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体育的异化与理性规避
2010-12-08奚天明周丽萍田雨普
奚天明,周丽萍,田雨普
(1.南京审计学院,南京 210029;2.南京师范大学体科院,南京 210097)
农村学校体育的异化与理性规避
奚天明1,周丽萍1,田雨普2
(1.南京审计学院,南京 210029;2.南京师范大学体科院,南京 210097)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揭示了农村学校体育的四种异化现象,提出农村学校体育正向传承区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地制宜开发体育隐性课程,体育课堂融合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形成自身特色模式等理性规避方式,以期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提供思路。
农村学校体育;异化;理性规避
2003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坚持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1]2006年新《义务教育法》也颁布并开始实施。体育方面, 2005年 10月 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中提出要“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体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没有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就没有农村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没有农村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就没有全社会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和谐社会也就难以实现。因此,研究农村学校体育问题,以及如何规避农村学校体育的异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 农村学校体育的异化
何谓异化?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所谓“异化”是指由主体自身产生又反过来敌视和支配主体的现象。德语的“异化”,直译是疏远化或冷淡化[3]。
依据异化的概念,农村学校体育的异化可以理解为在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中,产生出与“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目标相悖的体育现象,这种现象越发束缚和压制农村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难以适应农村学校体育文化的再生产。
1.1 体育文化意识错位
农村学校体育文化是农村学生赖以生存和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一,是广大农村学生体育文化水平、体育思想观念在漫长的体育文化实践中形成并慢慢积淀下来的有关体育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情感状态、态度、追求和生活方式等深层心理结构。[4]学校体育教育作为人类体育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之一,
其教育水平与城市相比相对落后,农村体育教师受教育、再提高的机会相对较少。虽然近年来政府对农村学校体育重视程度日益提高,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使广大体育教师的文化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在广大的农村地方,体育文化教育仍然只是一种形式。加上受升学、高考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农民体育思想观念陈旧,接受新事物能力相对较慢,我国广大农村体育发展的基础又较为薄弱,群众体育宣传、体育活动组织能力的缺乏,使一部分农村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不足,造成农村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体育文化意识淡薄现象。
1.2 体育隐性课程的缺失
“农村体育隐性课程”又称“农村体育潜在课程”,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体育教育总的来说分为显性和隐性体育教育,显性体育教育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用文字、数字、语言等来呈现的教育方式,比如:课堂上的体育教师专业基础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这是当前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取得高效的基本保证。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农村体育教育中隐性课程教育。体育教育中的隐性课程是指在学校范围内,按照各个学校的教育目的和学校体育目标,以间接和内隐的方式呈现的、经过预先规范设计的体育文化要素的总和。从上述描述性的陈述可以看出,农村学生在学校里的体育教育不仅应有目的性和计划性,而且其所学习的体育学科知识和其他知识,并没有被正式列入体育课程,如校园体育物质环境、体育制度、体育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和非制度体育文化、体育教师的人格、行为仪态等。我们应从各个方面努力加强农村体育隐性课程建设。
1.3 民族传统体育边缘化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与西方现代竞技体育在根源上是两种不同的体育文化,在面对以西方体育文化为背景的竞技体育的强烈冲击,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形成了压力,这种压力也蔓延到了广大的农村学校。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相对贫乏,对传统文化相关理论知识了解不是很透彻,再加之受历史的局限性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庸思想的影响,农村体育老师和学生越来越关注西方比较成熟的体育理论和健身方法,有时也用之分析当前农村学校体育发展中的问题,导致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学校体育课程设置中的内容和比例都差强人意。传统体育文化是基本能够反映本区域历史文化特点的体育活动,是至今仍活在民间乡土的“活态人文遗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体育全球化已成为体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挑战,一部分传统体育项目因为没有学校体育教育的系统继承而被人们逐渐边缘化,农村体育教育文化的多样性面临严峻考验。
1.4 体育价值取向单一
我国地域辽阔,地大物博,风俗习惯众多,东西差异和城乡差异较大。在经济全球化、城市化的今天,一味强调城市文化所代表的时代文化对农村的表率作用,奉行大一统的体育教育模式,造成了体育教育价值取向上的单一化倾向。在下乡到中、小学校实地调查的过程中,我们走进农村学校体育课堂,其基本情形是:标准的课程,规范的教学,有力的控制。学生的自由、天性、活力、创造力就这样在体育教学中逐渐丧失。由于体育教育的决策权、话语权集中在城市阶层,也潜在的使体育教育政策和体育主流话语更多的带有“城市价值取向”。我们所主张的新农村建设中的学校体育教学,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的体育现代化,有别于西方物理体育,也有别于城市学校体育,是有农村学校体育自身特色的价值趋向的体育教学。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源远流长,农村学校体育应在不同程度上折射出各个民族的地域文化价值取向。
2 规避农村学校体育异化的理性思考
2.1 农村学校体育继承区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的文化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具特色,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5]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外来文化侵蚀和时间销蚀,如何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不断血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在农村学校体育教学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体育,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向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的必由之路。经过研究整合,以开发为手段,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农村学生体育课中,以促进学生体能、智能、技能、素质水平,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其价值不仅在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体育活动内容的发掘、整理和认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有效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和谐发展,达到身心完善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实现。如,充满活力的跳竹杠、抛绣球、跳花绳、毽球、三人板鞋竞技等项目很符合学生心理、生理、兴趣爱好和个性与身心发展,其运动特点在于练习时能因陋就简,方便易行,有趣轻松,不受场地、器材限制,有区域广泛适应的有效性。
