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QNDN1井煤层气排采的流体效应分析

2010-12-14傅雪海韦重韬汪吉林周荣福

天然气工业 2010年6期
关键词:水溶气量煤层气

傅雪海 秦 勇 韦重韬 汪吉林 周荣福

1.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2.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QNDN1井煤层气排采的流体效应分析

傅雪海1,2秦 勇1,2韦重韬1,2汪吉林1,2周荣福1,2

1.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2.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为了研究煤层气排采时原位煤储层流体的动态效应,基于煤储层动水孔隙度、含气饱和度等储层物性实测成果,结合中国第一口地面多分支煤层气水平井——QNDN1井的排采数据,通过气、水产能及储层压力曲线的耦合分析,探讨了煤层气井排采时储层压力的传播特征;估算了煤层气单井排采范围内的重力水量,水溶气、游离气量;划分了煤层气井排采的游离气运移阶段和煤层气的解吸阶段;指出煤层气排采流体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储层压力和受煤孔径结构控制的煤层气解吸特征。该研究成果对煤层气井排采制度的确定具有指导意义。

煤层气 排采效应 重力水 游离气 采收率 QNDN1多分支水平井 解吸特征 储层压力

通常将煤层气井的气产量划分为衰减型、上升型、低产稳定型、高产稳定型4种曲线类型[1],或将煤层气井分为A类井(日平均产气量大于1 000 m3)、B类井(日平均产气量为700~1 000 m3)和C类井(日平均产气量小于700 m3)3种类型[2]。而对于气产量、水产量、储层压力降的耦合分析及单井排采范围内重力水量、水溶气、游离气量的研究尚未见诸报道。

QNDN 1井是由亚美大宁能源有限公司组织、奥瑞安公司设计的中国第1口地面多分支煤层气水平井,位于沁水煤田晋城矿区内,由1个主井眼、12个分支组成,在煤层中进尺7 685 m,入煤率达90%[3]。由于该井未进行试井、压裂等人工改造,煤层顶底板未被压裂破坏,煤层气排采流体响应来自于煤储层本身。该井完井后一直连续排采,气、水产能记录较全,有利于研究排采的动态流体效应。

1 排采的流体效应

1.1 地质背景

QNDN1井所在区域地质构造简单,煤层呈向北倾的单斜,主要煤层为山西组的3#煤层,太原组的15#煤层。该井是在3#煤层中钻进的多分支水平井,结合邻近直井及样品室内实验测试,确定3#煤层的物性参数为:埋深184 m,厚度5.15 m,储层温度为17℃,地下水矿化度约为800 mg/L,朗格缪尔体积(VL)为45.0 m3/ t,朗格缪尔压力(pL)为2.7 MPa,平衡水含量为8.74%,含气量为15.00 m3/t,渗透率为18.5 mD。孔隙度为4.29%、动水孔隙度为为0.9%(动水孔隙度占总孔隙度的20.98%)。镜质组反射率为4.5%,煤类为无烟煤3#。

1.2 流体效应

煤层气排采的流体源于3#煤层本身,既有煤层中的重力水,也有煤层中的水溶气、游离气和吸附气。

QNDN1井自排采以来至2008年1月27日,累计产水1 877.5 m3,最大日产水量为22.3 m3,平均日产水量为1.63 m3。排采96 d后产水量低于5 m3/d,排采670 d后产水量低于2 m3/d,排采720 d后产水量低于1 m3/d(图1)。

QNDN1井自排采以来至2008年1月27日,累计产气21.3×106m3,最大日产气量为40 830 m3,平均日产气量为18 465 m3。排采77 d后产气量突破5 000 m3/d,随后一直徘徊在20 000 m3/d左右,排采926 d后产气量大于30 000 m3/d,排采1 144 d后产气量又逐渐下降至20 000 m3/d左右,如图2所示。

图1 产水量排采曲线图

图2 产气量排采曲线图

2 分析与讨论

2.1 排采流体相态分析

2.1.1 排采水

估算QNDN 1井的排采面积S为0.5 km2,则3#煤层重力水由式(1)计算为23 175 m3(煤层倾角低于15°,未计算斜面积)。

式中:W为重力水量,m3;S为排采面积,km2;h为煤层厚度,m;φP为动水孔隙度,%;α为煤层倾角,(°)。

2.1.2 排采气

2.1.2.1 水溶气

水溶气量由式(2)计算,甲烷溶解度据3#煤层特征与傅雪海相应储层水矿化度、温度和压力模拟成果估算为0.52 m3甲烷/m3水[4-5],则QNDN1井排采面积S在0.5 km2内,水溶气量计算为12 051 m3。

