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建构与描述之间:内在视角下的哈特

2010-12-21

学理论·下 2010年11期
关键词:哈特抑郁症

陶 菁

摘要:作为一本人物传记,《哈特的一生》生动地展现了二战后牛津大学的哲学与法理学研究氛围,描绘出哈特在大学内外的不同人生。结合哈特的人生经历及社会背景的介绍,可以从内在视角解读哈特的学术地位、身份归属、性格特征三个主要问题,从而在学术思想本体之外审视哈特,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哈特,理解当代西方法哲学理论。

关键词:哈特;内在视角;学术认同;局内人;抑郁症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33-0216-02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法学家,赫伯特?莱昂内尔?阿道弗斯?哈特被一代又一代的法律人所追寻乃至追随”。[1]在这部哈特人生传记中,作者妮古拉?莱西通过对大量有关哈特的文章、日记、通信、档案记录及访谈内容的整理,以哈特一生所经历的事件为线索,为世人描绘出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创始人赫伯特?哈特在牛津大学内外的完整人生。该书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哈特的犹太身份;同性恋倾向;军事情报机关的工作(MI5);哈特所处的时代背景;学术;著作;社会活动等。当下,关于哈特学术思想的研究,已著述颇丰;而从内在视角分析哈特的经历、性格及其对学术思想影响的文章却鲜有述及。有鉴于此,笔者将尝试通过对哈特内在的抑郁与外在的成功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来梳理对哈特的认识及对本书的感想。文章将围绕以下几个核心问题展开:哈特是否认同自己的学术地位?哈特是否认为自己是英国上层社会的“局内人”,其又是如何正视自己的犹太身份?哈特是如何在理性、热情之下掩饰自己的焦虑与抑郁?

一、学术地位的认同感

哈特是否认同自己的学术地位?

对此,作者莱西并没有予以正面回答。从其颇为客观的叙述中,读者可以得出三种结论:A.认同:因为这是哈特终其一生所努力追求的;B.不认同:因为哈特的忧郁性格很可能使其对这种地位是否属于自己时刻缺乏归属感与安全感;C.无所谓是否认同——毕竟这是一个事实。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并不能将世人对哈特的肯定性评价等同于哈特的自我认同。回顾哈特的学术理想是否实现或许有助于我们推论哈特对自己学术地位的评价。那么,哈特的学术理想是什么呢?在哈特眼中,“法律理论需要一种自治自洽的学术方法,其中哲学是最为适当的方法论源泉。”事实上,哈特的分析法学是有其宏大的抱负的,他要建立的是普遍的法理学。

哈特是否实现了其学术理想呢?如果说哈特《法律的概念》所取得的成功有几分无心插柳的味道的话,但其对于学术地位的追求却绝对是孜孜以求的。事实上,哈特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为自己在英国上层社会精英圈子中的那种学术地位而殚精竭虑。对于学术上的成功与赞赏,哈特一方面感到自豪与欣喜;但同时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压力与焦虑。也正是由于这份压力,使其在1968年提出辞职,提前离开了牛津法理学教授的职位。在该书第二部分《变动与延续》的结尾,莱西有这样一段叙述:“他在日记中将法理学视为‘堕落的哲学。所以,他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这个引人注目的成功中间隐涵着一种断裂的雄心,一个无可奈何的妥协。”我想,或许哈特并没能实现自己曾经构画的学术理想,但毫无疑问,他的努力已经得到了世人的普遍认可。

在哈特晚年,他已“不再有那种试图统治法哲学领域的学术冲动”。1988年,当大卫?舒格曼(David Sugarman)在采访中要哈特总结自己对于法哲学的贡献时,他回答道:“我无法总结。我不知道该从何说起……我希望我的工作能使人们以一种开阔的眼界来看待法律的性质及法律制度运作中出现的问题;我也希望我的工作可以让大家以某种精确感、表达的明晰性以及对细节的注重来面对法律问题。我不知道。也许这是一种幻想。”

二、局内人与局外人之间——身份与归属的困惑

哈特究竟是英国上层社会精英圈中的一个局内人呢,还是局外人呢?

对此,许多哈特的同事、朋友、学生,都会毫不犹豫地将他划归到局内人的圈子之中。即便是哈特共事多年的同事,也丝毫没有察觉哈特的犹太身份。作为一个努力使自己英国化的犹太人,哈特并不想否认自己的犹太身份,但也不会刻意去强调这种身份。那么,在哈特的眼中,自己究竟是一个局内人还是一个局外人呢?

对此,莱西在该传记绪论中的标题或许可以很好地解答这个问题——“一个生活在局内的局外人”。

在20世纪早期那个歧视犹太民族的社会环境下,哈特的经历是不可能让他完全忘却所有的歧视与民族伤害而不顾一切地将自己英国化的;然而,哈特对于学术的追求,对于公共事业的热情,以及他聪慧的智识及宽容隐忍的品性又自然而然地将其带入了英国上层社会的精英圈子之中。

该书的第一章详细介绍了哈特的童年及少年时光。然而在谈及切尔滕纳姆(Cheltenham)学院时,哈特“情绪激动,认为那实在是自己生命中最郁闷的时期”。在那里,哈特受到了身份差别的势利对待,并被归类为特殊种族(宗教)团体的成员。我们不清楚这对哈特造成了多大伤害,也无法衡量这些经历对于哈特此后的反宗教观、特殊自由主义中的个人选择的中心地位的形成及彻底的反犹太主义思想的产生究竟有多大程度的影响。

