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语言学关照下的翻译形式等效
——《游子吟》英译文的及物性剖析

2010-12-07

当代外语研究 2010年5期
关键词:游子吟慈母物性

张 威

(北京语言大学,北京,100083)

1. 前言

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以日常生活中母亲为即将离家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这样一个普通场景为描述对象,以朴实而细腻的语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颂扬了母慈子孝的人间真情,激起了读者的普遍共鸣,千百年来一直广为传诵,历久弥新。“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谈孟郊诗》)①;“仁孝之言,自然风雅”(钟惺《唐诗归》),这些都是对该诗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的真切评价。

该诗为乐府韵律诗体,全诗共3句(又分为6小句),语言朴素自然,清新流畅,诗意浓郁醇美。其叙事和抒情彼此映衬,相融一体。迄今已有学者(马奔腾2005;蒋寅2005;范新阳2007)对该诗的艺术意境和中国传统人文关怀进行探索,本项研究则尝试以系统功能语言的及物性概念为考量工具,以翻译“形式等效”为研究目标,对《游子吟》及其多个英译本中语言及物性现象进行对比调查;同时,通过定量描述来考察各译文在形式结构上与原文的距离,分析各译本的优劣所在,从而为客观评价系统功能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②提供更多的实证性支持。

2. 理论支撑

2.1 系统功能语法与及物性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Halliday 1994;胡壮麟等2005),语言研究的焦点在于探讨意义如何通过形式得以体现。语言的各种功能均由该语言的组织形式实现,语言表达形式反映并决定着语言的具体功能与意义。

在语言交际的三种纯理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中,概念功能包括经验功能(experiential function)和逻辑功能(logical function)两部分。经验功能指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各种经历的表达。它反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发生的事件、牵涉的人和物以及与之有关的时间、地点等环境因素。逻辑功能则是语言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单位之间逻辑关系的表达。

经验功能由多个语义系统构成:及物性(transitivity)、归一度(polarity)和语态系统(voice)。其中,及物性最重要,因为语言借此表达语言符号与客观世界的直接联系。具体来说,及物性把人们对现实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经验用若干个过程(process)表达出来,并指明过程所涉及的参与者(participant)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Halliday(1994)区分了六种主要过程,即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和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每个过程都与有关的参与者一一对应。

2.2 形式等效

纵观古今中外的翻译论述,形式与内容、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的界定与相互关系一直是翻译研究不可回避而又无法形成统一认识的二元对立式命题。实现二者协调统一,争取“形神兼备”是一种理想的境界或理论目标,但翻译实践总避免不了如德国翻译理论家F. Schleiermacher(1768-1834)(参见Robinson 1997:229)所说的要么“接近作者”、要么“接近读者”的尴尬局面(另参看谭载喜2004:108;刘宓庆1999:201)。

目前,在力争实现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的理想目标前提下,原文本的语言表现特点正受到更多的关注,甚至被赋予了“文化操纵”的意义,如Venuti(1998)为实现民族、文化平等而倡导的原文“显性”及“异化”翻译策略;还有为争取民族自立而奉行“陌生化”翻译策略的后殖民主义翻译思潮(Venuti 2008)等。这些做法逐步纠正了以往“重神似而不重形似”的理论或实践倾向(Gentzler 2004;许钧2003;王东风2001;孙致礼2002)。③

在此背景下,美国翻译理论家de Waar和Nida(1986)提出了“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的概念,修正了前期的“动态对等”思想,旨在澄清人们对其“内容为主,形式为次”表述的误解。他们强调,功能对等的翻译不但要求信息内容的对等,而且尽可能地要求形式对等:因为形式也表达意义,改变形式也就改变了意义(郭建中2000:66)。

综上所述,翻译研究中关于形式与内容、“形式对等”与“功能对等”的讨论,与系统功能语言学关于形式体现意义、形式是一种“意义潜势”(meaning potential)的观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我们认为,形式不同,它们所表达的意义就会发生变化,给受众(译文读者)传递的信息便会产生变异。

所以,“形式对等”可以作为一种标准来衡量译文的合适性(黄国文1999,2004)。下面我们就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及物性概念为分析工具,对《游子吟》及其多个英译本的及物性表现进行对比考察;通过描述原文与译文在语言形式上的差异程度,就其对原文意义再现的影响进行分析与评价。

3. 《游子吟》原文的及物性分析

在上述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我们首先对《游子吟》原文的及物性进行分析。为便于直观理解,我们用表格表示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游子吟》原文的及物性分析