2.2 农村学校体育因地制宜开发体育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影响因素,而是经过选择规范的文化要素;隐性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无疑是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但对于学校来讲,它又是有意识的,是学校根据需要有意识地施加某种影响,对学生进行教育[6]。由于受农村体育课程的安排和体育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参加体育课程以外的体育活动时,在时间和内容上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更多的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努力开发农村学校体育的物质、精神和制度隐性课程,给学生传授体育思想、价值观和人生观,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有利于促进显性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多渠道地提供给学生各种体育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体会体育锻炼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同时也能弥补显性体育课程在实现运动技能目标和身体健康目标时,受到的时间限制。把体育知识、健身原理、体育趣闻等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学生,也可以通过体育知识讲座和体育知识竞赛的等文化载体形式,促进和提高农村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水平。
2.3 农村学校体育课堂融合民族传统体育内容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全球文化背景中民族国家教育发展不得不思索的重要课题。将民族传统体育引进到农村学校中与农村学校体育协调发展不仅有利于民俗体育的保护和发展及民族文化的弘扬,更有利于我国民族特色学校体育的构建和农村学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新农村体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学校体育,应积极顺应新农村建设发展需求,在教学内容上结合农村实际情况与特色,丰富农村体育文化事业。农村学校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本身具有一定的地域特点,因此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设置要结合本地区的特色和可能,从实际出发,以本区域、本民族传统体育为重点,把那些民间喜闻乐见、便于开展的项目选入教材,以突出地方特色:如北方的风筝,蒙古族的摔跤、朝鲜族的跆拳道等。与此同时学校民族体育也应广泛开展有一定的参与群体和认识程度基础的项目:如秋千、踢毽子等。而民族传统体育对运动设施、器材、经费和活动的组织都要求不高,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室内室外均可进行,而且许多民族传统体育所需器材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消费水平而自制。因此在我国目前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在农村学校普及民族传统体育,既经济又实效。
2.4 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形成自身特色模式
城市和农村教育的差距不是永恒不变的,农村体育教育相关部门选取的发展模式非常重要。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首先,要摆脱城市体育教育教学框架的影响,建立可以体现农村体育教学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其次,打破约定俗成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建立有自身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在尊重一般体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设计各具特色的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模式。[7]体育教育模式的选择不可以不考虑当前农村体育教学改革的丰硕成果以及当前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内在特质,保持发展特色,避免农村体育发展的城市体育价值取向。
异化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在人类发展历程中不可避免。农村学校体育异化在现阶段无法完全消灭,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在异化面前无能为力。发挥教育主体和客体的能动性,加深对农村学校体育事物的认识,并在实践中坚持依据科学理念指导实践,勇于改革,积极创造,把导致学校体育异化的因素减少到最低,并尽量避免异化带来的消极作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努力方向。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教育部网站 (国发 [2003]19号).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新华网 2005年 10月 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3]章伟川.统一国术对于摔角上的三项建议[J].中国近代体育史资料,1998:29-30.
[4]任保国.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7(1):15.
[5]黄家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体育课中的传承研究.体育文化导刊.[J].2008(8):84.
[6]倪伟.高校体育教学中隐性体育课程的作用与施教方法.上海体育学院学报.[J].2005(3):85-86.
[7]周丽萍.田雨普.城乡体育统筹视域中的农村学校体育.南京体育学院学报.[J].2009(2)64.
Alienation and Rational Evasion of Rural School Sports
Xi Tian-m ing,et al
(NanjingAuditing College,Nanjing 210029)
Literature review,logical analysis and expert consultation are employed in this paper to disclose four alienation phenomena in rural sports.Such means of rational evasion for rural school sports are pointed out as inheritance of reg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vert courses,infusion of ethnic traditional sports into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and for mation of distinct features,hoping to find an outlet to the deveopmentof rural school sports.
rural school sports,alienation,rational evasion
G807
A
1001—9154(2010)03—0082—03
book=82,ebook=52
G807
A
1001—9154(2010)03—0082—03
2007年国家科技部软科学立项项目(编号:2007GXQ4B129)。
奚天明 (1963.10—),男,江苏南京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 :体育人文社会学。
2009—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