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辉:静享青花绘瓷画
2010-11-29危若
危 若
洁白的釉面上,盛开着一朵朵用青花颜料绘制的牵牛花,圆形花瓣,密密匝匝,层层叠叠,饱满工致,在藤叶的衬托下亭亭玉立,一只昆虫展翅飞来,流连忘返。整个画面布局丰满,青花发色层次清晰,施色匀纯,用笔干净,线条简练流畅,活泼生动,工细传神,使人感觉清雅怡神。这是孙辉的瓷画具有的独特魅力。
孙辉做过很多工作,当过幼儿园的园长,做过南京瓷器厂的会计,但让她觉得最自在最中意的工作还是画瓷画,尤其酷爱青花,她现在还用青花的颜料来画国画。
舒服是美的态度
孙辉的工作室春晖小筑隐藏在南京老城南的一片巷子之后,进进出出需要穿过一条阴凉逼仄的小道。孙辉看重的是这儿的安静,应了那句古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她的生活简单而规律,多在家和工作室之间来回穿梭。伴着清晨的阳关,泡一壶茶,放一张唱片,让自己慢慢入定,孙辉一天的工作就开始了。
孙辉是个会过日子的女人,这是我们踏进她的工作室“春晖小筑”时的感受。这个会过日子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持家有道”,孙辉的有道在于她能把平淡的日子过出味道过出品质来。仔细端详一番,工作室中到处都是孙辉的手作,除了陈列架上的作品,家中重新设计装饰的吊灯和桌椅也折射出她对生活的用心。最令人称奇的是,两条平淡无奇的条凳经她妙手经营,着上最传统最中国的大红大绿,竟叫人看着就生出欢喜来。这两条凳子原本是工作室装修时师傅爬高的垫脚,工程结束后,原本简陋的凳子变得不堪起来。孙辉给条凳通体着上明红的油漆,再在凳面绘上琉璃绿瓦蓝明黄相间的吉祥纹饰,立马就透出大俗大雅的性情。孙辉可以说是把她的才艺彻彻底底地融入到了生活之中。端出一套白瓷茶具来招呼客人,细腻的白瓷上孙辉绘上了浅浅的紫藤,配上汤色清澈明亮的白茶,妥帖相宜,刚刚好。除了好在白瓷上作画,孙辉还在葫芦上作画,在石头上作画。于她而言,不同的载体能够带来不同的审美体验,创作的满足感也是截然不同的。
谈及对美的取向,孙辉的观点同她对生活经营一样,就是“舒服”二字。在她看来,美这种抽象的评价,对于个人体验来说,就是舒服,并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存在,而是能够与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也许是因为这种审美取向,孙辉的作品多是静物小写意,有雅致的,也有民俗的,但都跟生活贴得很近。
喜欢是不倦的动力
其实,画画是孙辉自幼便有的兴趣,画得也不错。她还记得中学时代美术课的习作交给老师后泰半都有去无回,因为都挂在校园里的展示橱窗中了。但孙辉真正与瓷画的结缘还要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孙辉听说南京要新成立瓷器公司,特地从江西景德镇请来一位老师傅坐镇,于是就上了心。离开幼儿园,到厂里做了一名会计,每天做完手上的工作后就跑到车间里跟老师学习瓷画技艺,甚至连午休的时间也不放过。为了学习瓷画,她还到同城的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提升国画水准。日渐痴迷的她还亲自跑到景德镇把瓷画的传统技法一一学会。她也还记得1994年时,花了5000块钱置办了烧瓷器用的电炉,还被人笑说是着了魔。画了近20年瓷画,真的能够相看两不厌吗?孙辉说,画画,画瓷画,对她来讲,并不是像工作一样的存在,实际上她的环境也不需要以瓷画来谋生,这种喜好可以说是毫无功利的热爱,享受这种乐趣。“喜欢才有用,不喜欢都是白搭”,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
孙辉介绍,瓷画有釉上彩和釉下彩之分。釉下彩就是在瓷器的泥胎上作画,画好后一起经高温烧制而成,因此烧造出来的瓷画表面是平的。釉上彩,则是在事先烧好的白瓷上作画,画完后经过低温烧制而成,因此画面是凸起于瓷器表面的。孙辉的釉上彩作品所用的白瓷都是景德镇的瓷器,盘子、瓶子、罐子,各种类型都有。南京举办十运会时,孙辉就采用釉上青花的工艺,创作了一只青花金麟瓷盘。洁白的瓷盘上4只蓝色的金麟神态,动作各异,有溜冰、有体操还有撑竿跳。孙辉将她自己喜爱的几项体育运动通过造型动作设计表达出来。她还透露了一个鉴定瓷器小秘诀,从瓷画的画面饱满程度大致可以判断出瓷胎的质地高下,但凡整个器具画得满满当当少有留白的多半是瓷胎不好的,用画面来遮住。而瓷胎质地上乘的,创作者都会注意留白,展现瓷器本身的美好品质。
