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学报作者队伍建设探讨
——以四家民办高校学报为例
2010-12-12陈汉轮
陈汉轮
(浙江树人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5)
民办高校学报作者队伍建设探讨
——以四家民办高校学报为例
陈汉轮
(浙江树人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5)
加强作者队伍建设对办好民办高校学报十分重要。本文依据四家创刊较早的民办高校学报的作者现状,结合民办高校学报的特点,分析民办高校学报作者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如何改进的对策和建议。
民办高等教育;民办高校;民办高校学报;作者队伍建设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已经从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外延发展阶段,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内涵发展阶段。[1]民办高校要提升质量,需要从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等各个层面和多种途径进行探索。其中创办学报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然而,民办高校学报目前正处于尴尬的境地。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公开出版发行的1 000份左右的高校学报中,民办高校经国家批准公开出版发行的学报仅有4份:黄河科技大学学报(CN41-1279/N)、北京城市学院学报(CN11-5388/Z)、浙江树人大学学报(CN33-1261/Z)、湖北函授大学学报(CN42-1453/G4)。其余已经创办的民办高校学报都处于内部刊物状态。[2]截至2009年6月19日,全国民办高校共有334所,[3]其中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有65所已经创办了学报。
不管是公开刊物还是内部刊物,质量始终是办好学报的主题,而提高学报的质量,关键在于开发稿源、尤其是优质稿源,这就需要主办方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特色的作者队伍。目前针对高校学报作者队伍建设的研究已经非常普遍,然而针对民办高校学报作者队伍建设的研究还是空白,更由于民办高校学报的特殊性,所以有必要进行专题研究。现略陈管见,供业界参考。
一、四家学报作者队伍现状比较
现有关于学报作者队伍建设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作者的性别、年龄、学历、职称、研究方向、区域分布等项目展开,而且主要是针对所在的学报个体进行,对民办高校学报没有实际的借鉴作用。因此,有必要立足民办高校学报本身的作者现状,展开相应的统计和分析。为此,笔者对民办高校学报作者群加以分析和研究。由于民办高校学报分公开刊物和内部刊物两种,故笔者选取创办较早的4家学报,其中2家公开刊物:《黄河科技大学学报》(以下简称《黄河科技》)《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以下简称《浙江树人》)、2家内部刊物:《广东培正学院学报》(以下简长《广东培正》,粤O第10267号)《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以下简称《湖南涉外》,湘第0123号),对近年来发文作者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阐述作者队伍建设现状,以寻求适合民办高校学报作者队伍建设的捷径。
1.内外稿比较。经笔者对四家学报2006年~2009年发文统计,《黄河科技》《浙江树人》两家学报的外稿比内稿多,内稿 ∶外稿分别为28.6% ∶71.4%和36.5% ∶63.5%,《广东培正》和《湖南涉外》则相反,内稿 ∶外稿分别为69.8% ∶30.2%与57.1% ∶42.9%(见表1)。这主要是由于前两家学报是公开刊物,能吸引一定数量的外稿,而后两家是内部刊物,主要以校内稿为主。笔者翻阅其他内部刊号的民办高校学报得知,内部刊号的民办高校学报内稿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外稿。
表1 四家学报内外稿比
2.作者学历及职称比较。笔者对四家学报2006年~2009年刊文作者的学历、职称进行了比较,学历包括:硕士生、硕士、博士生、博士,职称包括: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另外还增加了一个比较项目,就是发文是否属于省级及以上课题。最后得到表2的一系列数据对比。从表2的数据看,四家学报作者的相关比例较为接近,这表明内部刊号学报的作者队伍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尤其是高级职称作者所占的比例更能说明问题。四家学报的助教职称比例较其他职称的比例低,这表明四个高校低职称教师的科研还没有步入有效阶段。表2的数据也说明,创办时期相当的这四家学报,不管是公开刊物还是内部刊物,在作者队伍建设方面没有明显的差距。