式中:Gw为水溶气量,m3;λ为甲烷溶解度,m3甲烷/ m3水。

2.1.2.2 游离气

水是不可压缩流体,则游离气量由式(3)、(4)进行计算。

式中:Vg′为压力 pg(气压)、温度 T状态下的游离气量,m3;φH为埋深 H下煤的孔隙度,%;Sg为游离气饱和度,%;Vg为标准状态(p0=0.101 325 M Pa、T0=0℃)下的游离气量,m3;T为储层温度,℃。

1)埋深 H下的孔隙度

样品实测视密度为1.56 g/cm3,真密度为1.63 g/ cm3(比重瓶法),计算无应力状态下的孔隙度为4.29%,埋深 H下的孔隙度通过物理模拟得出(图3),即

式中:σv为体积应力,M Pa。

图3 大宁煤样不同体积应力下的孔隙度图

QNDN1井3#煤层埋深184 m,由式(6)、(7)计算体积应力(三向主应力的平均值)为2.82 M Pa,由式(5)得φH=3.67%。

式中:σg为垂向应力,M Pa;r为地层平均密度,g/cm3,取值2.3 g/cm3;H为煤层埋深,m;σhg为垂直应力在水平方向产生的分应力,M Pa;λ为侧压系数;α为毕奥特系数;p为孔隙压力,M Pa;v为泊松比,取值0.3。

2)游离气饱和度

储层气压为0.5 MPa(大宁矿同埋深实测瓦斯压力),则单体体积(1 m3)煤的饱和游离气量由式(3)、(4)计算为1.30 m3/m3煤,即为0.84 m3/t;由朗格缪尔公式(8)计算单位体积煤的饱和吸附气量为17.00 m3/t。

式中:Va为饱和吸附气量,m3/t;p为储层压力,M Pa。

实测3#煤层气含量(包括游离气与吸附气)为15.00 m3/t,储层状态下游离气与吸附气处于动平衡,则储层含气饱和度为84.1%。QNDN 1井排采面积S在0.5 km2内,游离气量计算为2.823 91×106m3,吸附气为36.8×106m3。

2.2 采收率分析

基于实测含气量和朗格缪尔参数,由式(9)计算出煤层气临界解吸压力为1.35 M Pa。

式中:pcd为临界解吸压力,M Pa;V实为实测含气量, m3/t。

枯竭压力(pad)为0.7 M Pa、0.5 M Pa、0.3 M Pa下,由式(10)计算出的理论采收率分别为38.2%、53.1%、70.0%。

至2008年1月27日,实际采收率为53.8%,此时井底压力约为0.5 M Pa,与计算的理论采收率相当。现今该井已采气枯竭,估计采收率达到70%,也就是说水平井的枯竭压力约为0.3 M Pa。

2.3 排采阶段划分

QNDN 1井排采过程中(包括停排阶段)最大的井底压力为1.64 M Pa(图4,笔者认为其为实际的储层压力),排采第二天就开始连续产气,产气压力为1.40 M Pa,排采至第77 d,井底压力开始低于0.95 M Pa(后期因故未排水的情况除外),正是从这天开始产气量突破了5 000 m3/d。此时,煤层气井累计产水558.72 m3,累计产气69 857.2 m3,排采水量占排采面积内总重力水量的2.41%,则排采水面积内的水溶气量为290.4 m3,游离气量为68 056.2 m3,水溶气量加游离气量与此时累计产气量正好相当。因此,认为此时煤储层处于临界解吸阶段,0.95 M Pa就是实际的临界解吸压力(计算的临界解吸压力为1.35 M Pa,煤层气解吸产出后,要克服井筒摩阻、水的摩阻等阻力,一般导致实际临界解吸压力小于计算的临界解吸压力)。据此,笔者把煤层气井排采分为排水阶段(第1天);水溶气量与游离气量排采阶段(第2~77天);解吸气排采阶段(第78天开始)。

图4 储层压力变化曲线图

2.4 排采流体效应的影响因素

QNDN 1井排采呈现的流体效应主控因素是储层压力,耦合分析图1、图2、图4可以发现,在排采140 d、270 d、525 d、585 d、820 d前后,煤层气井因故未排水,储层压力升高,气产量明显下降。储层流体连续、稳定供给依靠储层压力的传播,而后者又受控于煤储层渗透率,本井范围内渗透率达18.5 mD。因此, QNDN1井排采呈现出高气产能的流体效应。