哈特对于犹太身份的认识是复杂的。有这样一个例子:

哈特曾提到:“在最近几十年居然都没有出现过英国人担任这个教授职位[2]的情况,实在很奇怪。”

甚感惊愕的德沃金回答道:“但你就是一个英国人啊。”

“不”,哈特反驳道,“我是犹太人”。

然而,当拉兹告诉哈特他觉得有责任返回以色列,因为那里爆发战争了时,哈特悲哀的话让拉兹大吃一惊:“我们(即英国)如今对那个地区的影响再也不像以前那么重大了,这是一种耻辱。”

在哈特英国化的外表下,是一颗苦苦找寻身份与归属的心灵。1964年哈特第一次访问以色列之后,他便开始怀着一颗矛盾的心深深卷入以色列的事务当中,一直到他生命的结束。1966年,哈特收到了一份可以使自己真正成为局内人的最终标志:首相办公室致信哈特,通知他女王陛下将授予其爵士荣誉。然而,哈特拒绝了这份荣誉。

哈特的一生中,曾受到过诸多荣誉,并确立了自己在体制内坚实的核心地位,他被公认为典型的局内人,但在其内心世界中,如莱西所评价:“他实际觉得自己更像一个局外人”。

三、消沉抑郁,抑或积极热情——哈特性格的两面性分析

妮古拉·莱西女士在这本传记中形象地刻画了哈特性格的不同侧面。在同事和学生眼里,他是一个节制、理智、温文尔雅的人。然而在哈特的私人日记及其与密友的信件中,却又时常笼罩着深深的惶恐、焦虑、自我怀疑与痛苦。在那些私人信件中,他曾提到:约瑟夫的温暖来信“在我最绝望的时刻两次到达我的手中,它们使我放下了剃刀片”。当然,这其中或许有夸张与调侃,但从中读者也不难发现哈特内心深处的抑郁与斗争。

从心理学角度讲,每个人的性格都不是单一的。只是大多情况下,心理发育正常的人,并不会明显感到自己的性格具有双重性。事实上,哈特是否对自己性格所表现出的两面性具有清晰的自我意识呢?

通过莱西的叙述,我们不难发现,对于自身性格上的问题,哈特是清楚的。主要理由为:

其一,哈特日记及信件所流露的强烈的压抑感,已不仅仅是针对某一偶然事件的偶尔记述,而在更大程度上,成为其生活的一个写照。即哈特的一生,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处于一种焦虑的不安全感之中的。其二,考虑到其家族的抑郁病史——哈特的姨妈蒂莉曾在1920年精神崩溃,并且从未痊愈;哈特的父亲也曾患有精神病,在1953年有过自杀行为,并且若干年后用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哈特的妹妹也具有某种程度的抑郁症——哈特当然会意识到自己的精神状态。其三,事实上,哈特自己也曾因精神状况而于1983年到牛津的沃恩福德(Warneford)精神病医院接受治疗,最终在电痉挛疗法的帮助下恢复了健康。

透过哈特的日记,我们可以发现,正是在这些不曾间断的审慎反思之中,哈特形成了清醒的自我意识,并选择尽可能用理性面对自身性格上存在的问题。在焦虑、抑郁的背后,世人看到的是哈特积极向上的人生,于是,这种努力便愈发显得弥足珍贵了。

一个人性格的形成与其所处的客观环境、生活经历密不可分。通过分析哈特的人生经历,或许将有利于我们理解他的性格的形成原因。而有趣的是,性格对于思想家的思想又往往会产生特定的影响。这里有一个人们不得不接受的现实:许多时候,精神问题对于哲学家来说,并不意味着反常。不过,抑郁在哈特这里带給世人的并不是悲观主义哲学,而是一种崭新的法哲学思想。

结语

妮古拉·莱西教授的这本赫伯特·哈特传记带领世人认识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牛津教授,一个彬彬有礼的英国绅士,一个20世纪法哲学界举足轻重的人物。没有莱西的这本书,哈特在我的心目中是圣哲一般完美的大师,与焦虑抑郁的犹太同性恋倾向者不具任何关联性。然而,也正是莱西的这本书:从哈特自身同性恋倾向到同性恋合法化的自由立场;从调查涉嫌间谍活动被处死的苏格兰烧炉工一案到废除死刑的主张;从民族国家现代化任务的完成到对功利主义的修补;从纳粹暴行到法律与道德的分离——无论如何,这些文字使人们认识了一个更为真实的哈特。

那么当我评价这本书时,不禁自问:莱西所做的仅仅是一种描述吗?

尽管我为莱西客观而中立的笔触所深深折服,尽管我丝毫不怀疑“哈特”只能被描述而不可能被建构——但我依然须要澄明——我心目中一个真实的哈特却着实是在这样的描述中逐渐建构起来的。的确,哈特对法律进行了描述,至于其是否有所建构,我想这不仅取决于描述者及其描述,更取决于读者及其所处的客观环境吧。

参考文献:

[1][英]妮古拉·莱西.哈特的一生:噩梦与美梦[M].谌洪果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指牛津法学教授.

猜你喜欢

哈特抑郁症
医院绑架案(五)
医院绑架案(五)
船王挑选接班人
三种抗抑郁症药物治疗伴躯体疼痛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的对比研究
对一例因抑郁症有自杀倾向的案例分析
文拉法辛联合米氮平治疗老年抑郁症的效果及安全性
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导向的重要性
船王挑选接班人
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