瓷画是做加法的艺术
画画的载体不同,作品体现出的气质也不相同。与纸张、纺织品等材质上的绘画作品相比,瓷画素来被看作是瓷器文化与绘画艺术的完美结合,画面更有独特的细腻感。吸收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特点,瓷画不腐不蠹,还被收藏人士看作是永恒的珍品。
传统国画在宣纸上作画,讲究的是一笔下去,墨分五色。而瓷画的油性料则没有这种层次效果。载体不同,在瓷画上创作与在宣纸、素绢上创作感受是也不同。在她看来,由于材质不同,瓷画是做加法的艺术。纸上作画,一笔下去,再补一笔,层次便很丰富。而在瓷上作画,画了一层再添一层,则达不到纸上那般的艺术效果,因为后补的颜料会将先前的画面溶解。在瓷上作画,不能简单移植在宣纸上的画法。这因地制宜还体现在绘画的工具上。孙辉解释,宣纸棉软,毛笔在上面行走有弹性,更敏感,用水更有妙味。而瓷画用笔追求刚健,简捷、利落、干脆、精致,这些特点更接近瓷的莹澈清爽,明净清朗的品质,因而更有“瓷味”。孙辉所用的瓷画画具通通来源于景德镇,是当地的老师傅为她挑选的。
孙辉工作室中有一只约50公分高的四方百花瓶,历时三年才得以完成。“画这只瓶子,我感受很深”,原来孙辉原计划是画一幅春夏秋冬四季图,于是就按照构思画了,春有牡丹,夏来荷花,秋盛菊花,冬至水仙,边沿的起承转合也完全没有问题。烧出来后一看,画面太过疏朗,不够丰满,已经烧制成形,原图是改动不了了,于是便索性摒弃了原来四季图的想法,直接来个百花齐放,杜鹃、兔耳花……在原有的画面上做加法,重新调整整个画面的构图。三年磨一剑,不过这还不是孙辉花费时间最长的作品。孙辉目前正在画的一幅青花牡丹图,载体是一个椭圆的盘子,已经画了好几层,尚未完工。在工作室当中并没有见到那半成品,只是不知色彩艳丽富贵的牡丹用青花蓝表现出来是否也变得雅致动人起来呢?
五彩缤纷独爱青花
虽然孙辉作品中有不少粉彩,但孙辉最为偏爱还是青花,而在青花中她又独爱元青花。大概是因为这和孙辉的创作技法比较接近吧。进修时,她跟随陆越子画花鸟,而现在她的作品中已经看不出老师的影子,更像是南北画派的融合,有写意也有工笔。在她看来,元青花在中国陶瓷史上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不仅是元青花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更因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带来了全新的审美情趣。
孙辉的第一件获奖作品就是一件青花作品。那是1994年,彼时她在瓷上作画不过两年。创作背景是中秋将至,于是把李白《静夜思》化成画面,这个不算稀奇,是比较常规的路线。只是整个器皿的外部缀上了青花纹饰,而这个纹饰是孙辉在博物院参观时看到前世工匠用矾红画在了一只小水盂上的。从第一件获奖作品至今,孙辉创作不缀。有人创作像百米赛跑,构思好之后,迫不及待地拿起画笔,犹如瀑布一泻千里,把心中所想付诸笔端。还有一种是,跑马拉松,构思完成,并不急于动笔,而是如涓涓细流般徐徐而就。孙辉属于后一种,“真正动笔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人家是构思完以后赶快把作品做完,看效果。但我是构思完了之后,慢慢画,因为我心中已经能看到出来的效果。我的激情就在我构思的那一瞬间就完成,像那个重新创作的百花瓶是这么多年来唯一的例外”。
但一直保持旺盛精力平稳创作的她,近几年好似到达了一个瓶颈期。在画不出的时候,唯一的秘诀就是接着画。于是孙辉又重新拿起毛笔在宣纸上画国画,画国画自然也是为了更好地画瓷画。她的国画小品中也随处可见瓷画的影子,青花瓷器和水仙是最常见的组合。不过,孙辉国画中的青花瓷器可不是随随便便画的物件,都是有来头有讲究的,用她的话来说“不仅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而且是官窑出品的”。画水仙一是因为对梅兰菊竹的审美疲劳,“从古至今,画的人实在是太多了。画了水仙去参加笔会,结果发现画水仙的人还比较少”,二则水仙还是孙辉的幸运花,雅致清新不输文房情趣。
在她看来,青花的蓝是永恒的色彩。带着对青花的着魔,她用油性的青花蓝在宣纸上画国画,使得她的画作呈现出别样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