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竞技体育发展定位研究

2010-12-07王才兴李建国司虎克尹晓峰

体育科研 2010年1期
关键词:竞技上海体育

王才兴,张 蓓,李建国,司虎克,邵 斌,尹晓峰,魏 磊

上海竞技体育发展定位研究

王才兴1,张 蓓2,李建国3,司虎克3,邵 斌4,尹晓峰2,魏 磊4

在对上海竞技体育发展回顾的基础上,阐述了上海竞技体育的重要作用,研究分析其发展的环境条件和发展战略,并对上海竞技体育发展定位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

上海;竞技体育;发展;定位;建议

竞技体育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成为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竞技体育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体现运动水平、创造优异成绩为主要目标,在奥运会等重大国际比赛中,运动员代表着各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形象。上海竞技体育总体水平一直名列全国前茅,涌现出姚明、刘翔、刘子歌等代表上海形象的杰出明星,体育赛事和体育环境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北京奥运会后,如何给未来上海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准确的战略定位,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凸现竞技体育的多元功能,发挥竞技体育在推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课题组先后赴江苏南京、南通,上海卢湾区、市东方绿舟训练基地、射击射箭运动中心等单位进行调研,多次召开区县体育局领导、体校校长、专家学者座谈会,收集相关资料,并多次研究讨论。

1 上海竞技体育发展回顾

上海是我国近现代体育的发源地,有崇尚体育的传统,见证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历程。在一个世纪的漫长历程中,上海竞技体育始终贯穿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之中,受其经济社会发展和海派文化的影响而发展。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上海运动员在世界的舞台上崭露头角,并一次又一次地冲上世界顶峰,创造了辉煌的成绩,为国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上海共有122人在23个大项95个小项中获得272个世界冠军,83人在11个大项98个小项中156次破(创、超)世界纪录;共有242人次参加8届奥运会,有12人次在10个项目中获得10.5枚金牌;共有439人次参加9届亚运会,有152人次在28个项目中获得117.5枚金牌;共有5482名运动员参加11次全国运动会,获得374.5枚金牌,1100.5枚奖牌,运动成绩一直保持在全国前列。

上海先后诞生了一大批世界级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田径运动员刘翔在雅典奥运会夺得110 m栏比赛金牌,在2006年又以12秒88破世界纪录,同年又获世锦赛冠军,成为集世界纪录、奥运会冠军、世锦赛冠军于一身的大满贯得主,为中国和亚洲所骄傲。篮球运动员姚明两次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年度“世界最具影响的100人”,成为全球炙手可热的篮球巨星。飞人刘翔和小巨人姚明成为我国体育的两面旗帜,成为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大使。游泳运动员刘子歌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得金牌, 2009年又三破世界纪录,成为中国游泳军团最为闪亮的人物。此外,上海还涌现出三破世界跳高纪录的朱建华,奥运冠军庄泳、杨文意、乐靖宜、王励勤、陶璐娜、吴敏霞、火亮、邹市明,世界足球小姐孙雯、象棋国际特级大师胡荣华等体育明星。上海体育健儿在国际国内赛场上的优异表现,向世人展示了上海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城市形象,丰富了上海城市精神,激发了全市人民积极投身现代化建设的热情。

上海竞技体育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也探索出一条适合上海实际的体育发展新路子,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改革开放,增强竞技体育发展动力。在改革上,调整训练体制和竞赛体制,调整竞技体育项目结构、项目布局并完善相应的运行机制,发展具有优势的运动项目。在开放上,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合作”的方针,积极参加世界体育竞赛,不断派出教练员、运动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出国培训、访问,提高竞技水平和管理能力。大力开展与有关省市和高等院校的合作交流,联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并获得成功。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从外省市引进和联合培养的刘子歌、邹市明、程晖等一批优秀运动员,为上海赢得了巨大荣誉。