首先,前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形成对偶句式,彼此独立而又相互依托。由于原语缺少用于判断过程的动词,两句的过程类型很难确定,因此事实上是一个过程缺失(absence of process)句(王东风2006:178),因为“慈母手中线”可以理解为“线存在于手中”(存在过程,“线”为存在物);也可理解为“手中的是线”(识别性关系过程,“线”为识别者)。正是这种过程缺失给读者(包括译者)预留了解释与想象的空间,使人很自然地由“线”和“衣”的关系联想到母亲在灯光下缝补衣服的情景,而无需说明具体的过程。“慈母”与“游子”,“手中”与“身上”的对偶分布也显出了诗歌的韵律美。这样的诗句是汉语诗歌用词精炼、注重意合美的体现,也是汉英翻译的难点所在(江枫2001)。

诗的中间两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是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与惟妙惟肖的心理刻画。前一句是一个明显的物质过程,由“缝”这个动作体现出来,后一句则表现为一种心理过程,由“意恐”体现出来。同时,两句之间还存在一种内在因果关系,由“意恐迟迟归”的心理引发了“临行密密缝”的动作,两句的发出者都是“慈母”,另一过程参与者则是“游子”本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分别使用隐喻和借喻两种修辞格,形象表达了子女报答不尽母亲养育之恩的意思。整体而言,这两句作为一个言语过程,集中体现在动词“言”上。“谁言”(意为“谁能说……?”)这个反诘问句进一步加强了语气。“报得”一词指涉一个物质过程,其行为者是“寸草心”,强调母爱是无法报答的。

总之,原诗6个小句包括6个过程:2个关系(或存在)过程,2个物质过程,1个心理过程,1个言语过程。各个过程的表现形式不同,参与者、环境成分、过程标记词语都有不同程度的隐含,充分体现了汉语诗歌创作中以词彰意的“意合”特点。

4. 从《游子吟》英译本的及物性分析看形式等效

本文收录四种英译文,分别出自Fletcher、Lowell、Bynner和许渊冲(下称“许”)的手笔(选自许渊冲等1988:257;吕叔湘2002:222-224)。下面从参与者、过程和环境成分对这四个译本与原文进行对比考察,逐句分析原文与译文在及物性上的关系。为了理解的方便,也通过表格显示分析结果。

4.1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该句英译文的及物性分析见表2:

表2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英译文的及物性分析

(续表)

从表2可见,在上述四个译文中,只有许译采用了两个关系过程,实现了与原文的形式对等,而且“慈母”、“手”、“线”、“游子”、“衣”等词语逐一展现,基本没有语法连接,保持了汉语诗歌“意象并置”(juxtaposition)的特点。④而其他译文均将“游子身上衣”一句所蕴涵的多重意义(关系过程或物质过程),显化为表达参与者动作的物质过程,而且将原文隐含的行为“用线做衣服”,转换为明显的行为动词made、garb、worked和makes。这样的处理方式使译文信息焦点转到了“衣”上,突出了“线”的变化结果。原文两小句含义并无明显的前后逻辑关系,而是一种并列关系,相关“意象”虽简单罗列,但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很大。因此,Fletcher、Lowell、Bynner三人虽对原文进行了主观阐释,但译文形式难以充分传达原文的结构特点。

此外,这两小句中的“慈母”、“线”、“游子”、“衣”都是作者呈现给读者的一个个相互联系而又彼此独立的景象,在原文环境中并无主次之分,都可以成为各个过程的参与者。但在所选译文的各个过程中,“线”作为参与者的频率最高,尤其是三位外籍译者将“线”处理为所有过程的核心参与者,他们均将原文两个并列句式转换为“线做成衣服”这一个单句。许译则采取了与原文及物性一致的结构,安排了“线”、“衣”(gown)两个参与者,形成了与原文的“形式等效”。

4.2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该句英译文的及物性分析见表3:

表3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英译文的及物性分析

(续表)

原文先用一个物质过程描绘了游子远行前母亲的举动,随后用一个心理过程表现了慈母担忧儿行千里不知归期的心态,前后之间内含着显著的因果关联。对比上述四个译本,Fletcher、Bynner和许渊冲的处理方法较为一致,基本保持了原文的及物性结构。但Lowell与其他三位译者有明显区别,他将原文的及物性结构调整为两个物质过程,且参与者一个为动作对象“针脚”(stitch)(表现为被动语态),一个为“无灵主语”(inanimate subject)his return,⑤与原文隐含的参与者“慈母”并不一致。虽然与原文及物性结构有所差异,但Lowell增加了表达虚拟语气的lest,同样表达了慈母为子担忧的情怀。

