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创新种植的现代农民黄仲才
2010-12-01黄顺林彭悦溪
黄顺林彭悦溪
(1.眉山市同兴蚕业有限公司 四川 眉山 620020;2.东坡区农业局经济作物站 四川 眉山 620010)
2009年12月26日,在双流机场,一个普通的山区农民,随团登上了远去香港旅游的飞机,他将参加旅行团组织的香港6日游活动。而就在不久前的10月29日,他还参加了重庆3日游。
他,就是东坡区崇仁镇桂树村3组村民黄仲才,现年58岁(见图 1)。2001年子女全部成家立业后,家庭成员中就只剩下现年57岁的妻子和已82岁高龄、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母亲,一家三口全靠种植业谋生。但依靠勤劳的双手和智慧,他家的日子却过得红红火火。
1 栽桑养蚕,告别贫穷
黄仲才一家住在交通不便、土地贫瘠的黄家山上,世世代代以种粮为生。由于满山的“石谷子”土,旱灾频繁,土地时常欠收,一家人生活非常拮据。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上级领导号召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蚕桑生产,他便试着栽种了2000株桑苗,约合1.5亩。由于管理得当,桑树长势喜人,当年秋养蚕0.3张,产茧12公斤,收入105元,获利近90元。黄仲才喜上眉梢,更加专注于蚕桑事业。他深知,养蚕“是没有骨头的钱”,稍有不慎就会“看着银子化成水”,得有过硬的技术才行。于是,从涉足养蚕的那一天起,他就从不同渠道买回很多关于栽桑养蚕的书籍自学。听说哪个人蚕养得好,不管多远,他都一定要去拜访学习,甚至听说南部县的罗先锋是全省的养蚕致富能手后,也先后去参观学习了两次;各级举办的培训班,不管是什么层次,他都坚持要参加,而且总是认真听、仔细记,从不摆“内行”的架子。直到今天,他还托行业主管单位每年为自己预订《四川蚕业》杂志,坚持“活到老,学到老”。
执着的学习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使他成为远近闻名的养蚕能人。自2001年以来,他把一家三口的所有承包土地全部种成了桑园,加上开垦的边荒,桑园总面积达到5亩(见图 2),每年养蚕10多张,为周围群众共育小蚕200多张,年养蚕收入2万元左右。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气候异常变化,别人家的蚕都纷纷发病死亡时,他家的蚕总是健康成长,单张产茧总在40公斤以上。就在蚕业“不太景气”的2009年,他家养蚕也达到19张,产茧800多公斤,售茧收入16000元,加上共育小蚕220张收入4840元,养蚕总收入达20840元,家庭人均收入近7000元。
2 桑菜间作,收入大增
眉山市东坡区是“中国泡菜之乡”,境内泡菜加工企业有57家,年产值达20多亿元,拥有“吉香居”等中国驰名商标5件,是全国有名的泡菜加工基地,年需要青菜、榨菜、萝卜、豇豆等泡菜原料60多万吨。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黄仲才从《四川蚕业》等资料上早就知道了“桑菜间作”、“粮桑间作”等模式,只是基于种菜没找到订单,种粮又不适合自家的密植桑园,多年来就只是专注于种桑养蚕一项。
机会终于来了。2005年,李记公司到临近的群光村设点收购榨菜、青菜,搞订单种植。黄仲才试着签订合同,在自家桑园内间种榨菜1.5亩,当年交售榨菜原料5吨,收入1400元,除去肥料、人工,纯收入也有1000元左右。之后年年如此,他逐步把所有的桑园都间种上榨菜(见图3、图4)。“2009年养蚕结束后,我把5亩桑园全部间种上了榨菜,看现在这长势,预计产17吨以上不成问题,如是按与公司签订的350元/吨价格算,可以收入6000元左右;近期蔬菜价格上涨,听说公司要把收购价调到500~600元/吨,而且还有人来出120元/吨收榨菜叶子。如果那样的话,我这季的间种收入就要超过万元了,我这5亩桑园的总收入就要超过3万元。加上养猪,鸡、鸭等,我们三个人的人均纯收入也就超过万元,比打工要强,再说去打工人家也不会要我们这么大岁数的人。”黄仲才一脸喜悦。
“桑园冬季间种蔬菜就是好。先育菜苗,10月份养蚕结束了就把青菜或榨菜种进去,把养蚕积存下来的蚕沙和人畜粪一起堆沤发酵施到地里,用不了多少复合肥就可以把菜种好。到2月份菜就收完,一点也不影响桑树春季发芽,而且菜根、菜叶烂在地里,来年桑园还少施百把元的商品肥。”黄仲才指着桑园里的榨菜,接着说:“我从书上看到过,也听专家讲过,像我们这种丘陵地区带碱性的紫色土、石谷子土,天干不保水,种粮食产量不保障,但种桑树耐干旱,种榨菜还不容易遭根肿病。我们一亩地间种榨菜的产量一般都在3吨以上,比好多地方纯种的产量还要高。我就劝周围的养蚕户搞桑菜间种,现在我们周边这几个村起码80%~90%的桑园下半年都种青菜或榨菜,少说也有2000来亩,听说有好多家厂现在都想到我们这儿来发展基地了。”
3 外出,不仅仅是旅游
黄仲才历来喜欢寻师访友。刚刚开始学养蚕的时候,只要农闲,他就要到附近的丹棱、洪雅、夹江等地去转一转,拜访亲友,主要是了解别人的栽桑养蚕经验,看看同行们的动向。现在,黄仲才已经是栽桑养蚕能手了,也保持着经常外出的习惯。他说:“养蚕期间一有空,我就到附近的养蚕户家中去转转,和他们交流经验,如果他们的蚕出了什么问题,和他们共同探讨解决办法,也让自己引起重视”。“其实我去旅游主要是想开开眼见。比如去重庆,除了看风景,我也看那些地方的桑树怎么种的,地里还种了些什么。如果行情不好他们挖桑树,我就更坚定了要管好桑树的信心。”
黄仲才就是这样一个勤劳、执着、好学、“贪玩”的山区老农民,一个善于创新种植的现代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