二是坚持科教兴体,提高竞技体育训练效益。瞄准世界体育科技先进水平,从科学选材、运动机能、运动技术、营养恢复、训练器材等方面,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并再创新,使运动训练提高了科技含量,取得了较好效果。抓住重点,设立一批科技攻关项目,集聚一批科技攻关团队,推出一批科研成果,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育科技攻关、服务与创新的体系,为提高科学训练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坚持人才强体,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素质。把人才培养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实施人才强体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激励人才成长的管理规定,优化了人才成长的发展环境,逐步培养了一支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都较高的竞技体育管理、教练、科研人才队伍,为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四是坚持科学管理,提供竞技体育政策保证。市委市政府对竞技体育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体育工作下发了多个文件,特别是2002年下发的《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上海体育事业发展的决定》,明确了新时期竞技体育发展的奋斗目标,为其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根据国家竞技体育发展战略,上海对竞技体育项目积极调整,1997年第八届全运会后,将田径、游泳、水上、射击、体操、击剑和球类项目作为重点项目;2001年第九届全运会后,进一步以“接轨总局、夯实母项、体现特色、内调外联、创造品牌”为项目布局原则;2005年第十届全运会后,又进一步突出“精品、精英、精兵”的“三精”战略,加速奥运重点项目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已形成了以田径、游泳、射击、击剑、乒乓球、跳水、足球等7个项目为核心的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群。

2 上海竞技体育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制约

上海竞技体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看到未来的发展道路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及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的双重约束。必须加快观念的转变,加大体制机制创新的力度,确立新的发展战略,构筑国际化、社会化的运作模式,不断增强国际体坛竞争力。

2.1 上海竞技体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是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挑战。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我国体育创造了辉煌成绩,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同时明确提出了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奋斗目标,这是新时期体育工作加速发展的进军号和动员令。体育大国主要指体育发展的数量与规模宏大,而体育强国,从竞技体育领域讲主要体现在水平领先、实力超群、金牌含金量高。国家体育总局在坚持质和量统一的基础上,正采取措施,加强田径、游泳基础项目,突破足球、篮球和排球为代表的引人注目的集体球类项目,力争在奥运会以及其他单项世界大赛上有所作为,同时尽快繁荣振兴职业体育市场。建设体育强国,不仅仅是国家和体育队伍的任务目标,上海应当紧跟国家体育发展的步伐,结合上海实际,尽早制定竞技体育发展战略,优化和调整发展结构,在体育强国目标的实现中起率先和排头兵的作用。

二是国际竞技体育发展趋势的挑战。当前国际竞技体育发展呈现出以下共性:第一,注重将社会体育作为竞技体育的基础来抓,注重开放式体育竞技后备人才的培养和交流;第二,在竞技体育的组织管理上越来越多地将政府职能重点放在强化政策制定、财政投入、法规调控及宏观监督上,将任务的执行和业务的指导尽可能转交给体育社团及社会机构;第三,注重竞技体育的投入与产出效益,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竞技体育的资源优势,多层次、多模式、多类型的推进竞技体育生产链条双向延伸。第四,根据本国本地的人才优势、市场条件、科研水平,优先发展优势项目;第五,注重提高竞技体育科研水平,提供高水准的科医保障,促进科学训练水平的提高。上海应认真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强国际体育间交流合作,提升自身的竞技体育水平。

三是上海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北京奥运会后,上海竞技体育的战略目标、发展定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都面临重大调整,对竞技体育的核心价值体系、竞技体育的成本与效益、竞技体育的均衡发展、竞技体育的项目布局需要深入研究。与体育强省相比上海可供选拔的苗子少,如何保证姚明、刘翔那样的拔尖人才后继有人,营造一个人才辈出的环境和条件,这些是当前上海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必须调整战略,制定对策。

