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Drucker-Prager准则的深埋圆形硐室弹塑性分析
2010-11-26陈国祥郭兵兵
陈国祥,郭兵兵
(河南工程学院 安全工程系,河南 郑州 451191)
地下硐室是岩石工程建造最多的地下构造物,如公路和铁路的隧道、地下厂房、矿山竖井等.它们有的具有圆形断面的特点,而其他形状的断面也可作近似圆断面来处理.对硐室围岩进行弹塑性区应力、应变分析,将直接指导着地下硐室的施工与设计工作.关于圆形硐室围岩的弹塑性分析一直广泛引用修正的Fenner 方程,它基于的屈服条件为库仑-莫尔准则[1,2].库仑-莫尔屈服准则并没有考虑中间主应力对屈服特性的影响,而研究表明,中间主应力对岩石屈服还是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的[3-5].但由于传统因素,工程界一直沿袭至今.Drucker-Prager准则计入了中间主应力的影响,又考虑静水压力的作用,克服了基于库仑-莫尔准则的不足.因此,本文将以Drucker-Prager准则为屈服条件,对深埋圆形硐室围岩作弹塑性分析.
1 塑性区的应力状态
1.1 基本假设
围岩为各向同性、均匀的连续介质,无限长巷道处于原岩应力为p0的均匀应力场中,侧压系数λ=1,巷道断面为圆形,属轴对称问题,可作平面应变处理.符合深埋条件,埋深大于或等于20倍巷道半径,其模型见图1.
图1 圆形硐室围岩弹塑性分析模型Fig.1 Elastic and plastic analysis model of circular roadway for surrounding rocks
1.2 塑性区应力
将Drucker-Prager准则作为岩石进入塑性状态的判据,该起塑条件[2,6]为:
(1)
当λ=1时,可认为切向应力σθ为最大主应力,径向应力σr为最小主应力,而轴向应力σz为中间主应力,则I1、J2改写成:
I1=σii=σθ+σr+σz
(2)
(3)
轴对称问题的平衡方程为:
(4)
这儿塑性区的应力符号(σθp、σrp)在脚标上加以区分.
设硐室围岩塑性区体积应变εm为0[1,2],对平面应变εz=0和塑性区体积应变εm=0的情况,轴向应力σzp与σθp、σrp的关系[7]为:
(5)
将式(5)、(3)、(2)代入式(1)得:
(6)
代入式(4)得:
(7)
解此微分方程并利用边界条件:r=rα、σrp=pα可得,
(8)
(9)
1.3 塑性区半径
通常将弹塑性分界点称作为塑性区半径.根据条件:r=Rp,σθp=σθe;σrp=σre.利用式(8)、式(9)和当λ=1时,弹性应力应满足的条件:σre+σθe=2p0,建立如下公式:
(10)
(11)
由上式看出,塑性区半径与巷道半径、原岩应力、围岩内摩擦角φ、粘结力c以及支护阻力有关.上式还表明,围岩具有自承能力,对于一给定的pa,硐室围岩会通过调整塑性圈半径来维持自身的平衡.支护阻力越大,塑性区半径越小.对于不同埋深的硐室,在围岩性质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深部巷道要想获得与浅部巷道相同或相近的稳定性,就必须施加更大的支护阻力.
2 弹性区的应力状态
围岩弹性区的应力可直接引用平面应变轴对称的结果:
(12)
(13)
式中,σR0为塑性区边界处的径向应力.
由式(8)得塑性区边界处的径向应力为:
(14)
根据式(12)、(13)、(14),即可确定弹性区内应力.
对于c=5 MPa,φ=30°,Rp/rα=1.5,pα=0.4 MPa,由式(10)、(14)算得p0=28.2 MPa,σR0=10.5 MPa,用MATLAB可绘出硐室开挖后应力(无标度)重分布曲线如图2所示.
图2 硐室开挖后应力(无标度)重分布曲线Fig.2 Dimensionless stresses redistribution curves
3 与修正的Fenner 方程比较
松动圈理论[8,9]认为,松动圈半径,即塑性区半径是硐室进行支护设计的主要依据之一.因此,有必要对修正的Fenner 方程和本文推导得的塑性区半径作一比较.修正的Fenner 方程确定的塑性区半径为:
(15)
式(11)与式(15)比较,可知其影响因素均为巷道半径、原岩应力、围岩内摩擦角φ和粘结力c以及支护阻力.两种准则下塑性区半径的变化规律比较如图3和图4所示.
图3 塑性圈半径随内摩擦角φ(Pa=0.4 MPa;P0=15 MPa; C=5 MPa)和原岩应力P0(P0=15 MPa;C=5 MPa;φ=30°)的变化规律Fig.3 Variation of the plastic loosening zone radius R with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φ and in-situ rock stress P0
图4 塑性圈半径随粘结力C(Pa=0.4 MPa;P0=15 MPa; φ=30°)和支护阻力Pa(P0=15 MPa;C=5 MPa; φ=30°)的变化规律Fig.4 Variation of the plastic loosening zone radius R with the bonding strength C and the support capacity
由图3和图4可以看出,两者的变化规律具有一致性.而且,在同等条件下,基于Drucker-Prager准则推导出的塑性圈半径要大于修正的Fenner 方程得到的塑性圈半径.这表明,中间主应力对巷道塑性圈半径大小有一定的影响,其影响程度主要与公式(11)和(15)中的四大因素有关.进一步分析发现,内摩擦角在20°~45°内,粘结力较大时,两者的塑性圈半径相差并不大,但粘结力较小时两者相差较大,且相差趋势越来越明显.这说明,如对软岩进行支护设计时,采用基于Drucker-Prager准则推导出的塑性圈半径作为支护设计依据时是偏安全的.
4 结 论
(1)基于Drucker-Prager准则推导出的塑性圈半径随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与修正的Fenner 方程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而且,由于考虑了中间主应力的影响,在同等影响因素下,前者的塑性圈半径较后者大.围岩内摩擦角在20°~45°以及粘结力较大时,两者的塑性圈半径相差并不大,但粘结力较小时两者相差较大,且相差趋势越来越明显.
(2)由于考虑了中间主应力对岩石屈服的影响作用,克服了修正的Fenner 方程的不足.因此,该推导结果可用于现场巷道支护设计依据.
(3)本文推导基于的准则实际上也是一种理想弹塑性模型,并未考虑到巷道围岩的破坏或应变软化特征.如果考虑到巷道围岩的破坏或应变软化特征,应该可以得到更近实际的圆形巷道周围弹塑性解,这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 沈明荣.岩体力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2] 蔡美峰.岩石力学与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 高延法.岩石真三轴压力试验与岩体损伤力学[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9.
[4] 许东俊,耿乃光.岩石强度随中间主应力变化规律[J].固体力学学报,1985,(1):72-80.
[5] 茂木清夫.一般三轴压缩下岩石的流动和破坏[J].岩石力学,1980,(1):1-14.
[6] 贾乃文.塑性力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2.
[7] KACHANOV L M .塑性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8] 陆士良,汤 雷.锚杆锚固力与锚固技术[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8.
[9] 侯朝炯.煤巷锚杆支护[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