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百姓在温暖中前行——2009’中国保民生巡礼

2010-12-06本刊编辑部

决策与信息 2010年2期

文/本刊编辑部

当国际金融危机搅得周天寒彻之际,中央应对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对民生予以前所未有的关注。在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中,像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等民生占到了相当的比重,这几项投入近7000亿元。民生的逐步改善,国人真切感受到阵阵暖意。

社保新亮点

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社会保障资金2930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全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重要突破,呈现出六大亮点:

社保基金收入增长。全年5 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3720亿元。

启动实施新农保试点。已批复全国27个省区320个新农保首批试点县和4个直辖市的试点方案,试点工作陆续启动。29个省份出台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实施办法,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全国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部出台实施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文件,如期完成在全国建立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的目标。对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进行调整,目前月人均水平超过1200元。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3258万人,提前完成国家“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

扩大失业保险基金使用范围。发挥失业保险支持企业减负稳岗的作用。做好政策性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安置工作。全国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12652万人。

医疗保险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前一年从制度上实现对城镇居民的全面覆盖。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已覆盖超过12亿人口。推进生育保险制度建设,生育保险覆盖人数首次突破1亿人。

积极推动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近100万“老工伤”职工纳入工伤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已达到14784万人。

力促“民有所居”

2009年年初,以“民有所居”为目标的保障性安居工程成为我国关键时期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措施。越来越多低收入家庭住进政府建设的廉租房,过上“居有定所”的安稳生活。

为了满足更多困难群众愿望,越来越多的城市纷纷降低住房保障门槛和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扩大保障范围。2009年常州市将廉租房保障标准从人均月收入低于550元上调为700元;杭州廉租住房保障范围从人均收入在低保标准1.4 倍以下家庭扩大到低保标准2 倍以下家庭;甘肃、贵州等地制订了廉租住房共有产权管理办法,让许多低收入家庭能够拥有一套享有产权的房子;截至2009年年底,长沙为2.4万户居民发放了住房补贴;针对房价高、中低收入家庭支配能力不足和外来人口多的特点,北京、青岛等城市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

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推进,不仅使城镇低收入群体受益,也让许多住在危房中的农村居民感受到温暖。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底,全国新开工和通过购买、改建等方式筹集的廉租住房已经达到185万套,292万户居民享受到租赁补贴;新开工经济适用住房124万套;林区、垦区、煤矿棚户区改造已开工45.2万套;全国农村危旧房改造已开工72.3万户;完成投资近500亿元。

根据规划,2009年~2011年,我国将争取新建518万套实物廉租房,加上租赁补贴,基本解决747万户现有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

教改一路“破冰”

2009年,一直备受关注的中国教育在百姓的注目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从钱学森对“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杰出人才”的思考,到11位教授联名致信教育部部长,再到社会各界对教育规划纲要的热烈讨论,中国教育聆听理性和智慧的声音,瞄准改革“深水区”,以更加积极务实的姿态推进我国全民教育工作,教育改革不断释放着“不破不立”的积极信号:

继长春、重庆、徐州等地“喊停”奥数培训后,成都又出台5条封杀奥数的“禁令”,包括不再举办奥数学科培训和竞赛、禁止将奥数成绩和“小升初”挂钩等;11月,备受争议的《山东省义务教育条例》获得山东省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在职教师不得从事各种有偿补习活动”被正式写入条例;包括北京市在内的不少内地城市从2010年开始将取消普通高中借读费、根治“择校热”……

2009年10月底,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上任伊始,提出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并且提出“努力实现2012年义务教育区域内初步均衡,2020年区域内基本均衡的新目标”。

改革的“路线图”在各地的探索实践中日渐明晰:四川成都,以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为重大工程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模式正在形成;浙江杭州,“名校+新校”“名校+弱校”的优质教育发展之路正在拓宽;安徽铜陵,“学校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远近之别”的均衡教育正在实现……

通过加大财政投入、重点扶持弱校、推动学区化建设、建立教师流动机制等手段,政府“办好每一所学校”的承诺正在变为现实,“好上学”不再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