四是竞技体育价值评判的挑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金牌对国人的激励和影响,国人对金牌的期望和渴求,强大的中国对金牌的需要,都将发生极大的变化。人们的眼界、心态、气度、胸怀更加开阔,关注体育不再单纯追求金牌的数量,而更关注金牌的含金量。国人将更关注风靡世界的足球、篮球等集体项目及具有巨大市场效应的职业体育项目(如F1),期望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田径、游泳等基础项目有实质性突破,而对跳水、举重、柔道、体操等所谓我国金牌大户的兴趣将逐渐淡化。随着健身意识的加强,国人将更多地关心自身生活质量的提高,运动休闲、生活体育将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变化要求上海的竞技体育要以世界眼光、大众审美、市民期望来评判体育的价值和作用,那种以国内比赛金牌数量的多寡来评判体育工作的好坏,则可能使上海竞技体育陷入误区,特别是以全运会金牌数量来衡量整个体育工作,则将造成“一金遮百丑”的尴尬局面。

2.2 上海竞技体育发展面临的制约

现阶段,上海竞技体育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和转型,突出的阻碍来自主观和客观双重制约。

一是后备人才基础薄弱。首先,上海市受地域相对狭小、绝对人口少等先天条件不足的制约,后备人才基数相对较小,无法与人口大省相比,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择机率小。其次,体育之路艰苦且成才概率低,这对于生活水平相对较高,发展选择途径较多的上海青少年缺乏吸引力。第三,青少年体质和运动能力持续滑坡,给选材带来更多的困难。第四,社会力量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困难重重。由于缺乏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青少年业余训练体育俱乐部的政策和办法,业余训练的人才流通市场也不健全,导致社会力量培养后备人才渠道不畅、规模较小、效果不佳。

二是过分强化全运会战略。在项目布局、运动员培养输送、奖励政策等方面,过于集中于全运会,而忽略了奥运会和国际舞台,造成国家打奥运会,省市打全运会,区县打市运会的局面,影响了战略目标的实现。如何使全运会更好地为上海市奥运战略目标的实现服务是需要认真筹划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是过多地依赖政府投入。各级竞技体育在经济上完全依赖政府的财政拨款,政府承担了所有竞技体育项目开支。政府一元化的竞技体育投入体系使竞技体育各项活动非经济化,失去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体育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金牌不再是唯一,金牌背后有广阔的市场资源,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必然要转型。在目前转型期,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支持仍是必需的,而社会力量投入须开辟新篇章。

3 上海竞技体育发展战略

3.1 上海竞技体育发展定位

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针对上海实际,对上海未来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寄予的更大期望。上海正在抓住世博会的历史机遇,加快实现城市发展的战略转型,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体育作为上海的城市名片、城市亮点和城市骄傲,应该在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中作出特别的贡献。

围绕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目标,上海已将“建设国际体育知名城市”作为上海体育的发展目标。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体育的发展水平和运作机制应对全国乃至国际体育具有示范与辐射作用。上海竞技体育新一轮发展,应当紧密结合上海建设国际化都市和上海体育总体定位而展开,着力发展具有上海大都市特色的竞技体育,这就是“建设都市型竞技体育,增强国际体坛竞争力”。

3.2 都市型竞技体育的内涵特征

都市型体育在发展模式上有别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或全国省区型竞技体育,竞技项目符合都市特点、深受市民喜爱、具有社会影响力,竞技水平具有国际竞争力,竞技体育发展道路多元化。都市型竞技体育具有聚集性和开放性、创新性和先导性、娱乐性和商业性、本土化和全球化的内涵特征。

上海建设“都市型竞技体育”,在本质上是提高市民喜爱和有社会影响力的竞技体育水平。根据上海体育环境和发展条件,应实行“四合一”的发展模式,即运动强项、体育明星、重要赛事、市民喜爱四者互动互进。这将是上海竞技体育可持续的最佳模式。

“建设都市型竞技体育,增强国际体坛竞争力”,这一发展定位是将原来与国内其他省市竞争调整为与其他国际体育城市竞争,将上海体育放在世界大都市体育发展的比照中,探究上海体育建设与发展的思路,努力使上海体育能够与纽约、伦敦、巴黎等国际大都市相媲美,与上海城市发展目标相一致、相适应。