表2 四家学报发文作者学历、职称比较/%
数据来源:笔者根据四家学报2006—2009发文统计而得。
表3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核心作者
注:以上发文篇数相同的作者以拼音排序。
表4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核心作者
表5 《广东培正学院学报》核心作者
表6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核心作者
由表3~表6可见,除《黄河科技》以外,三家学报的核心作者基本上出自校内。《黄河科技》最大发文量稍高导致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上升,其发文3篇的作者为36位(校内10位,校外26位)。事实表明,民办高校学报已经建立了人数不等的校内作者队伍,发文较多的校内作者都是所在学校科研的主要力量。四家学报内也出现了几位共同的作者,如潘懋元、徐绪卿、樊继轩等,他们都是国内从事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的知名专家和学者。潘懋元是厦门大学的知名教授,徐绪卿、樊继轩分别是来自树人大学和黄河科技大学的教授。《黄河科技》的第一发文量作者胡大白教授是国内从事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的知名学者、《浙江树人》第二大发文量的郑吉昌教授是国内从事服务经济研究的知名学者、《广东培正》的第一发文量作者吴晓义教授是国内从事应用心理学研究的知名学者、《湖南涉外》的第一发文量作者熊吕茂教授是国内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知名学者。民办高校学报虽然尚未达到高手云集的程度,但也不缺乏引人注目的亮点,这表现在能吸引国内相关研究领域专家的注意,同时也拥有自己的专家和学者。
随着民办高校内涵建设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科研队伍建设和科研能力的不断加强,学报如能深入挖掘校内外的科研人才资源,作者队伍建设必能更有建树。
二、成 因
民办高校学报在内外稿比较上,公开刊物的外稿明显多于内稿,而内部刊物的内稿明显多于外稿。在作者学历、职称方面,四家学报的中、高职称作者比例明显高于低职称作者。从核心作者比较中可知,民办高校学报的核心作者都出自校内。这有其内在的原因。
1.内外稿比例。在我国现行的出版制度和职称评审制度下,内部刊号的刊物对于高校教师和研究机构研究人员没有吸引力,他们的研究成果必须在正式刊号的刊物上发表,才能得到所谓的科研分,才能作为职称评审的依据,才能作为课题研究最终结题的依据。因此,作为内部刊号的民办高校学报,不能吸收到外校作者、尤其是优秀作者的文稿。正因为这样,《广东培正》和《湖南涉外》的校外稿件较《黄河科技》《浙江树人》少。我们暂且不论内外稿应达到怎样的比例对一个学报最有利,但是可以预见,一个高校学报仅靠内稿,从长远的发展来看,是远远不够的。
2.职称结构。从民办高校学报作者的职称比例来看,低职称作者的比例较低,而中、高职称作者的比例相对较高。因四家学报的内外稿比例不同,故分两种情况进行研究。持公开刊号的《黄河科技》《浙江树人》,其作者以校外为主,编辑部为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积极地引进高质量文章,因此在作者发文的选择上,偏向于选择中高职称的作者。因为这批作者有较好的科研基础和科研能力,所写文章质量也较高。《广东培正》《湖南涉外》虽是内部刊物,但也积极引进高职称教师高水平的文章,加上校内高职称教师科研能力较强,投稿踊跃,发表文章有连贯性和持续性,而低职称教师只因职称晋升需求发表一、二篇文章。这样就造成低职称作者比例较低、中高职称作者比例较高的现象。
3.核心作者。从核心作者的比较来看,除《黄河科技》以外,三家学报核心作者均是以校内为主。由于我国的学术期刊人均拥有量相对较少,投稿竞争日益白热化,由于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还有待提高,校内作者向校外学术期刊投稿不容易发表,因而,他们就选择了自家的学报。随着民办高校对科研工作的不断重视,校内教师对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有了持续性,因此出现了民办高校学报核心作者以校内为主的状况。
三、民办高校学报作者队伍建设的建议
因民办高校学报分内部刊物和公开刊物两个群体,两种学报的作者队伍建设有不同的特点,所以笔者依据上述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对内部刊物的建议
内部刊物的民办高校学报占民办高校学报整体的绝大部分,因其先天不足和后期投入不够,导致在学术质量、编校质量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对作者队伍建设问题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针对作者队伍建设,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供有关各方参考。
