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新世纪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探讨

2010-12-09贺春林李春田崔性赫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体育教育学生

贺春林,张 雨,李春田,崔性赫

(佳木斯大学 体育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对新世纪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探讨

贺春林,张 雨,李春田,崔性赫

(佳木斯大学 体育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运用文献资料法、信息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及结构理论,构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确立一个中心指导思想,完善两个教育教学体系,更新三个教育观念,优化四个教学理念,精选五大教学内容,突出六大体育作用,加强七化综合管理的,具有地域特色的,适应社会需要的新世纪高校体育教育科学发展及管理体系,促进新世纪高校体育教育不断深入,创新发展。

高校体育;教育模式;科学发展;管理体系;新世纪

Abstract: The theory wielding document data law, information law, interview law, analysis and structure, structures regular institution of higher learning sports education establishing a centre guiding ideology, perfects two system educating teaching, renews three education concept, optimization the idea four teaching, carefully chose five big content of courses, lays stress on six big sports effects, reinforces seven spending general management's, has the region characteristic's, the new centu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ports fitting in with the needs of the society educates science to develop and manages system, Boost new centu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ports education being innovative unceasingly in depth, developing.

Key words: College sports; Education mod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Management system; New Century

CLC number: G807.4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8-2808(2010)06-0037-04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和变革。新世纪高校体育教育将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全面整合教育资源,根据社会发展对各类体育专门人才和对体育人才多样化的需要,不断完善已有专业,增设新兴和边缘学科专业,调整专业格局的多样性,拓宽专业口径和就业渠道,通过拓展新的体育教育空间和领域,更新富有特色的教育理念,标新立异地突出相关专业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争创名牌大学[1],促使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主动适应新世纪社会变革和发展。

1 确立体育教育“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的健康。早在1950年,毛泽东主席就针对建国初期广大学生健康状况严重不良,学习和社会活动过重的现实,首先提出“健康第一”[2]的思想,并在党政工作中多次强调“健康第一”的重要性。然而,由于学校长期受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学校体育工作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新世纪高校体育要牢固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阳光体育”为动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 依据体育培养目标完善教育教学体系

2.1 完善体育专业教育教学体系

根据新世纪社会需求和体育教育发展,完善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运动人体科学和民族传统体育等专业,拓展“心理学专业应用心理方向,新闻学专业体育新闻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体育管理方向和中医学专业医骨伤科方向”。[3]倡导攻读第二学位或辅修其他专业或“本硕连读”,着重培养有体育专业知识、运动技能、社会体育指导能力、体育教育和管理水平的新世纪复合型体育专业人才。

2.2 完善公共体育教育教学体系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精神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综合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教育中“注重教材内容的实用价值和个体需求价值;注重对竞技运动项目进行教材化改造。通过健康教育使学生获得完整的健康观念,建立促进健康行为,享有健康并为终身享有健康奠定基础。”[4]把能够促进大学生心身健康和终身体育的运动项目作为公共体育选项课,辅助学生按自己的运动能力和爱好上好体育课,培养学生的优良个性、运动技能、健康人格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3 深化体育改革更新体育教育观念

3.1 以“五维体育观”的教育观念全面提高健康水平

过分强调教育价值、生物训练和运动技能的“唯生物体育观”,忽视并限制了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发展,排斥了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和娱乐性。新世纪高校体育要向包括“躯体的、心理的、社会的、道德的、生殖的等五个因素”[5]的体育健康教育观念转变,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精神、情绪、智能、社交等整体健康水平。

3.2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过分突出教师主导地位的体育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心态和个体差异,减少了师生之间正常的交流和互动教学,教学质量和效果不显著。新世纪高校体育要更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要求,把以“学生为本”,区别对待,整体提高的教学原则贯穿始终。

3.3 以“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长期推行的“应试教育”,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状况。新世纪高校体育要更新“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使学生在举手投足、接人待物、办事处事的行为和活动中,养成品德、知识、能力、态度、心理和体魄等方面优良素质[6],成为素质高强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4 贯彻教育理念优化体育课堂教学

4.1 “优化课程设置”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社会职业需求

依据体育教育目标和学生认知能力把握必修课程设置的完整、系统、科学、逻辑和严密性,兼顾选项课程的综合、实用、未来性等价值取向,选取新型、高价值、条件依赖性小、负荷与难度适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满足各层次学生和社会职业需求的体育项目,从单一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传授向广域课程方向发展,并衔接和适应中小学素质教育课程。

