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讲话稿写作的十大误区
2010-11-26李赟
李 赟
领导讲话稿写作的十大误区
李 赟
起草领导讲话稿,是办公室和相关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的重要途径,一篇好的讲话稿不仅可以较好地起到部署工作、宣传教育、总结经验、组织动员、传达信息、沟通情况等作用,更有助于完善领导者自身形象,体现其工作成效。而一篇较差的讲话稿,则会起到适得其反的负作用。一些讲话稿之所以在撰写上不尽人意,主要是因为陷入了以下十大误区:
一、不看对象,夸夸其谈
针对听众的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特点组织讲话内容,不仅是领导讲话稿写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平时与人进行语言交流的基本标准。一篇讲话稿要针对听众,用他们所能理解的词汇,去阐述希望他们接受的政策或者措施,否则连共同语言都没有,又怎么能让听众领会讲话稿的主旨,进而以此为据指导自己的工作呢?其结果只能是台上讲话者慷慨激昂,台下听众充耳不闻,昏昏欲睡。要避免陷入这一误区,起草者就需要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要对听众进行调查研究,不仅要了解他们的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个人信息,更要了解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所惯用的思维方式,所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形式,有针对性地组织讲话稿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以最大程度地引起听众心中的共鸣,更好地实现宣传政策、凝聚人心等目的。
二、雷同重复,缺少新意
内容雷同的讲话稿,没有新鲜观点和材料,与本部门、本地区的工作实际、社会实际相脱离,缺少针对性,无法发挥指导作用。最为典型的表现:一是文件搬家,各级领导人对同一工作的讲话如出一辙,下级直接将上级文件或领导发言稍作改动,将“我省”、“我部”改为“我市”、“我厅”,把省的名称,改为市的名称,余下内容基本全文照抄;二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貌相同”,几句套话就像万金油,重复出现在各个讲话稿中,开头总是“白驹过隙,岁月如梭,转眼一年又过去了”,结尾总是“回归过去,豪情满怀;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就算是穿靴戴帽,也总是那么几套延续多年的传统服饰。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怕动脑,图省事,依葫芦画瓢,小心驶得万年船。要想走出这一误区,就要在“新”字上做足功课,要经常关注和研究新形势、新动态、新情况、新问题,尽量选用新材料、概括新观点,总结新经验、提出新问题,探索新规律,同时对于老问题,要善于从新视角分析出新情况,探索出新认识,拿出新的解决办法,从而使听众受到新启迪。
三、贪大求全,漫无边际
对于贪大求全,面面俱到,漫无边际的文章,毛泽东同志曾有过一个形象的比喻,那就是“甲乙丙丁,开中药铺”,“写文章,做演说,著书,写报告,第一是大壹贰叁肆,第二是小一二三四,第三是甲乙丙丁,第四是子丑寅卯,还有大ABCD,小abcd,还有阿拉伯数字,多得很”,“现在许多同志津津有味于这个开中药铺的方法,实在是一种最低级、最幼稚、最庸俗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质就是形式主义,源于撰写者过分追求完整性、系统化,生怕不完整,分量不够,漏掉什么东西,看似条分缕析,全面系统,实则臃肿、冗长、散乱,真正需要重点着墨的内容却淹没在一系列符号和无关紧要的文字之中。讲话稿篇幅有限,面面俱到,处处创新,很难做到。能够在关键和重点问题上有所突破与创新,就是一篇较好的讲话稿。力避陷入贪大求全、漫无边际的途径就是在谋篇布局和下笔着墨中,从实际出发,该繁则繁,能简则简,抓住当前最需要强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来写,重点突破,纵深发展。
四、空话连篇,言之无物
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典型表现就是只有观点,没有论证,只有原则要求,没有具体措施。不少讲话稿都容易陷入这一误区,尤其是工作部署类的讲话稿,往往是口号喊得震天响,听众也是群情激奋,冷静下来后,却发现还是不清楚该项工作应如何着手,似乎该项工作只需用口号加以落实,至于实效做与不做差不多。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源就是无实事求是之意。避免空话、套话的途径,主要体现在“实”字上:一是求“实”。在动手写作之前,先要对某项工作进行细致调查研究,了解其真实情况,并提出具体措施,成竹在胸,再下笔行文。二是写“实”。也就是“实”的东西已经有了,如何将其在讲话中予以体现。这就需要以写“实”为目的,多用“实”材料,多出“实”观点,提出“实”措施,不仅充分反映领导的具体思路,还要加以补充和完善。
五、故作高深,借奇唬人
