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主动性静态和动态平衡测试的重测信度:Korebalance平衡测量系统
2010-11-27朱敏闫雅凤瓮长水
朱敏,闫雅凤,瓮长水
老年人平衡能力下降是造成老年人功能活动能力受限与跌倒最主要的因素之一[1],因此,准确客观地测量老年人平衡能力对预防跌倒事件的发生和改善功能活动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与老年人相关的平衡能力测试方法常以临床测试和平衡仪器设备检测为主,但平衡仪器设备比临床评估工具更能客观和精准地检测出平衡能力的细微变化[2]。目前平衡仪器检测方法繁多,但根据测量平台是否稳定方式来进行平衡测量,可分为主动模式(平台不稳定型)与被动模式(平台稳定型)两种,并认为在主动模式下使用压力平台检测压力中心的状态来测量平衡能力,可以提供更加精确、客观和高信效度的数据[3,4]。本研究目的是验证采用Korebalance平衡测量系统在老年人在主动模式下静态和动态平衡测试的重测信度,为今后老年人平衡能力测试研究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7年5月~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就诊并自愿参与本研究的老年人。入选标准:所有受试者均无严重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疾病,髋、膝关节疼痛炎症等症状,并且在过去一年未有任何一侧下肢受伤或手术。排除标准:①下肢疼痛、严重关节炎、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疾病而影响测试者;②存在其他限制活动的并发症者。
1.2 方法
1.2.1 测试工具 采用Korebalance平衡测量系统,测量受试者静态和动态平衡能力。Korebalance平衡测量系统主要由平衡测量平台、计算机及应用软件组成,测量台的稳定度是由平台下气囊压力传感器侦测的压力大小来控制,可在平台不稳定的主动模式下进行静态和动态平衡测试。以测试时的数值经软件处理而得到平衡指数来了解受试者的静态和动态平衡能力。
1.2.2 测试步骤 先采集受测者基本资料,包括年龄、身高和体重等。向受试者介绍测试的目的,说明实验程序,然后进行5 min简单热身运动,在研究人员对测试设备检查和校正后对受试者进行第1次主动模式下的静态和动态平衡测试,在每个测试之间,受测者可休息1 min后再进行测试,避免疲劳因素影响测试结果。在间隔1周后由同一施测者对受试者进行第2次平衡测试。两次平衡测试期间嘱受试者避免进行任何形式的肌力和平衡训练或剧烈劳动。
1.2.3 测试方法 主动模式下进行静态平衡测试方法:受试者双脚与肩同宽,双上肢自然下垂站立在压力台上,双眼直视前方屏幕中心的静止目标,受试者必须利用身体双脚稳定性来维持平台稳定避免晃动,测量时间30 s,每位受试者皆做3次,并且加以平均以求得静态平衡指数。平衡指数越低表示静态平衡能力越佳。主动模式下进行动态平衡测试方法:受试者双脚与肩同宽,双上肢自然下垂站立在压力台上,双眼直视前方屏幕中心顺时针移动的目标物,受试者必需跟随此目标物移动身体,测量时间为30 s,每位受试者皆做3次,并且加以平均以求得动态平衡指数。平衡指数越低表示动态平衡能力越佳。
1.3 统计分析 本研究所采集的各种数据,均输入SPSS 17.0中文版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的数值均以(±s)方式表示。以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检验两次静态和动态平衡测试结果的重测信度。ICC值0.75以上代表极好的信度,0.4~0.75代表中等到较好的信度,<0.40信度差[5]。
2 结果
本实验共征求到20名老年人受试者参与此研究,其中男性19名,女性1名;年龄 65~85岁,平均年龄75.2岁;身高(169.9±7.3)cm;体重(72.6±9.9)kg。研究结果提示主动模式下静态和动态平衡测试具有极好的重测信度。见表1。
表1 受试人员前后两次测试结果和重测信度
3 讨论
在日常的生活中不论是静态或动态的活动,平衡控制是影响动作表现相当重要的基本能力,也是避免跌倒或运动伤害发生的重要因素[6-7],研究及早筛检出有潜在跌倒的高危险群老人及研发出预防老人跌倒的平衡设备,将有助于减低老人跌倒的发生率[4]。测量平衡能力的方式有许多种类,以不稳定的平台作为评估人体随摆动频率或压力中心偏移的状态的主动模式平衡测量是一种常用的类型[8]。Korebalance平衡测量系统主要是由测量平台和应用软件所组成。测量平台的稳定度以台下的充气气囊压力大小来控制,使得平衡测试可以在不稳定的平台进行,这使得平衡测试具有动态性,而且有助于了解实际生活复杂环境中的姿势控制和稳定能力。静态平衡指的是将身体各部位维持在某特定姿势或相对位置,并且将身体重心控制在支撑基底面积之内;而动态平衡则是将身体所受到合力整合,进而使身体能够以较佳的方式朝向目标移动。实际上老人的跌倒经常发生在姿势转换、伸手取物、转身和转弯等动作时,因此老年人做功能性动作的动态平衡能力的表现更值得深入研究[9]。