4.2 “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法手段和教学质量效果

依据体育教育目标,学生爱好及终身体育倾向,探索完善“三自、情境、能动、快乐、开放、探究和启发讲评互动”及“直观、形象、多媒体”等现代化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场馆、器材和新型教具,形成在教师指导下,在课内外、校内外多自由度的时空里,创设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氛围,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4.3 “优化评价体系”激励学生的自我效能和达标信心

注重健康人才的评价标准,兼顾学生的体育知识、技能、态度、进步幅度、合作精神、情感个性及创造性等多维评价,以定量和教师评价为主,兼顾定性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辅以成绩和能力螺旋式提升评价,激发学生掌握技能的信心,使之都能达到教学目标。

4.4 “优化师资队伍”创建高水平体育教育和学术

梯队优化体育师资梯队、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热爱教育事业,“具有正确的教育观、质量关和人才观,不断地更新和拓宽务素质,勇于创新,科研成果累累的体育教师队伍”,[7]充分发挥教学水平高,科研自己的知识领域,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强,学生欢迎的优秀体育教师的作用,确保高校体育教育稳步发展。

5 精选教学内容,全面培养体育人才

5.1 以竞技体育培养学生的奥运人文精神

精选竞技体育内容,兼顾社会需求和培养目标,在内容设置和学时安排上满足各层次学生的体育需求。培养学生自强自立,拼搏进取的奥运人文精神,使学生在竞技中体验竞争,敢于取胜,向“更高、更快、更强”全面发展,适应新世纪国际竞争和机遇挑战。

5.2 以传统体育培养学生的优良民族气质

精选传统体育内容,兼顾其传承性、民族性、教育性和科学性,培养具有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质,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优雅大度的民族观念,以身作则的中小学教师、大学体育教师及社会体育指导员,振兴中华民族。

5.3 以时尚体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精选时尚体育内容,兼顾选项的普及性、实用性、多样性和适合学生开发潜能,发展自主性、创造性等内涵,在教师指导下,在新潮别致的时尚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生存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5.4 以休闲体育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精选休闲体育内容,兼顾养生、健身、户外、娱乐和拓展等项目,在校园和学生周边设置优良的休闲体育内容,辅助学生缓解教学训练的压力,得到休闲乐趣、身心健康和情感愉悦,激发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兴趣与技能。

5.5 以地区体育培养学生的特色体育能力

精选地区特色体育内容,兼顾各地区学生的生理、素质、能力差异,培养学生的特色体育能力。精选特色体育项目应符合社会特色体育人才的需要。

6 强化体育功能突出体育教育作用

6.1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科学选择富有情境的体育项目,合理安排体育活动时间,给学生艺术上的享受,通过神经系统调节血液流量、大脑皮层抑制和兴奋过程的平衡,缓解思想压力、学习上的紧张和烦恼,振奋进取精神,强健体魄,给学生信心和力量,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体育情境与和谐统一的身心氛围中变得欢快、轻松。

6.2 促进学生智能发展

学生长时期处于紧张的脑力工作状态,极易产生大脑疲劳,影响接受知识的效率、自身积极性和能力信心。科学的体育活动,能加速血液循环,改善大脑供氧,激活脑细胞,恢复和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使学生在大脑积极的工作状态中思维敏捷,精力充沛,智能发挥超常,提高发现、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3 促进学生和谐能力

集体体育项目,能促进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能力;情境体育项目,能提高学生心理和谐能力;野外体育活动,能增强学生与自然环境和谐能力。促使学生在集体项目合作中积极、认真、心胸开阔、情绪良好,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学会理解、谅解、做事和做人。

6.4 促进学生规范操行

通过高校体育运动,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操行约束力,自觉遵守规则,公平竞争,犯规必纠,违规必罚。使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会团队意识、承担风险、心理调节和协调人际关系,养成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的良好操行。

6.5 促进学生成功体验

高校体育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个性、价值观等效能,关注学生的能力差异和实际需求,从学生的能力差异和实际需求出发,选择学生经过奋发进取能成功完成的体育内容,增强学生成功的自我效能、勇气和信心,用成功体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体育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6.6 促进学生适应社会

通过社会体育活动,使学生学习和理解社会行为规范及社会人际交流,在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学会自我调节情感与情绪,培养协作精神,改善人际关系,在社会体育活动的不同体验中,积极选择对策,拼搏进取,塑造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能力。

7 加强综合管理推进科学发展

7.1 加强“教育人文化”管理

高校体育要始终贯彻“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心全意为培养全体学生服务,要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弃旧扬新,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为标准,崇尚“更快、更高、更强” 的人文精神,倡导相互理解与友善,公平竞争,敢于拼搏的进取精神,注重人性的释放与个性的修养。

