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人力资源现状及一体化战略
2010-11-26陈德刚
陈德刚
武汉城市圈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包含武汉一百公里半径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八个中小城市,是湖北产业和经济实力最集中的核心区。武汉城市圈规划在未来若干年内实现圈内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基础设施、城乡建设、生态环保等多个“一体化”。要在规划期内完成各种“一体化”,人才的因素将起到关键作用。因此,武汉城市圈内必须要实现人力资源一体化战略,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从而提高效率、保持并加强自身竞争优势。
一、武汉城市圈人力资源现状原因分析
武汉城市圈人力资源资源虽然丰富,但是配置效率不高,产业分布、层次分布和专业结构不尽合理,且武汉城市圈人力资源动态不平衡,人力资源管理新体制尚未形成。武汉城市圈人力资源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人才太少,二产业人才也不丰富,人才较多地集中于第三产业。而各产业人力资源的专业结构也存在不合理现象。第二产业科技人才太少,不利于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的开发。同时,武汉城市圈人才资源的层次分布在地市层次过多,在乡镇层次较少。此外,武汉城市圈人才建设上存在着“三难”问题:缺乏吸引力,导致埠外人才难引进;缺乏凝聚力,导致本地人才难留住;缺乏驱动力,导致现有人才难盘活。
1、武汉城市圈经济实力不强。一是开放不够及其先导作用不够,开放进程相对缓慢,利用外资的规模和速度与目标有较大差距;开放的先导作用不突出。例如,2006年,湖北外资依存度、出口依存度、商品贸易依存度分别为6.7%、6.5%、12.2%,明显低于浙江9.1%、50.4%、69.4%的水平。二是县域经济、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不够。长期以来 ,湖北依靠传统产业和国有经济支撑整个经济增长 ,而负担轻、机制灵活的非国有经济发展严重不足。三是发展模式呈现出无机化特征,在区域经济发展上武汉市与周边八市缺乏充分互动、企业间缺乏充分的产业关联、在区域内部方面县域经济和地方资源关联不够、劳动力转移有过度倾向,涵养与开发不够。武汉城市圈经济实力不强是人才外部环境因素,直接导致高素质人才外流且引进困难。
2、武汉城市圈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一是专业结构不合理。长线专业人才较多,信息、金融、财会、外贸、法律、高新技术和复合型人才普遍短缺,特别是熟悉并善于运用世贸组织规则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二是能级结构不合理。初中级人才较多,高级人才总量严重不足。三是产业分布不合理。第一产业科技人才严重短缺,第三产业内部人才结构明显失衡。四是行业分布不合理,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过低。五是地区分布不合理。例如武汉市专业技术人员占全省总数的 54 %,而高学历的、高层次的人才比例更高,其人才密度程度在全国仅次于天津、北京、上海,居第四;而占全省总人口88 %的其他市、州仅占有 46 %的比重,高层次人才更少。在省内一些地区已出现结构性过剩。从而造成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使得大量人才外流。
3、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方法不科学。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对其技术职务实行终身制,难以真正体现竞争择优的原则,并没有形成竞争淘汰机制,从而挫伤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此外,专业技术职称作为一种任职资格,应该走评定和使用分开的路子。但在实际工作中,专业技术人才只要是评上了职称,就有一个岗位,而且与工资福利挂钩。很显然,这种任用办法是不科学的,不利于专业技术人才资格的优化配置。而在非国有的中小企业里,绩效管理制度更是缺乏合理性和激励性,导致人才主动性、创造性差、消极怠工甚至流失,更别说再引进了。
4、武汉城市圈人力资源市场发展不够。一是市场基础设施滞后,发展不平衡。总体来看,武汉城市圈人力资源市场的职业介绍机构使用面积偏小,人力资源市场现状与当前实际需要和未来发展要求都存在较大差距。同时,设施设备严重老化,不适应工作需要。二是市场信息网络建设起步晚,未实现全省联网。没有形成全省联网、信息共享的网络平台,无法满足对劳动力供求海量数据的处理、存储和交换需要。同时信息网络硬件数量不足,而且没有及时更新换代,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劳动力供求需要。三是就业服务功能不健全,服务手段落后。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业务覆盖范围窄,工作人员不足, 一些针对特殊群体的服务项目难以开展,个性化服务难以实行。有些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尚未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就业服务缺乏主动性和针对性;有些地方受经费限制,免费公共就业服务难落实,影响了市场功能发挥。这些都制约着城市圈内部人才的流动。
二、武汉城市圈人力资源一体化策略
