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总结与工作总结的写作(上)

2010-11-26

办公室业务 2010年11期
关键词:公务论点经验

李 昌 远

论总结与工作总结的写作(上)

李 昌 远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事前有计划、事后有总结,这是社会活动的带规律性的要求。计划和总结这两类互相联系和彼此对应的文书,就是这一规律性活动作用的产物。临近年终岁末,笔者拟就总结及其分类的工作总结写作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总结的内涵和外延

总结的写作客体有公务与私务之分,前者属公务文书,后者属私务文书。这里要探讨的作为公务文书的总结,它的本质含义或者说内涵定义是什么?它“外包”着哪些对象或者说外延是什么?这是认识总结这个文种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一)总结的内涵定义。笔者认为,总结是各级各类机关在公务管理活动中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用它来指导未来实践活动的非法定公文。这个定义包括以下四层意思:

1.总结的主体—各级各类机关。这里讲的“机关”是管理学中所指的社会系统依法建立的机关。它泛指普遍存在于各级各类机构、组织、团体、部门、单位等组成的社会系统在运转过程中专司公务管理,具有不同的隶属关系,有一定职权并承担相应义务的组织实体。也就是说,总结的作者是依法成立的社会组织及其领导者(简称法定作者),而不是指按自然规律出身的自然人。当然,自然人也可写总结,但他总结的对象一般不是公务管理活动,其写作成果不具有公务文书性质。

2.总结的本质特征—将公务管理活动中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什么是经验?列宁说:“在‘经验’这个字眼下,无疑地可以隐藏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路线和唯心主义路线。”唯心主义把经验视为主观的东西,是内心体验的产物,根本不承认经验内容的客观性,或者断定经验的来源是不可知的。而唯物主义认为,经验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眼、耳、鼻、舌、身等肉体感官,直接接触客观外界而获得的对事物表面现象的初步认识,它的内容和本质都是客观的,如毛泽东所说“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这是从总体上讲的,一个人不可能事事直接经验,符合客观的他人的经验,对我而言则是间接经验,这对认识事物也十分重要。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只是认识的第一步,是一切知识的源头,是属于认识的感性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因此,它有待于深化,上升到理性认识,表现为思想观点、理论、原理、原则等,从而才能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总结就是将公务管理活动中的实践经验即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工具或桥梁,这是总结的本质特征。

3.总结的目的—用总结得来的理性认识去指导未来实践活动。

我们不是为总结而总结,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由于经过科学总结得来的认识符合客观规律,因而它无疑地能够指导实践活动,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毛泽东指出:“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充分地表现在列宁说过的一句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然而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经验主义(经验论)是错误的,因为它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不懂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才能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当然,“唯理论”也是错误的,它只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而陷入唯心主义。这两种错误倾向,都要力求避免。

4.总结的种属关系—非法定公文。我们通常把党和国家制定的公文法规或其他法律法规文件中所规定的公文种类,如命令(令)、决定、请示、报告、条例、议案等称为法定文种;其它未纳入规定的还有大量的非法定文种,总结只是其中的一种。也就是说,非法定公文是总结的“属”概念,总结是它的“种”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属与种的关系。

(二)总结的外延分类。从总结的内容上分,有工作总结、生产总结、科研总结、学习总结、思想总结等;从时间上分,有年度总结、季度总结、月份总结等;从性质上分,有综合总结、专题总结。工作总结是各级各类机关常用的一种总结,往往每年初机关要召开所属单位会议,全面总结上年的工作,并部署当年的任务。这样的工作总结,从时间上讲是年度总结,从内容上讲也是综合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兴文种—述职报告,实际上也是机关领导者的一种工作总结,其写作主体不同于机关领导班子的集体总结。述职报告通常是在机关年度民主评议领导干部会议上,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向组织和群众汇报自己工作而形成的公务文书。它要求述职者依据工作岗位规范和职责目标,主要从自己的德、能、勤、绩这四个方面去自述自评,侧重反映在某一时段内履行岗位职责,实现责任目标的情况,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因此,这是一种履行公务的个人工作总结。有的公文写作书籍把述职报告视为法定公文报告的一个类别而加以介绍,这是欠妥的。报告与述职报告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文种的性质不同,报告是法定文种,而述职报告是非法定文种;二是行文方向不同,报告是上行文,述职报告主要是向本单位干部群众报告工作,接受评议的下行文,并作为上级干部管理部门考核干部的参考;三是行文主体与客体不同,报告是下级机关向上级领导机关行文,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回复询问,而述职报告则是本机关领导班子成员以个人名义向本机关干部群众报告本人履行岗位职责情况;四是行文形式不同,报告是采取有法定格式要求的书面行文,而述职报告的格式灵活,除印成书面材料外,还要将书面语言转化成口头语言在一定的会议上向群众报告,听众以此为基础,并结合述职者平时表现评议其是否称职,有无作为或作为大小。