7.2 加强“达标规范化”管理

高校体育要制定统一规范的达标评价标准和管理体系,作为学生努力进取和公平竞争的目标,如因考核条件和自然环境需调整达标评价标准时,要由正式研讨审批通过,若无特殊情况,任何人不得擅自徇私更改公正的评价标准,更不许因为勒卡或有意抓学生而提高评价标准。学校管理部门应对职业道德败坏和学生公愤者严肃处理。

7.3 加强“教研科学化”管理

制定高校体育教研和科研管理体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据,组建学术方向研究梯队和多学科联合攻关团队,提高教研和科研成果的含金量,杜绝伪劣虚假的研究结果。学校使用的教材要符合高校体育教学大纲要求和兼顾教学实际情况,尽量采用国家规范的教材或经审定的高质量自编教材,严格控制任课教师胡编乱抄的伪劣教程和参考书泛滥课堂,对不听劝阻,以此谋利者应严肃处理。

7.4 加强“教法现代化”管理

高校体育要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改革影响体育教育发展的传统的、陈旧的、循规蹈矩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探索创新并不断完善开放式、探究式、三自式、情境式、启发讲评互动式,“发现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切实可行的教法,鼓励采用直观教具、多媒体辅助等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体育教育质量和课堂教学效果。

7.5 加强“组织多元化”管理

高校体育组织要层次分明,既有教务部门组织的规范体育教育教学,又有团委、学工部和工会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还有各学院系组织的体育健身活动,以及各体育社团、俱乐部、协会和研究会组织的体育娱乐活动,形成高校体育组织多元化管理体系,齐抓共管,层层落实,努力提高学生的体质。

7.6 加强“活动多样化”管理

高校体育活动要丰富多彩,既有规范的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又有休闲的参与或娱乐,还有大集体、小团体或个人的等多种体育活动,引导学生的体育活动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在校园形成竞赛和休闲、团体和个体、自由和自觉等体育活动多样化管理方式,推动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入发展。

7.7 加强“内外一体化”管理

高校体育要全面拓展,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把课外体育活动、校外体育活动、野外体育活动、社会体育活动和运动训练等纳入高校体育,形成课内外、校内外体育的一体化管理。积极开展竞技体育、传统体育、时尚体育、休闲体育、特色体育的优势项目,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和野外及社会体育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8 结 语

建议新世纪高校体育教育发展要牢固确立“健康第一”一个中心指导思想;协和完善“体育专业、公共体育”两个教育教学体系;切实更新“三基体育教育向五维体育教育、教师为主导向学生为主体、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三个转变的教育观念;全面贯彻“优化课程设置、优化教学过程、优化评价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四个优化的教育理念;按需精选“竞技体育、传统体育、时尚体育、休闲体育、特色体育”五大种类的教学内容;重点突出“身心健康、智能发展、和谐能力、规范操行、成功体验、适应社会”六大功能的体育作用;不断加强“教育人文化、达标规范化、教研科学化、教法现代化、组织多元化、活动多样化、内外一体化”七化综合的科学管理。使之不断完善成为完整和谐的科学发展模式及管理体系,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体魄健壮、心智聪慧、一专多能、社会适应能力强的新世纪建设者与合格接班人。

[1]金川江.中美日三国民办高校体育教育体系的比较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9, (1) : 71-73.

[2]曾 吉,蔡仲林,黄勇前. 新旧健康第一思想比较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08, (8) :101-102.

[3]张 勤. 20世纪中国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 2003, (2) : 7-8.

[4]吴 健. 现代高校公共体育课《体育与健康》教材质量评估方法的研究[J].体育科学, 2003, (3) : 36-38.

[5]纪烈维,薛春林,王旭东,等.新编大学体育理论教程[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 52.

[6]段健芝. 论大学体育教育理念多元结构下的课程特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12) :1700.

[7]杨留锁,肖 丰. 试论体育院校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体育科学, 2003, (1) : 81-83.

New Century Colleges Physical Education Developing Exploration

HE Chun-lin, ZHANG Yu, LI Chun-tian, CHI Xing-he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Jiamusi University, Jiamusi 154007, Heilongjiang China)

G807.4

A

1008-2808(2010)06-0037-04

2010-10-12;

2010-12-09

黑龙江省教育厅2009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立项课题(课题编号:11544147)。

贺春林 (1958-),男,副教授,学士,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学与体育教育学。

猜你喜欢

体育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学生写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