其次,在“意恐迟迟归”这一心理过程中包含着“(游子)迟迟归”这一物质过程。该物质过程的参与者在各译本中各不相同。Fletcher用人称代词he作为过程参与者,与原文形式一致,其他三位采用“his return”、“delay”等作为过程参与者,虽然叙事视角不同,但情感表达并无大异,并将事物的静态特征突出表现出来。

最后,原文的“密密”本是“(慈母)缝(衣)”这一物质过程的环境成分,表示“缝”的具体做法,并未以言语明确表达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但深切的慈母之心已充分体现在那细细密密的针脚之中,这正是原诗“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沈德潜《说诗碎语》)特色的最好代表。但在Fletcher、Lowell、Bynner等人的译文中,“缝”这一物质过程的环境成分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文含而不露的表达特色均被明确的感情表达所取代,集中体现在diligently,carefully,thoroughly等这些描写“缝”的动作的修饰语词上。显然,这种直白性、解释性的翻译策略更容易让译文读者领会原文的寓意,但与原文的物质过程并不一致,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原文“以行代言,以景衬情”的意境美。相反,许译很好地把握了原文物质过程的这一特色,将“密密缝”以逐词而译的形式加以展现(sewn stitch by stitch),未加任何修饰或说明,给译文读者提供了充分的理解与阐释空间。当然,鉴于中西方在文化背景、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加上时代变迁的影响,英语的“sewn stitch by stitch”这一表达形式是否能让当代西方读者与中国读者一样感同身受,还须进行实际的读者调查才能得出结论。

4.3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对该句英译文的及物性分析可见表4:

表4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英译文的及物性分析

在上述各译本中,只有Lowell的译文存在言语过程和物质过程,与原文及物性结构一致,其他三个译文均将原文的两个过程浓缩为一个物质过程,但也都忠实传达了原文的核心信息,即子女无法报答母亲养育之情。此外,就各个过程的组织形式而言,Fletcher、Lowell、Bynner三个译文均表现为疑问句式或类似表达,与原文反诘语气基本一致,而许译表现为简单的否定句,难以有效传达原文以反诘语气承载的强烈情感。

此外,原文“寸草心”、“三春晖”是隐喻式表达,是上述语言过程的核心参与者,但各译本的处理方式彼此相异,翻译效果也不尽相同。Fletcher采取纯解释性的翻译策略,舍弃了原文的形象表达特色,虽然所传达的思想内涵没有变化,但原文独特的修辞手法所产生的视觉印象和阅读效果在译文中丧失殆尽。其他三个译文则试图保持原文的表达特色,但亦有差别。许译和Bynner译本较为一致,在保留原文“寸草”形象的同时,将“三春”转换为太阳(sun),回避了对“三春”的解释,但与原文所呈现的和煦柔美的春天中,青青嫩草无限滋润的意境,存在一定差距。Lowell虽力图保持原文的两种修辞形式,但将“三春”误译为“the Third Month of Spring”,实为对原文理解不当所致。⑥

5. 结语

本研究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体现概念功能的语言及物性为分析工具,以形式等效作为衡量译文优劣的标准,对《游子吟》的四个译本做了定量描述和定性分析。研究显示,这些译文各有千秋,但相对而言许译更胜一筹,该译文不仅忠实传达了原诗的核心内涵,而且在形式上保留了原诗的组织结构(即及物性特点),基本达到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效果。

上述分析也说明,系统功能语言学有助于对译文文本进行细致的语言分析,深化对原文组织形式与思想内涵的理解,进而能够有力地解释翻译现象,并对翻译实践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当然,鉴于语言形式(选词、韵律)在诗歌体裁中的特殊作用,及物性分析是否同样适用于分析其他文体(如小说、新闻、广告、科技等)在翻译转换中的“形式等效”,还有待进行实证性考察,加以确定。另外,Halliday(1994)认为,语言的三个纯理功能同等重要,在同一语言表达中并无主次之分。本文仅仅通过个案分析了原文与译文在概念功能及其体现形式方面的差异,后续研究还可就原文与译文在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上的关系进行更多的对比分析,以期进一步把握原文与译文在语言功能及体现形式方面的关系,为翻译质量评估提供充分而多样化的数据支持。

附录:《游子吟》英译本

THE SONG OF THE WANDERING SON

(Tr. by W.J.B.Fletcher)

In tender mother’s hands the thread

Made clothes to garb her parting son.

