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
2010-11-26黄绍娜
黄绍娜
2010新春伊始,我国许多省市就纷纷闹起了“民工荒”,从东南沿海地区的一工难求到中西部地区的劳务输出频频告急,“民工荒”自2004年以来再度成为各大新闻媒体报道的热点。与此同时,每年我国都有数百万大学毕业生涌入劳动力就业市场,我国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一边“民工荒”企业招不到人,一边却是劳动力富余就业形势严峻,这种“悖论现象”看起来是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看起来矛盾,其实是统一的。因此,科学地分析“民工荒”与就业难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积极地应对措施,从而促进中国劳动力市场健康有序地进行,对保证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见对该问题的研究不容怠慢。
一、劳动力市场结构差异
1.两层次市场的划分。劳动力市场分层理论是在制度层面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划分,它不能很好的反映中国劳动力市场主体特点,不能更好的体现中国现阶段“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因此,笔者认为在这里运用根据劳动力的特征把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分为农民工市场和大学生市场两类不同的市场的这一分法加以探讨,更有价值意义。由于农民工市场和大学生市场两类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主体不同,决定了两类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特征以及均衡结果的不同。
2.农民工市场的供求与均衡。农民工市场的供给决定其主体是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技能水平、工作意愿、工作环境要求和工资要求有其特殊性,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低,大都是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其人力资本积累最低,掌握的科学理论和专业技术少,大都靠出卖自己的体力和花费更多的劳动时间来换取工作报酬。农民工市场的需求方主要是个体私营、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他们一般是待遇较差,工作强度大,劳动密集甚至是体力劳动的企业。
据实证分析表明,就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而言,城市劳动力人力资本高于农村进城劳动力人力资本。因此,对企业主来说,雇佣更多的农民工意味着拥有更多更廉价的劳动力,近年来,中国加工制造企业以惊人的低价迅速抢占国际市场得益于国内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加之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市场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初中文化程度占0.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虽然中国已有1/3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农民工成了产业工人的主体,然而由于素质不高,主体地位并不稳固。因此,由于人力资本积累不高,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获得相对低廉的工资。同时由于在同等人力资本情况下,在城市工作的收益率远远高于农村,务工收入远远高于农村粮食收入。这样在农民工市场上供求均衡的结果是:均衡工资较低,工作待遇差,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劳动密集,甚至安全没有保障。
3.大学生市场的供求及均衡。大学生市场的供给方受过高等教育或职业技术教育的毕业生,其人力资本投资成本高,知识收入预期高,决定了其劳动力供给的要求高于农民工,因此他们对工作环境条件待遇的需求就较高,工资期望值也较高等。
大学生市场的需求方与农民工市场的需求方相同,但是,这一需求方主要是针对大学生招收高新技术人才和管理型人才,且一般农民工无法胜任,即不可直接替代。因此,在大学生市场上供求均衡的结果是:较高的均衡价格工资、较高的工作待遇和工作环境要求,工作稳定性强,安全保障程度高。
二、原因分析——两个市场的不均衡
1.农民工市场的不均衡。自从中国加入WTO后,东南沿海招商引资力度加大,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CEPA协议及泛珠三角合作等因素,原有企业的扩张和新增企业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导致大量加工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过热,发展速度过快,进而对劳动力尤其是农民工的需求增大。但是由于农民工的整体素质普遍偏低不能满足企业对其的技能素质要求,加上农业税收的减免措施,计划生育政策的继续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校的扩招以及沿海发达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迁移等因素都减少了农民工的供给。这样一来,在农民工市场上对劳动力需求的不断增加与供给的不断减少构成矛盾,也就无法实现均衡,造成大量岗位空缺形成“民工荒”。
2.大学生市场的不均衡。同样之所以在大学生市场上会出现就业难,是因为在大学生市场上由于大学毕业生在其选择就业地区和就业岗位上存在偏好,据统计有64%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后选择在我国东部沿海和北京上海等地区发展,只有6.5%的毕业生选择西部地区,这样他们就在一些地区一些行业中出现“挤堆”的现象竞争压力大,加上上面我们提及的高校扩招供给量增大以及一些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并没有真正学到知识和技术,空有文凭而没有本领成了“花瓶”在找工作时却不愿低就。而同时在大学生市场的需求方与农民工市场的需求方相同,谋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使他们不会轻易提高给劳动者的工资,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的加剧他们对大学生的数量有所提高,但更多的是对高素质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数量的增加,且增长的幅度远远小于大学毕业生率。于是在大学生市场上劳动力供给量的增加远远大于需求量的增加构成矛盾,也无法实现均衡,造成大量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形成“毕业即失业”的现象。由此可见,中国“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并存的原因是中国两个市场不均衡的结果。
三、问题的解决——三层次市场的划分
1.三层次市场的划分。两个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所遭遇的相矛盾的问题使我们不得不去反思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反思造成这两种现象的原因,反思面对市场经济转轨我们应做哪些调整,应寻找一条怎样的出路!
上面通过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两类不同市场的供求双方特征和均衡结果的讨论和分析,我们可看出:大学生市场与农民工市场的不均衡且不能自动分流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的最主要原因,而当前中国大学生市场有分为以白领阶级和高级主管为主的高端市场和以技术工人和管理工人为主的低端市场两部分;农民工市场同样存在着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为主的高端市场和以纯粹出卖体力为主的劳动者的低端市场。由于大学生市场的低端市场与农民工市场的高端市场的构成主体其实是一样的,都是一般管理工人或技术工人,因此,这两个部分的劳动力来源是相同的。这样我们就可把这四个市场合并为三个市场,即高端的大学生市场、中端的技术工人管理工人市场和农民工市场。如果在中国劳动力市场上能够实现劳动力的自动分流,即部分大学生凭借其人力资本优势占领高端市场,部分农民工凭借其技能优势位居中端市场,同时另一部分大学生则因为人力资本积累不够必须沦为农民工行列也进入低一级的市场—中端市场,最后是文化技能水平较低靠出卖体力为生的农民工组成了低端市场。这样就自动形成了三层次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的不均衡就会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的现象就会消失了。
2.划分的实施思路。现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与完善,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而一边的“民工荒”和一边的就业难近年来一直是一个突出而又迫切的问题,这是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劳动力市场整体完善的结果。市场一方面为劳动力提供了任意驰骋的广阔天地,另一方面也使他们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多方面压力。
同时我们应看到这一现象也对中国经济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譬如,民工荒将会催生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实现梯度发展,而且有可能有效地改变“强资本弱劳动”的劳资分配关系格局,实现劳动力的自动分流和促进城乡的统筹发展。同时“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出现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市场体制的完善、户籍制度的改革以及社会保障的更加合理化发展,进而转变人们的就业观念,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更加健康有序进行。
综上所述, “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必定的动态和长期的过程,要解决当前日益凸显的问题,应当致力于深化市场机制改革,从根本上消除劳动力流动的障碍,实现劳动力市场的自动分流,这才是治本之策。
总之,尽管中国劳动力市场还存在着不均衡,但总的来看,这种趋势在逐渐下降,尽管劳动力市场的不均衡是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要遇到的一种常见现象,但过于严重的失衡仍会有碍于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所以,现阶段我们要认识到中国劳动力市场不均衡产生的主要原因,并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尽量降低其不利影响,使其保持在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水平。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善中国现存的“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的“两难”局面,促进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劳动力市场的自动合理分流,使中国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相匹配,真正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作者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