本研究结果显示Korebalance平衡测量系统测试老年人主动模式下静态和动态平衡能力,具有极好的重测信度(ICC:0.804,0.923),特别是在动态平衡测试方面(95%CI:0.899~0.984)。此外在两次静态和动态平衡测试结果中,第2次测试结果都较第一次测试为佳,似乎显示有学习效应存在,使用与评估时应多加注意。因先前缺乏Korebalance平衡测量系统信度的报道,故本文结果对未来使用此平衡测量系统研究老年人平衡功能方面有参考价值。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主要为:本研究的样本量偏小,本研究中的女性受试者仅为1人,而受试者仅选择具备独立步行能力的老年人,在后续的研究应扩大样本量,充分验证Korebalance平衡测量系统在测量老年人主动模式下静态和动态平衡测试的信度和测量误差。
本研究结果初步显示Korebalance平衡测量系统在测量老年人静态和动态平衡能力测试中具有极好的重测信度,由于该测试系统可以在主动模式下测试平衡能力,测试更具功能性,可以为老年人平衡功能评估提供依据。
[1]Arnold CM,Sran MM,Harrison EL.Exercise for fall risk reduction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a systematic review[J].Physiother Can,2008,60(4):358-372.
[2]Panella L,Tinelli C,Buizza A,et al.Towards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balance in the elderly: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a measurement instrument applied to the Tinetti test[J].Int J Rehabil Res,2008,31(1):65-72.
[3]Hansen MS,Dieckmann B,Jensen K,et al.The reliability of balance tests performed on the kinesthetic ability trainer(KAT 2000)[J].Knee Surg Sports T raumatol Arthrosc,2000,8(3):180-185.
[4]Browne J,O'Hare N.Development of a novel method for assessing balance:the quantitative posturography system[J].Physiol Meas,2000,21(4):525-534.
[5]Fleiss JL.The Design and Analysis of Clinical Experiment[M].New York,John Wiley Sons,1986:1-31.
[6]Emery CA,Cassidy JD,Klassen TP,et al.Effectiveness of a home-based balance-training program in reducing sportsrelated injuries among healthy adolescents:a clus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CMAJ,2005,172(6):749-754.
[7]Carter ND,Khan KM,Petit MA,et al.Results of a 10 week community based strength and balance training programme to reduce fall risk factors: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in 65-75 year old women with osteoporosis[J].Br J Sports Med,2001,35(5):348-351.
[8]Karinkanta S,Heinonen A,Sievanen H,et al.Factors predicting dynamic balanc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home-dwelling elderly women[J].Gerontology,2005,51(2):116-121.
[9]Tiedemann A,Shimada H,Sherrington C,et al.The comparative ability of eight functional mobility tests for predicting falls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people[J].Age Ageing,2008,37(4):430-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