3.3 建设都市型竞技体育的重要意义

实施“都市型竞技体育”将有力地实现竞技体育发展转型,并在全国起示范、率先作用。

建设都市型竞技体育,有利于塑造上海形象。高水平的竞技体育有助于形成城市的特色,扩大城市的影响。从姚明大步走向NBA,到F1、网球大师杯激情上演,整个上海滩四处张扬着体育的魅力。当上海插上体育的翅膀,既向世界真实形象地展示了自我,又深化了城市的内涵,提升了城市品味。

建设都市型竞技体育,有利于弘扬城市精神。体育精神与城市精神是内在统一的。上海城市精神是上海体育健儿勤学苦练、顽强拼搏的精神力量,是城市精神在体育领域的发扬光大;同时上海体育精神也传播着顽强拼搏、勇攀高峰、团结协作、敢于竞争的精神品质,传播着公平、公正、公开的道德规范,使城市精神不断增强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

建设都市型竞技体育,有利于提升体育水平。实行“都市型竞技体育”发展战略,是打中华牌、上海牌,在突出奥运战略的基础上,更突出本市特点的运动项目,使其做强做大、做精做实,形成特色的传统强项。

建设都市型竞技体育,有利于发展体育产业。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体育赛事、体育明星、体育俱乐部、职业联赛、体育赞助、媒体宣传等,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拉动作用,从而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4 上海竞技体育发展定位的若干建议

2008年奥运会后上海竞技体育发展如何定位,如何让姚明、刘翔这样的体育巨星后继有人,我们必须以战略思维、世界眼光,瞄准世界一流,谋划发展思路,建设都市型竞技体育,增强上海竞技体育的国际竞争力。为此,重点提出以下6个方面的建议。

4.1 调整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科学确定竞技体育评价标准

长期以来,全运会金牌数一直是我国对省市自治区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评价标准,全运会金牌榜几乎成为政府体育部门的政绩证明。上海竞技体育评价标准,应把发展目标和定位从过去注重国内赛场、国内排位放大到国际体坛的大框架下去筹划,不以全运会成绩作为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唯一的考核指标,不与国内省市比而与国际城市比,大力发展都市型竞技体育,全面提升具有重要地位的基础项目、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集体球类项目、具有较高市场价值的热门项目,形成一批彰显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运动项目和拔尖人才。这一定位,要求对上海竞技体育发展的目标、方向、布局、政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调整和完善。因此,对竞技体育工作的评判标准更高了,要求更严了。

4.2 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以“三大、三小、三基、三特”为重点,合理布局上海竞技体育项目

根据国际竞技体育发展趋势、国家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及上海竞技体育现状,冷静反思上海竞技体育项目布局,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特别在“十二五”体育发展规划中,要下决心重点发展社会影响广、群众基础强、市场效益好、市民关注度高、赛事关联度大、能彰显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与上海国际大都市地位相适应的“三大、三小、三基、三特”项目。“三大”即足球、篮球、排球;“三小”即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三基”即田径、游泳、水上运动3个基础类项目,“三特”即高尔夫、斯诺克、棋牌3个特色类项目。对这些项目在编制、梯队、经费、科研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和保障,力争在这12个重点项目中培养出优秀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取得突破性成绩,提升上海竞技体育的国际影响力。当然,培育特色鲜明的重点项目并不排斥上述项目布局以外的其他项目正常发展与突破。

4.3 将竞技体育人才作为“人才兴市”战略的重要部分

建设都市型竞技体育是一个全局性、持续性的工程,要以打造国家级、国际级精品人才为目标,把竞技体育优秀人才培养纳入全市人才发展战略,作为“人才兴市”战略的重要部分。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和人才引进的倾斜政策,对社会力量办业余训练成绩突出的给予大力表彰和奖励。市人大或市政府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协议制度,运动员接受教育、参加商务活动的权益保障;强化学校体育工作的法律责任,把学校体育和体育后备人才列入学校考评的重要指标,对社会力量培养后备人才和办俱乐部予以法律保障。