二、总结的特点与作用

(一)总结的特点。总结这一公务文书,除了上文在阐述其内涵定义时所揭示的本质属性外,还有与此相关联的如下几个特点:

1.自述性。总结是以本单位、本部门、本辖区的实践活动为认识对象,对其进行自我分析评估的文书,因此它要求以第一人称来表述,通常采取“我们”、“我省(市、区)”、“我单位”等具有替代和指示作用的代词来表达撰写总结的主体。总结不同于总结经验型的调查报告,后者具有他述性,是以第三人称来表述的。有的单位将总结作为调查报告发表,是文不符体的。

2.过程性。人类认识活动的总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力与源泉。人们通常在工作、生产、实验等进行到一定阶段或告一段落后,要回头来对已经进行的实践活动进行检查、分析和评价,理清成绩和不足,找出经验和教训,明确继续前进的方向和方法。这个过程就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也就是总结的过程。我们撰写总结就是反映这一过程,开始怎样、发展怎样、结果怎样、今后怎样,这些在总结中得到了体现。不仅如此,通过总结得来的认识(表现为思想原则、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进入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也就是再总结的过程。从而使总结、再总结成为工作、生产、实验等实践活动发展的“里程碑”,有了这个“里程碑”就能看出实践活动发展的阶段性和认识的不断深化。

3.概括性。总结所回顾和剖析的人们的实践活动,应当是客观的,但不是照相式的纯自然的反映,也不是摆流水账式的现象罗列,而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它具有概括性的特点。特别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更离不开科学的抽象,从而得出揭示事物本质的结论。例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概括为10个“结合”,即“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这10个“结合”仅用236字,就浓缩了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其概括性达到了极高的程度。

4.述评性。总结的表述方式同计划文书有明显的不同,计划主要是叙述说明,总结主要是叙述评论,即在叙述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弄清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找出应吸取的经验教训,使之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以启迪人们的心智,指导人们的行动,这靠的是逻辑性的评论。例如,党的十七报告,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在叙述五年来各方面“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和“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之后,做出结论:“总起来说,这五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我们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和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是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的五年,是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更加紧密的五年。”以上总结就具有鲜明的述评性质。

(二)总结的作用。这里先澄清下我们在总结中常使用的“经验”一词,其前面没有“总结”二字,比如说“党执政的主要经验”、“改革开放的主要经验”等类似这样的偏正词组的前面都省略了“总结”。严格说来,科学认识来自经验,但经验并不等于科学,客观经验经过总结,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变成科学的东西。我们约定俗成地所使用的“经验”一词,通常指的是科学意义上的经验。讲总结的作用,最重要的是指它在总结经验(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中的作用。毛泽东1964年12月在审阅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所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围绕“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这个问题,曾写了下面一段话: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内,阶级斗争不会完结。在无阶级存在的社会内,新与旧、正确与错误之间的斗争永远不会完结。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其所以是错误,因为这些论点,不符合大约一百万年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也不符合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自然界(例如天体史、地球史、生物史,其他各种自然科学史所反映的自然界)的历史事实。

以上这段话的中心思想,就是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讲人类不断总结经验的意义和作用。就人类社会历史的整体而言,存在着两种境界,一种是人们掌握客观规律前盲目地受客观规律所支配的“必然王国”境界,另一种是人们掌握客观规律后自觉地运用规律改造世界的“自由王国”境界,这两种境界同时或交替出现,但总的历史趋势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这个历史过程永远不会完结。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化,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逐步实现的。毛泽东在《实践论》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著作中告诉我们,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只有实践才是人们认识的来源、认识的目的、认识的真理标准,也是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转化的基础和关键环节。从实践到认识与再实践到再认识的转化,或者说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化,是个飞跃的过程、质变的过程。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多样性,毛泽东所指出的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最基本的三大社会实践活动,它们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我们直接或间接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当完成了某项任务或某个时段的工作后,回过头来认真地总结经验,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哪些做对了,哪些做错了,有什么经验教训,今后应如何办,从而使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思想观点、方针政策、计划办法等。通过总结活动,任何一个客观规律被认识和利用,就是实现一个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所以,我们可以把总结经验的意义和作用概括为10个字:温故而知新,鉴往而知来。我们要反对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的论点,因为这类论点否认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化,否认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而陷入宿命论;同时,也要反对骄傲自满的论点、随心所欲的论点,因为这类论点,夸大了主观的自由的作用,否认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而陷入唯意志论。

(作者系中共河北省委原副秘书长)

猜你喜欢

公务论点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在宋代擅用“公务马”要严惩
论点:议论文的灵魂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高考议论文需细分分论点
八项规定精神
———公务接待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
一张图揭发公务员工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