。此台一方面限定了庭院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供室内向外排水(净身房)之用。同时,人站在台上洗手或冲洗其它东西时也很方便、舒适、卫生,这种自然排水系统符合该民族习俗。
(二)单体建筑形式及功能
1.北房。是撒拉族庄窠中的主要建筑,位于民居的正中轴线上,宽敞、高大,为传统的“虎抱头”(“凹”形平面)单层建筑,坐北朝南。泥木结构的房屋其平顶略向前倾,以流雨水堂屋一般有較深的回廊,台阶也较高,屋檐采用斗拱式多层次的木质图案结构,使单调的平顶建筑因此而显得自由、灵活、轻盈、典雅。堂屋门窗做工精巧,窗上常贴构思巧妙的花卉等剪纸窗花图案,美丽而朴素,充满着生活气息。撒拉族同胞还在堂屋正中的墙上挂有阿拉伯文书写的伊斯兰教经文中堂,大多为祖辈所传,有单幅、双幅、三幅等类,古色古香,颇具雅致。有的墙壁卜还贴有方形花砖图案装饰,与鲜艳的窗花相映,潇洒动人。也有的庭柱、拱梁或藻井上描花饰色,分外堂皇富丽。
2.东房、西房。是庄窠中沿东庄窠墙和西庄窠墙布置的房屋,平面多采用“—”形或“L”形。屋前也均设檐廊,由于西房的朝向与位置要比东房好,因此大多数庄窠西房的修建十分讲究,传统做法是檐部用木构件装饰装修,新建筑中也有用砖石装修的。在人口较多或生活条件好的人家,也常见把东房或西房修建成二层建筑,檐柱和金柱通高,全为木柱,上下都设檐廊。
3.净身房(浴室)。净身是撒拉族的生活习惯,也是宗教要求,凡礼拜、婚丧、节庆、远行时均需净身。净身房常设于居室一侧或与居室连通的角房中,内设土法制做的吊桶等淋浴用具和排水地漏。
4.厨房。一般设在庄窠的西北角房中,面积较大,内设灶台、面案、面柜和碗柜等家具和设施,其布置整洁有序,使用方便。由庭院进入厨房之间,常设一小天井作为空间过渡,也可改善厨房的采光和通风条件。小天井内多设有手压式水井和排水池。居室火炕的炕洞也开在天井内,这一方式既保护了居室立面装饰效果的完整,又为出灰和加火提供了方便。在人口多的人家,亦有将这一角房建成两层,一般楼上住人,楼下作厨房。
5.南房和果窖。南房通常建成半开敞式建筑,房上有顶,下有台,但不封闭,是撒拉农家晾晒物品的理想之处。果窖多建于南房的地下,在南房的台基上设果窖入口,基台檐处设有果窖通风口。
6.茅厕、牲畜棚。西面是撒拉人礼拜真主所在的方位,撒拉人礼拜时要面向西方,妇女多在家中做五工。因此,在撒拉人的庄窠中,茅厕和牲畜棚的位置是很有讲究的,在完整的庄窠中,它们的位置设在东南角房中。当庄窠内东面未建住人居室时,亦有将茅厕和牲畜棚设在西南角房中的,但极少有这样做的。
三、艺术特征及象征意义
撒拉族传统民居中全用木构件进行装修,立面的山墙出头处和墙裙也多用砖裱面。当进入撒拉人的庄窠,便可以看到,在其单体建筑的门楣、悬板、上梁、窗扇、一桿旗、花板、大小边玛、杆、鹁鸽头、吊珠、花墩、马头墙、壁柜等构件上都雕有花纹,木构件表面不施色,以木本色为主,并涂清漆做保护。所有木、砖雕刻手法细腻精湛,浮雕、透雕均有,堪称一绝。木、砖雕图案内容丰富,是撒拉人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观察到的自然现象的升华。其雕刻艺术除受伊斯兰教及本民族传统心理的影响外,也接受了周围民族的一些观念和文化,增补了撒拉族人的传统意识和艺术,形成了自已的建筑装修艺术风格。
民居构件雕刻常以花卉为题材,牡丹、莲花、梅花、水果、农作物等为常见的雕刻内容,以此象征美好、喜庆、五谷丰登。在一些新建民居的装饰构件中也有以龙、凤、鸟为题材作雕刻图案的。所有的雕刻图案并不刻意追求对称,而是根据建筑装修构件的形状和所处部位的需求而构图,创作不落俗套。每一建筑装饰构件均可独立构成画面。对称设置的构件,雕刻图案亦不一一对称。各种图案装饰性强,神形兼备,寄托和表达了撒拉族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还有用“S”、“の”等线条相反相成、相互组合平移,形成二方连续文案的图案,是撒拉族民居装修雕刻的又一种手法,这类图案节奏感极强,条理清晰,线条流利舒畅,长用于大小边玛、横板、雀替和门窗等构件上。图案以线条左右相倾,形成带状画面。“S”线、直线、弧线并用,既变化又统一,既对立又和谐,画面似云似浪,巧妙自如,自成气韵。还有的用排比手法,将“S”线与直线结合构图,如同席纹,既有强烈的规律,又圆润灵活,十分耐看,加上其粗细、疏密、虚实的对比,更显得变化多端。这一类图案主要用于窗构件和一些装饰构件上。
撒拉族民居中庄窠的大门的装修也很富有特色。撒拉人无论贫富,对入口的门楼装修都很讲究。大门的木构件也均雕有美丽的图案,在门墩正面和门洞内侧局部还嵌有砖雕,使大门显得精美豪华,与高大、粗朴的土夯墙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十分突出。
综上所述,撒拉族民居建筑在组合、布局方面带有明显的社会性、民族性和宗教性。当我们把民居当做纯艺术作品来看待时,它是美的象征;而当我们把民居当做文化来看待时,它是承载了无数文化信息的历史遗存;当我们生活地看待民居时,它是承担多种社会性功能的工具。因为民居本来就是个文化综合体,是生活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参考文献:
[1]芈一之.撒拉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4.
[2]马成俊,马伟.百年撒拉族研究文集[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
[3]马有义.中国撒拉族——绿色家园[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
[4][英]莱顿,著.艺术人类学[M].李东晔,王红,译.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2009.
[5]王晓东.艺术人类学视野中的文身文化[EB/OL].艺术人类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