Before he left, how hard she spun,

How diligently wove; in dread

Ere he return long years might run!

Such life-long mother’s love how may

One simple little heart repay?

SUNG TO THE AIR: “THE WANDERER”

(Tr. by Amy Lowell)

Thread from the hands of a doting mother

Worked into the clothes of a far-off journeying son.

Before his departure, were the close, fine stitches set,

Lest haply his return be long delayed.

The heart—the inch-long grass—

Who will contend that either can repay

The gentle brightness of the Third Month of Spring.

A TRAVELLER’S SONG

(Tr. by Witter Bynner)

The thread in the hands of a fond-hearted mother

Makes clothes for the body of her wayward boy;

Carefully she sews and thoroughly she mends,

Dreading the delays that will keep him late from home.

But how much love has the inch-long grass

For three spring months of the light of the sun?

SONG OF A ROAMER

(许渊冲 译)

The threads in a kind mother’s hand

A gown for her son bound for far-off land,

Sewn stitch by stitch before he leaves

For fear his return be delayed.

Such kindness as young grass receives

From the warm sun can’t be repaid.

附注:

① 参看《唐诗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577页。

② 当前,关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不仅实践性分析越来越多,而且相关的理论探讨,特别是对具体应用中所引发的问题的反思(黄国文2004;张美芳2005;王东风2006;司显柱2007),也更加系统深入,使我们对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的关系有了更趋成熟和理性的认识。

③ 其实该理论的倡导者傅雷先生也非常重视保持原文形式要素的重要性,并且认为以句法为核心的语言形式是体现原文风格的根本所在(傅雷1984:548)。只是他更强调“重神似而不重形似”,这方面对后人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的影响更大。

④ 所谓意象并置,指以单个词构成意象,并让一个个意象并列出现,而省略其间的动词或连接词(殷国明2000:142)。意象并置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非常普遍。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句中每个词即为一意象,各个名词之间并无连接词,并置意象之间的关系是不明确的,或者说是多义的,为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⑤ “无灵主语”即非人称主语,指以抽象概念、心理感觉、事物名称或时间地点等没有生命的对象作为句子的主语。“无灵主语”现象在英语、汉语中都存在,但在英语中更普遍,使用范围也更广(连淑能2004:80)。

⑥ 三春指春季三个月份,一般为2、3、4月,在中国农历中又称为孟春、仲春、季春。

de Waar, J. & E. A. Nida. 1986.FromOneLanguagetoAnotherLanguage:FunctionalEquivalenceinBibleTranslation[M]. Nashville: Thomas Nelson Publishers.

Gentzler, E. 2004.ContemporaryTranslationTheories(Revised 2nded.)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Halliday, M.A.K. 1994.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2nded.) [M]. London: Edward Arnold.

Robinson, D. 1997.WesternTranslationTheory:FromHerodotustoNietzsche[M].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Venuti, L. 1998.TheScandalsofTranslation:TowardsanEthicsofDifference[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Venuti, L. 2008.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AHistoryofTranslation[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范新阳.2007.仁孝蔼蔼,万古常新——孟郊《游子吟》赏析[J].名作欣赏(11):21-23.

傅雷.1984.致林以亮论翻译书[A].罗新璋编.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32-141.

郭建中.1999.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2005.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黄国文. 1999.英语语言问题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黄国文.2004.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径[J].中国翻译(5):36-41.

江枫.2001.“新世纪的新译论”点评[J].中国翻译(3):41-43.

蒋寅.2005.孟郊创作的诗歌史意义[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60-64.

连淑能.2004.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刘宓庆.1999.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吕叔湘.2002.中诗英译比录[M].北京:中华书局.

马奔腾.2005.孟郊的诗歌创作与道家精神[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63-67.

司显柱.2007.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孙致礼.2002.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1):40-44.

谭载喜.2004.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

王东风.2001.译家与作家的意识冲突[J].中国翻译(5):45-49.

王东风.2006.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许钧.2003.“形”与“神”辩[J].外国语(2):34-37.

许渊冲等.1988.唐诗三百首新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殷国明.2000.20世纪中西文艺理论交流史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美芳.2005.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游子吟慈母物性
游子吟
R1234ze PVTx热物性模拟计算
慈母心
中韩天气预报语篇的及物性分析
LKP状态方程在天然气热物性参数计算的应用
游子吟
浓浓慈母爱,暖暖寸草心
『慈母手中线』——我们可能没读懂的一句诗
低孔低渗储层物性下限确定方法及其适用性
游子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