故作高深,借奇唬人,就是指故意使用一些生僻难懂,佶屈聱牙的词语,大量的、生硬地引用古词旧典、技术用语,装出一副很有学问的样子,装腔作势,以便唬住听众,掩饰内容的浅薄。但实际效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不仅不会使听众肃然起敬,反而会使人心生厌恶,如果在引用时,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更会使人对讲话者形成浅薄无知、狂妄自大的印象。要避免这一误区,一是要尽量使用听众能够理解的词汇,如果听众都是某一领域的从业者,引用一些技术用语无可厚非;二是如果为了表辞达意,行文需要,确实需要使用一些较为生僻的词语,那么应该加以必要的解释说明,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表明讲话者确实知识渊博,更主要的是防止听众在对讲话内容的理解上产生歧义,以利于主旨思想的传播。
六、肤浅苍白,没有深度
所谓肤浅苍白,就是立论说理不深不透,内容空泛,浮皮潦草,缺乏启发性和感召力,或者干脆“扬长避短”,鲜有论述,通篇都是“要求”、“指示”。究其原因要么是撰稿人自身理论功底不够扎实,研究问题视野不够开阔,要么是思想保守,有所顾忌,为求平稳,总是围绕问题外围,说说套话、老话,不敢深入论述。要力避这一现象,一是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功底,提高政治思想水平,站在思想理论的制高点上,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地分析事物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醒世哲理;二是要具备开拓创新的精神,敢为人先,多看一些权威刊物上最新的社论、言论、评论员文章,以了解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为讲话稿的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僵化死板,八股调浓
领导讲话稿作为公文的一种,必然有一定的写作规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按照一定的规范格式撰写稿件是必要的,这也是提高行文效率的一种途径。但是任何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过分拘泥于一定的模式和程序,反而会束缚人们的思想,影响讲话稿的生动性。如许多讲话稿的篇章结构都是“意义作用——目标任务——思路措施——加强领导”,谈到加强领导无非都是“领导重视;加大工作力度;健全各项制度;加强队伍建设”,千人一面,千文一式,这样的讲话稿内容僵化,犹如八股文,通篇陈词滥调,没有生气,缺乏激情,写者倦怠,听者厌烦。要突破八股讲话稿的写作模式,一是要转变观念,一切围绕讲话主旨谋篇布局,而不是围绕形式,生拉硬凑;二是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锻炼,提高撰写者的文字表达能力,以促使笔下生花;三是要勇于创新写作形式,从陈规旧习中解放出来,力求精品佳作。
八、食而不化,滥引经典
食而不化是指对所学知识理解不深不透,没有吸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经典,则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相比于“故作高深,借奇唬人”,“食而不化,滥引经典”对于讲话稿的损害更大。引用一些生涩难懂的东西,可能暂时会唬住听众,但如果错误或不当引用一些经典名篇中的词句,则相当于在众目睽睽之下披上了一件皇帝的新装,其结果不仅充分暴露了自己的浅薄无知,而且还会使听众误解经典的应有之意。其根源简而言之就是不懂装懂。要避免陷入这一误区,一是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多读经典,读透经典,这样就可以做到不再望文生义,而是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二是要实话实说。如果确实没有这一较深的文学基础,那么就实话实说,用自己的语言,身边的事例,一样可以论述高深的理论观点,否则滥引经典,反而是东施效颦,画蛇添足。
九、粗疏大意,错漏百出
讲话稿粗疏大意、错漏百出,不仅会影响到稿子本身的质量和领导干部的形象,而且会对指导工作产生不良影响。主要体现为主题思想与有关政策相悖,内容不能全面正确地反映事实本质,行文语气不够中肯贴切,文字表达词不达意,行文格式不够严谨。其主要原因就是撰稿者不够严谨细致,责任心不强,基本功不扎实。要力避这一误区,一是要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准确性对讲话稿质量和讲话效果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心,形成认真负责的文风和工作作风;二是要加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熟悉政策法规,增强文字表达能力;三是要做好文字推敲、修改和校对工作,减少文字差错。
十、语无伦次,不合逻辑
语无伦次、不合逻辑的弊病主要体现在讲话稿的谋篇布局上。一是不注重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内在逻辑,造成时间、空间、逻辑顺序错乱;二是不注重各部分间的周密性和简洁性,说车轱辘话,前面说过的语句,后面重复出现,前面说过的意思,后面重新提起;三是各部分的边界划分不明晰,一些互不相干的内容被放在一个段落内,造成一个段落多个中心,与此对应的另一表现则是一个相对集中独立的内容不在一个层次、一个段落内,造成中心分散,缺乏统一;四是不注重各部分篇幅上的匀称和协调性,简繁失度,详略不当;五是不注重每部分内容在段首或段末的归纳总结,导致层次要点模糊,段旨不明。要想在谋篇布局上避免这一问题,一方面先要谋定而后行文,先推敲和细化纲目,再下笔行文,另一方面撰写者要提高文字功底、思维水平和概括能力。
(作者系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