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 历史 呈现——加拿大与美国华人英语文学国际研讨会召开
2010-11-25
10月15至17日,加拿大正值红枫遍野之期,由滑铁卢大学孔子学院和瑞纳森学院主办的“故土、历史、呈现——加拿大与美国华人英语文学国际研讨会”在滑铁卢大学举行。
此次会议由滑铁卢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李彦、中方院长刘俊以及劳瑞尔大学英语系教授郑绮宁教授组织策划。滑铁卢大学副校长Bruce Mitchell,滑铁卢大学孔子学院理事会理事长Gail Brandt,瑞纳森学院东亚研究中心主任Darrol Bryant在开幕式上致辞。美国文学评论家、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朱蓓章,新罕布什尔大学教授Monica Chiu,佛罗里达新学院教授朱爱君,加拿大文学评论家、麦克马斯特大学教授Donald Goellnicht、郑绮宁,女王大学教授Petra Fichinger,加拿大音乐作曲家、剧作家陈嘉年,中国文学评论家曹慧民、黎湘萍、贺绍俊、陈中明、陈千里等20余人与会,会议就加拿大和美国华人英语创作中的文化冲突、身份认同、性别焦虑、离散主题、翻译方式、双语写作、“新华人”形象、跨文化研究、语言形态、科幻小说写作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近30年来,加拿大第三、四代土生华裔作家们创作了一批优秀的英语文学作品。他们的作品屡屡在加拿大获得主流社会的文学奖项,长期以来被许多学校选为教学参考书,影响十分广泛,然而因为没有被翻译成中文,中国国内读者和评论界对这个群体的存在和作品鲜少了解,使得这一领域的研究成为一个未被开采的金矿。
第四代华裔加拿大作家李群英的成名小说《残月楼》,时间跨度一个半世纪,从1858年第一位华人来北美淘金到20世纪90年代,空间上覆盖了加拿大、美国、广东和香港。故事讲述一家四代在异乡求生发展,时刻承受着归化和反抗的冲击,他们以生命为代价,演绎着华人的不懈追求。曾任加拿大特鲁多总理办公室经济顾问的作家郑霭龄于1994年发表的长篇纪实小说《妾的儿女们》,通过近百年来一个被分隔在大洋两岸无法团聚的华裔家庭的经历,特别是其外祖母梅英在唐人街中餐馆当女招待攒钱为广东中山县老家盖楼房的真实故事,介绍了华人移民的辛酸创业史以及他们对北美社会经济发展默默无闻的贡献。崔维新在1995年发表的《玉牡丹》,讲述了19世纪末几千名中国劳工背井离乡,来到加拿大修建铁路,最后抛尸荒野的悲惨历史。多产作家余兆昌通过他的二十几部作品,如《列车鬼魂》《收骨人的儿子》《死者的金子》等,多姿多彩地呈现了一百多年来加拿大社会华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多伦多大学华裔教授陈嘉年与崔维新、余兆昌等人合创的英文歌剧《铁路》于2001年在多伦多上演,反响很大,数年后中加两国电影公司合作,将其改编为电影《金山》,由孙俪、梁家辉主演,也于2008年获得罗马电影节奖。
在研讨会上,加拿大作家郑霭龄、朱霭信、麦家玮、李彦等在朗诵自己的英文作品时,融入了对自己创作历程和创作动机的介绍,并与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们就加拿大华裔英语文学的创作历史和创作语境等话题,展开了直接对话和互动。除了学术讨论之外,会议还请艺术家演唱了歌剧《铁路》中的片段,放映电影《铁路》,并举办了与会作家的书展。
与会者们对此次会议给予很高评价。滑铁卢大学瑞纳森学院高德兰博士在致欢送词时,以香港画家和加拿大历史学家对当年华工参与修建加拿大铁路这一历史事实的不同理解,强调了文化沟通的重要性,而“此次会议所讨论的各项议题,正体现了文化沟通的价值和意义”。(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