4.4 探索竞技项目市场模式

竞技体育作为一项公益性社会事业,政府在继续增加投入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首先,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竞技体育的发展。搞活财政扶持渠道,对民办体校及俱乐部、企业办运动队实行转移支付;鼓励国内外社会力量对职业俱乐部、体育赛事、联办运动队、体育明星包装给予支持;对从事竞技体育并取得较好成绩的企业予以奖励及优惠政策;制定税收等优惠政策,支持运动项目通过社会捐赠、赞助、经营收入等途径向社会筹措发展资金;加强对高水平运动队、知名运动员和教练员等潜在产业价值的开发,把无形资产推向市场;设立竞技体育发展基金,实行开放式的项目申请。其次,依据竞技项目市场化程度的不同,实行分类管理,采取不同的市场运作模式。对观赏性强、市场开发潜力大的竞技项目,要充分发掘其经济价值,通过市场机制筹措发展资金,推进竞技体育产业化。对尚不具备市场开发价值、观赏性不强,且承担着“为国争光”的奥运重点项目,或对奥运重点项目起基础性作用的相关项目,政府财政在经费投入上予以重点保证,按社会公益事业性质实行财政拨款。对介于第一类与第二类之间的众多非奥运项目及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奥运项目,实行政府资助与社会资助相结合的投资模式,政府通过财政直接资助以及彩票、基金等政策性间接扶持,促使其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4.5 培养国际体育人才,广泛参与国际体育事务

上海应全面参与国际体育发展,不断增强国际体坛竞争力。要与国际体育组织建立密切联系,鼓励官员、技术人员、裁判员等专业人士到国际体育组织任职,力争国际体育组织的分支机构、国际体育会议及论坛、国际体育培训机构(基地)落户上海,扩大我市在国际体坛的影响力,使上海体育始终处在国际体育发展的前沿。

4.6 建立竞技体育创新基地,提升上海体育科研总体水平

上海有先进科技的整体发展环境,要充分发挥上海学科齐全、科研力量强的综合优势,使上海的体育科研走在全国前列。加强对训练基础理论等多学科综合性研究,上海的男子跳高和跨栏、女子游泳、跳水、足球、现代五项、乒乓球等项目均达到世界较高水平,要对这些优势项目的训练理论进行总结和归纳,形成鲜明特色的“上海训练理论”。设立体育科研专项资金,加大对体育科研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强体育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对优势项目、重点项目、重点队员的科技服务能力。

建设都市型竞技体育,增强国际体坛竞争力是历史的选择和发展的必然。上海在融入世界、服务全国的进程中,为上海竞技体育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条件,也对竞技体育如何进一步改革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上海竞技体育在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和发展机制上摆脱传统束缚,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宽广的胸怀,投入国际体坛竞争,服务国家体育战略,服务上海城市发展,为和谐社会建设发挥独特而积极的作用。

努力建设都市型竞技体育,不仅是体育部门的中心工作,也是宣传、发展与改革、财政、教育、城市建设、规划、科技、国资、法制、人力资源等部门共同的责任,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群策群力,制定相关的策略与措施,助推上海都市型竞技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于晨.腾飞中的上海体育[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8.

[2]上海市体育局.2008上海体育年鉴[M].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

[3]高雪峰.中国竞技体育管理变革之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4](加)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陈建萍)

On th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Shanghai

Wang Cai-xing, ZHANG Bei, LI Jian-guo,et al.
(Shanghai Administration of Sports, Shanghai 200003 China)

Looking back to the competitive sports development in Shanghai, the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important role the competitive sports in Shanghai. It discusses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strateg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Shanghai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Shanghai; competitive sports;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suggestion

G80-05

A

1006-1207(2010)01-0001-04

2009-08-12

2009年上海市政协课题

王才兴,男,处长。主要研究方向:体育社会科学.

1.上海市体育局,上海 200003;2.上海市体育科学研究所;上海 200030;3.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4.上海大学,上海200444

猜你喜欢

竞技上海体育
上海电力大学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我们的“体育梦”
花与竞技少女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同台竞技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