在煤层气排采过程中,当储层压力、水产量处于连续稳定下降阶段时,气产量仍然呈现出较大的波动,其影响因素是煤层气的解吸特征,最终受控于煤的孔径结构。煤中显微裂隙(压汞孔径D>10 000 nm)和各孔径(大孔:1 000 nm

3 结论

QNDN 1多分支水平井连续4年多的排采实践表明:该井煤储层含气饱和度高,渗透率高,动水饱和度低,煤层气产量高,且持续、稳定;排采流体来源于煤储层本身,前两个半月为重力水、水溶气、游离气排采阶段,两个半月后进入大规模吸附气解吸阶段;煤层气、水产能受控于储层压力降,煤层气产能波动受控于不同煤孔径段内的煤层气解吸;水平井的排采率约为70%,枯竭压力约为0.3 M Pa。

图5 大宁煤样比容积与显微裂隙和各孔径结构的关系图

图6 大宁煤样比表面积与显微裂隙和各孔径结构的关系图

表1 大宁煤样比容积特征表1)

表2 大宁煤样比表面积特征表1)

[1]叶建平.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产能的控制机理与预测评价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02.

[2]冯三利,胡爱梅,叶建平.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研究[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258-259.

[3]杨陆武.中国煤层气水平井开发的理论与实践[M]∥叶建平,范志强.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技术进展.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100-113.

[4]傅雪海,秦勇,韦重韬.煤层气地质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24.

[5]傅雪海,秦勇,杨永国,等.甲烷在煤层水中溶解度的实验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4,15(4):345-348.

An analysis of fluid effect during coalbed methane drainage in the well QNDN1

Fu Xuehai1,2,Qin Yong1,2,Wei Chongtao1,2,Wang Jilin1,2,Zhou Rongfu1,2
(1.School of Resource and Earth Science,China University of M 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Jiangsu 221116,China;2.Key Laboratory of Coalbed M ethane Resources and Reservoir Form ation Process,M inistry of Education,China University of M 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Jiangsu 221008,China)

NATUR.GAS IND.VOLUM E 30,ISSUE 6,pp.48-51,6/25/2010.(ISSN 1000-0976;In Chinese)

In o rder to study the dynamic effects of in-situ fluids in coal beds during coalbed methane(CBM)drainage,the physical p roperties of coal reservoirs such as flow ing-water po rosity and gas saturation are measured.In addition,the drainage data of the well QNDN1,the firstmulti-lateral horizontal CBM well in China,are collected.Based on these data,p ropagation of reservoir p ressure during CBM drainage is studied through co rrelative analysisof gas and water p roductivity and reservoir p ressure.Gravity water volumes,water-soluble gas and free gas volumesw ithin single well drainage area are calculated.Free gasmigration stages and CBM desorp tion stages are defined.It ispointed out that coalbed p ressure and CBM deso rp tion features controlled by coal’saperture structure are themajor facto rs influencing fluid effectsof CBM drainage.The resultsof this study can be used to guide the design-making of CBM drainage scheme.

coalbed methane,drainage effect,gravity water,free gas,recovery ratio,multi-lateral horizontal well of QNDN 1,de-so rp tion feature,coalbed p ressure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煤层气项目(编号:2009CB219605)、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编号:2008ZX05034-04)和2008年度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项目。

傅雪海,1965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毕业于原中国矿业学院;现从事能源地质教学与科研工作。地址: (221116)江苏省徐州市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E-mail:fuxuehai@163.com

傅雪海等.QNDN1井煤层气排采的流体效应分析.天然气工业,2010,30(6):48-51.

DO I:10.3787/j.issn.1000-0976.2010.06.013

2010-04-05 编辑 罗冬梅)

DO I:10.3787/j.issn.1000-0976.2010.06.013

Fu Xuehai,p rofesso r,was born in 1965.He is engaged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energy geology.

Add:Xuzhou,Jiangsu 221116,P.R.China

E-mail:fuxuehai@163.com

猜你喜欢

水溶气量煤层气
页岩超临界态吸附气量计算模型
气量可以学习吗
2019年《中国煤层气》征订单
煤层气吸附-解吸机理再认识
水溶肥生产工艺与技术
水溶肥标准修订即将启动
水溶肥磷酸二氢钾 你真的了解吗?
大港油田稳步提高产气量 提前4个月完成全年指标
烤烟专用水溶根施肥技术介绍(一)
气量三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