在全国各地,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为特征的课堂模式正在建立;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和热情的多元化教育理念逐步推广;人手一册的“成长记录”使人才评价的焦点从仅仅关注分数转向全面发展……

2009年一项重大改革启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也是指导未来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在自上而下的推动中,各地教育领域的重大举措不断出台:上海市教委通过政府买单、委托民办教育机构招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广西柳州市投入3000多万元,为近10万名贫困学生送去“免费午餐”;江苏省从2010年起,为所有残疾学生提供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正在以创新的思路,满足民众最迫切的需求。

同时,国家还启动一项温暖民生的国家教育政策——从秋季开学起,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中的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将逐步免除学费。这是继全国城乡中小学生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后,又一项覆盖广泛、受益面广的民生政策。

迎难而上保就业

“保民生”先要“保就业”。各级党委、政府促进就业的“组合拳”密集出台。2009年,全国共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4.8%。

为了稳定和扩大城镇就业,中央财政预算安排就业资金420亿元,同比增长66.7%,增幅前所未有。要在扩内需的过程中扩就业,4万亿投资初步测算拉动非农就业5000多万人。

稳就业关键是稳企业。为减轻企业负担而实施的五缓(缓缴五项社会保险费)四减(降低四项社会保险费费率)三补贴(社保补贴、岗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两协商(协商薪酬、协商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办法)政策全面实施。据统计,这一政策已帮助企业减轻负担400亿元,受益企业170万户、职工6700万人,保住了大量岗位。

为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国家推出了特别职业培训计划。为困难企业职工提供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转业培训,为农民工提供实用技能培训,为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培训,为新成长劳动力提供劳动预备制培训,为退役士兵提供免费职业培训。全国已有5000多万劳动者参加了为其“量身定制”特别培训。

国务院扶贫办还启动“雨露计划”,直接为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帮助;中组部等部门推动的大学生“村官”工作、“三支一扶”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为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开辟了广阔空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主导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系列活动”、“就业援助系列活动”等活动,为各类群体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就业服务。

相比“安排就业”,“激发创业”更重要。各地全力以赴,营造创业氛围、完善创业机制、提供创业环境,帮老百姓自己“造饭碗”。浙江杭州,帮助大学生创业的“导师带徒”计划格外受欢迎;江西省安排小额贷款额度18亿元,推动农民工创业;江苏省苏州市建成了32个各类科技创业孵化机构,有效解决了创业所需的场地、实验仪器、人才配套等问题,大大降低了创业成本。

医疗“攻坚”快速推进

2009年是医改“攻坚”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人民群众医疗保障建设快速推进的一年,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大步”:一是经过近两年的摸索,我国将2亿多城镇非从业居民纳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二是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在全国推开。按照要求,我国参保居民将不仅能报销住院、门诊大病费用,一般门诊费用也能统筹报销。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开始实施、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推出、甲感疫苗国家储备免费接种、三级医院预约挂号……百姓在看病吃药方面感受到越来越多的改善。

2009年4月,酝酿了2年多时间的中国新医改方案出台。方案中明确,未来3年,中国将投入8500亿元推进新医改,其中包括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基本药物制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以及公立医院改革等内容。

作为新医改方案中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举措之一,2009年启动了多项工程:为百万名贫困白内障患者进行免费复明手术;免费为儿童补种乙肝疫苗;为妇女进行宫颈癌、乳腺癌早期检查等。2009年面对甲型H1H1 流感疫情,还率先免费为居民接种疫苗,累计4000余万人接种了疫苗。

2009年8月,中国公布了307 种适合基层医疗机构的国家基本药物,要求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要全部配备使用这些药物和基本药物的零售限价,药价总体可降低25%。同时,安排了200亿元支持县级医院、中心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以尽量让居民能在家门口就医。

为政之道,厚民为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面对民生大考,2009年是一次跨越,2010年又是一个新的开始。中国百姓承载着2009年的温暖在2010年将和政府紧密携手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