1.建设特色栏目。对于目前大多数的民办高校学报来说,最紧迫的任务是努力提高质量,使之达到正式学报的办刊水平。无论是内稿还是外稿都应以学术质量为先,不断提高学术质量和编校质量,力求形成自己的特色。学报应结合所在高校的学科专长,形成与其他民办高校学报差异化发展模式、设置相应的特色栏目,坚持不懈,以吸引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来稿,形成集群效应。这有助于提高学报整体的质量,形成良性循环。例如,《湖南涉外》可以开设“涉外经济研究”、“中部经济研究”特色栏目,《广东培正》可以开设“广东经济研究”、“粤商文化研究”特色栏目。这样做,既能体现学校现有的学科专长,又可以吸引其他学者的眼光,使学报服务教学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的职能得到更好的体现。
2.学报走出校园。民办高校学报仅靠校内稿是远远不够的,只能停留在“有学报”的初级层面。办好学报应走出校园,联合有学报的民办高校,相互认可兄弟院校的学报,实现民办高校之间作者的流动。另外,提请在2007年底成立的民办高校学报研究会,参考核心期刊、名刊工程的评审方法,给民办高校学报评级,促进民办高校学报持续健康发展。这样,能吸引民办高校内的优秀论文和课题研究成果,为民办高校的学术争鸣营造良好的氛围。只要努力不懈,持之以恒,民办高校中也能出现优秀的学报。
3.提高全校办刊责任意识。学报发展仅靠编辑部的几位编辑、十几位编委是不够的,尤其是民办高校学报,校内作者的科研潜能还有待挖掘,对校外又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在这“内忧外患”的两难境地,要办好学报是非常不易的。因此,主办方应动员全校的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士为学报撰写稿件,并通过他们约请校外专家,当然,最主要的是采取措施激励校内作者撰稿。对于大多数内部刊物的民办高校学报而言,校内作者才是主力军,培养和挖掘校内人才是主要任务。浙江树人大学在2007年发文《关于进一步做好学报工作的意见》,从提高全校办刊意识、突出学报的特色、开辟优质稿源等七个方面,把学报工作提升到学校层面,集中学校各种资源办好学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一做法值得借鉴。
(二)对公开刊物的建议
目前,具有公开刊号的民办高校学报仅有4家,他们是整个民办高校学报发展的先行者。他们已经克服了先天的不足,取得了公开出版的资格,但是在作者队伍建设方面也存在不少困难,如作者队伍单一、缺乏优秀作者和后备作者、内外作者比例失衡等问题。鉴于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重视核心作者队伍建设。两家持公开刊号的学报核心作者,在相关学术领域已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些作者大多是学科骨干、科研能手,其研究成果新、专、尖,能引起学界的关注。因此,应继续向这些作者约稿,并给予更加优惠的条件和更高的稿酬,以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前文所谓的核心作者是基于作者的发文数量而言的,但对于公开出版的民办高校学报来讲,除了发文数量以外,更应该考虑文章的被引频次,这是检验文章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因此要重视那些发文被引频次较高的作者,他们都是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或资深人士,应想方设法与他们建立联系,持续约稿。
2.建设特色栏目。我国内民办高校学报多数是综合性刊物,主要为满足本校的学科分类要求而设置栏目。目前,民办高校学报最主要的任务是维持学报的运作,提高学术质量和编校质量。但从长远来看,民办高校学报应建设特色栏目。民办高校要在众多公办高校的环境中立足,必须具备相应的特色;同样,民办高校学报要在公办高校学报占巨大优势的环境下立足,最重要的是设置特色栏目。如《黄河科技》的特色栏目:民办教育研究、中原文化研究。又如《浙江树人》的特色栏目:民办高等教育、服务经济。黄河科技学院和浙江树人大学是国内最早创办的一批民办高校,两家学报立足民办高等教育研究,从不同角度对民办高校及民办高等教育的热点和难点进行了持续、深入的探讨,富有启迪意义,受到广泛关注。如潘懋元、瞿延东、邬大光、阎凤桥等知名学者,积极撰文参与讨论,他们虽然发文不多,但所发表的文章被引频次较高。还有《黄河科技》的中原文化研究栏目,集中原文化研究的长者,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浙江树人》的服务经济栏目,集学校学科所长,嗅社会的瞬息变化,探讨服务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受到了业界和学界的好评。特色栏目建设与作者队伍建设两者之间是互相促进的,特色栏目建设能吸引到知名学者,而名家的加入又能带动其他研究者的参与,形成集群效应,促进特色栏目建设,从而提高学报整体质量。