武汉城市圈虽然具备一定的人力资源优势,但由于缺乏一体化的整合,缺乏相应的环境配置与人力资源流动的软性机制,使武汉城市圈人力资源的优势不仅不能发挥其潜在的动能,还影响区域经济向前迈进。为此,笔者认为人力资源的一体化整合需要从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共育共享机制、人才流动机制等各方面入手,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武汉城市圈潜能。
1、构建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加快人力资源市场的一体化进程。人力资源市场的一体化要求进一步消除限制人才流动的各种障碍,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到位;加强区域间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组织)的合作,实现人才、劳务市场的联网贯通。完善人才开发合作平台与信息网络建设。区域性人力资源共享体系构建的核心要素就是区域性人力资源市场。不仅要重视有形的跨区域性人力资源市场的建设,还要推动无形市场即网上人力资源市场的建立与完善,其中包括人力资源市场的配套设施,如人才推荐与需求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网上人才招聘等。进一步发掘人才市场的基础功能和延伸功能,如根据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校毕业生、农村新型实用人才等需求,开展专场人才招聘服务,开展人事公共服务,特别提倡组织网上人才招聘大会,以降低各类人才、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成本。
2、构建人力资源一体化的共育共享平台。整体性人力资源开发,打造人力资源的共育共享平台是武汉城市圈优势互补、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是提高国际竞争力,走国际化、集约化、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中部崛起总体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政策衔接是武汉城市圈区域合作的必由之路。圈内各市在制定有关人才流动、人才引进与人才培训政策时,要加强沟通与协调,综合利用人事科学调研成果、及时总结、相互交流工作经验;出台重大人才政策、处理重要人才问题,可采取联席会议方式,充分征询各方意见;制定出台有关法规政策,及时相互通报,共同营造和谐的人才政策环境。要协调好各市之间的利益关系,加强圈内各市之间、圈内与圈外、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相对落后地区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使小区域服从整个全局的地域分工与协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合理配置资源,更好地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
3、构建创新的一体化人才引进机制和流动机制。一是加强高层次人才创业基地建设。加强留学人员和博士后创业园、大学科技园建设,加大对入园创业人员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以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的科技园区和规模企业在引进人才方面的优势作用。鼓励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争取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对进站博士后研究人员给予适当的经费资助,对出站后留在三市工作的博士后,经办理调入或聘用手续,享受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各项优惠政策。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紧缺急需人才和双高人才,重点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重点工程等领域所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三是建立人才流动的“绿色通道”。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建立武汉城市圈内部人才自由流动通道。对武汉城市圈人才互动给予政策、制度和实施措施上的倾斜,打破人才身份、所有制等限制,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探索多种人才流动形式。
4、构建人力资源一体化管理体制。统一市场管理与协调作为政府人事部门的重要职责,在推进人才一体化建设中要着重在市场准入一体化、信用体系一体化、监管执法一体化等几个方面加强探索、规范管理。首先,以改善市场主体准入环境,促进政府、行业与民营中介组织间平等竞争为基本目标,实现市场准入政策的一致性,市场主体准入的一体化,防止钻政策空子与不正当竞争的情况出现,实现“一地认定,圈内共认”。其次,建立统一的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探索建立圈内统一的诚信档案规范,信用激励引导机制和失信预警惩戒机制,个人档案与用人单位的信用征信与管理系统。再其次,建立圈内统一的监管执法规范,探索建立依法维权一体化机制,逐步实现圈内异地协作仲裁、综合监督执法与联合执法。依法维护用人单位与各类人才的合法权益。
总之,武汉城市圈人才一体化建设作为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促进武汉城市圈的繁荣发展、湖北在中部率先崛起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咸宁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