3.主动约稿和组稿。民办高校学报成立时间不长,由于所在高校缺乏知名度,学报没有足够的优势吸引作者,难以获得优质稿件。若要办好、办精民办高校学报,主编、编辑应付出更多的努力,他们必须主动寻找机会,参加校内外的学术会议,通过学校学科带头人引荐,结识各个学界的专家学者,努力做好组稿工作。各民办高校每年都有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来校讲学的计划,学报可借机向专家约稿,这也不失为一种良策。对于部分知名学者和名家来说,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哪个学术期刊上没有关系,但是对所发表的刊物来说则意义重大,能起到“名人效应”,所以编辑部应多方努力争取。
4.培养和发现优秀研究生作者。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培养制度下,很多高校规定研究生在毕业论文答辩前,必须在核心(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一定数量的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文章。另外,多数研究生直接参与导师负责的课题研究。发表研究成果时他们或以第一作者身份,或以第二作者身份署名,这些论文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编辑部对研究生投稿,必须以发现培养未来作者的长远眼光来热情对待,用心筛选其中质量优良的论文。研究生是学术研究的新生力量,其中不乏有成为学术造诣较深的专家学者的后生。民办高校学报如能及早赏识其中的优秀人才,那么伯乐与千里马之间惺惺相惜的佳话将不断得到延续,民办高校学报就可为培养优秀作者奠定基础。
作者队伍建设是高校学报不同发展时期的不变主题,在目前稿源竞争压力日益增加的情况下,起步较晚的民办高校学报要与普通高校学报、学术期刊争夺作者,是没有优势的。但是,民办高校学报不能畏缩不前,目前最主要的任务是练好内功,不断提高自身的编校水平、学术水平和学术品味,培育自己的特色,培养校内的作者队伍,同时要不断挖掘潜在的校外作者,做到内外结合,互相补充,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支适合自身特点的作者队伍。总之,民办高校编校人员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和亲勤的劳动才能换来更好的回报。
[1] 伍飞军.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民办高校的竞争力[J].高教论坛,2009(8):6-8.
[2] 郭占元,胡关斗.民办高校科研能力的提升与可持续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2008(4):53-55.
[3] 2009全国民办普通高等院校名单[EB/OL].(2009-07-16).http://www.chinambedu.com/c/2009-07-29/750.html.
[4] 罗式胜.文献计量学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65.
On Writer Groups Construction for Journal of Non-governmental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ing
CHEN Hanlun
(ZhejiangShuren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310015,China)
It is important for journal of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to enh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writer groups. According to writer’s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 of four early-founded journals of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asons, and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 to improve.
non-governmental higher education;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journal of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construction of writer groups
(责任编辑黄玉霞)
2010-03-28
陈汉轮(1979- ),男,浙江象山人,研究实习员。
G648.7
A
1671-2714(2010)05-006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