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水扬波浪叠浪:读江西散文诗手记
2010-11-25江西
江西 肖 冰
散文诗,是有着散文的外秀,内蕴诗歌内涵的现代文学的一个新品种。所以一面世,就得到了文学作者的广泛接受和喜爱。九十多年来,发展迅猛,精品佳作累累。而江西的散文诗也是逐浪而上,成为了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史海钩沉,细细翻阅,深感其人,其事,其韵,是很值得人们观赏和借鉴的。
一
江西人写散文诗,“诗言志”,总是用在前面。革命先辈方志敏,早在1922年5月6日,他便以一章《哭声》,发表于《民国日报·觉悟》副刊上,不久又发表了散文诗《呕血》,唱响了青年知识分子运用散文诗形式呼唤革命的先声。另一位革命志士王环心也在上海大学学习期间,于1923年6月22日发表了幻想式散文诗《幻游曲》,表达了革命青年,追求的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好似月宫般的仙境。
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世界,是当年有志之士的共同意愿。抗日战争胜利后,陈夜(即张自旗),在中共南昌城工部的领导下,以荆棘社的名义,暗地里出版了《人民的旗》杂志,提出了“当前文艺运动的意见”。明确指出,诗是“人民的旗”,“诗歌需要大众化”。
这本只有32开32页的刊物已不多见了,但当年一直都以较大的篇幅,刊登过不少激愤的新诗和散文诗。在当时江西文学界,有很大的影响,感染了许多文学青年,为培育江西散文诗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至今流传。如《我是来自严冬的》(李耕)、《这不是哭泣的时候》(张自旗)、《一个士兵——死,并不一定痛苦》(李一痕)以及田贺的《田地》(即后来到江西日报工作的周鹤年),都深受当年省内外青年学生的热烈欢迎。对当时的“应变”活动也起到了催化作用。
从那时起步,张自旗、李耕等人,愈发努力,渐渐成为了著名的散文诗家。后来,张自旗先生虽然一度受到错误处置,吃了一些苦头,但对散文诗创作仍痴心不改。在纠偏改正后,创作热情更为高涨,先后出版了散文诗集《寻梦者手记》《老树三叶》。这也代表了江西散文诗人深入生活、追求执着、心中始终有梦的一贯传统。
李耕先生的散文诗,可以说是鄱赣大地上的一棵常青树。从风华正茂写到古稀之年,有散文诗集《不眠的雨》《梦的旅行》《没有帆的船》《粗弦上的颤音》《爝火谙》等问世。自今仍勤奋创作,活跃在散文诗坛,一生钟情于散文诗创作,终成当今的大家。
二
新中国成立后,江西的散文诗创作有了蓬勃的发展。这里面不仅有历史传承的要素,更有广大作者的辛勤努力,历届政府的大力扶持。江西首任省长邵式平,是方志敏的战友,他也同样有着文武双全的才能。在任期间,对江西文学事业关怀备至。每年的谷雨诗会,就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倡导的传统文学活动,开展至今已逾50余年,为江西散文诗发展的星火燎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他自己对江西文化发展亦多有贡献,百忙的公务之余,写下了很多回忆录和工作手记。例如,当年他在巡视赣东北各县时,抚今思昔,写了六十七首诗词,其中就有两首散文诗。一首为江西彰公山垦殖场诗歌文艺《山泉之歌》出版而作,另一首为1964年元旦写的《谈易经》。他的作品,不仅题材新颖,内容也很深刻,为江西散文诗的文风,开辟了新的门径。
文革后,国运渐隆,文化复兴。江西散文诗也经历了从复苏到崛起的震荡,其中起了推波助澜作用的,还有复刊后的《南昌晚报》。当时该报副刊《百花洲》的编辑是曹竹筠,他很热心散文诗,在细心考察了《羊城晚报》《新民晚报》等报纸副刊的特色的情况下,决定经常采用散文诗。
于是江西的程关森、熊述隆、许炯明等人便成了主要撰稿人。程关森先生以下放农村的生活为切入点,所写的散文诗《深山短笛》系列成了《百花洲》的报纸专栏,受到广大读者好评。后来经作者扩充后,于1986年12月由江西人民出版社结集出版。
那时期,最突出的要数熊述隆先生了。当时,他一面在江西师范学院执教,一面著书立说,课堂上下,竭力为散文诗在赣地的发展摇旗呐喊。1984年度10月,他还为中国散文诗学会函授中心写出了散文诗写作讲稿:《散文诗的语言特色、借鉴与个性》。1986年推出《雨窗集》等,其中《雨窗集》《属猴者说》分别获第一、二届《谷雨》文学奖,散文《雨窗》获1984年江西省文艺创作一等奖,《天然居小记》获《散文》月刊第二届中华精短散文大赛优秀作品奖等。这些成功,都对散文诗初学者大有启发。
赣籍内蒙古散文诗作家许淇,也是一位高产作家。他一方面以优美的作品频频问世,一方面致力介绍外国优秀的散文诗,而且尽力为国内作者的散文诗写序作评。《散文诗的风格和流派》等散文诗理论研究文章,也功力深厚。
一本由孙玉石、王光明主编的《六十年代散文诗选》,1985年,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在全国也有了很大的反响。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各级文联,作协也都大力倡导文学事业发展,对散文诗的发展,也关爱有加,不少征文或评奖,都加入了散文诗的体裁,或把散文诗宽泛的列入。报刊的繁荣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在副刊上繁荣的散文,有相当部分就是散文诗。这既是广大读者对江西散文诗水平的认同,也是散文诗群崛起的证明。
特别是全国散文诗写作的发展,直接催生了《散文诗》《散文诗世界》《西部散文诗》等杂志报纸。还有各级各类的散文诗征文比赛,它们如一块块肥沃的原野,培育了江西散文诗的万紫千红,扶持了江西散文诗作家群的快速成长。江西散文诗人从老作家李耕,到在校就读的莘莘学子,一代代作家,频频以集团的形式亮相,或用散文诗专著, 搭起江西散文诗发展的台阶。
三
由于工作联系和个人喜好关注,我接触了不少的江西散文诗作者和他们的作品。从中深深感到,他们深受赣文化传统的传承,所写的散文诗,大都有明显的地域特色。读这些作品,本地人感到亲切温馨,外地人会产生神秘好奇。
江西庐山是世界的避暑圣地,也是一座人文、自然底蕴深厚的历史名山。山下九江的作家姚辉云,就写过散文诗集《庐山风景线》等多部,其中组曲《匡庐云絮》,有对山景的素描,有对世俗的讽嘲。读后,印象极深。
省文联主席陈世旭,应中央电视台约而写的那篇电视散文《庐山情思》,饱含盛情地吟咏了庐山,描述了古代中国文人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苏东坡等人和庐山的情结。播出后,更是轰动一时。还有熊侣琴的散文诗《牯岭迎春花》,田波的《庐山与琴》《好汉坡》,殷红的《庐山三题》,以及散文诗人宋崇风的《北斗星》等等散文诗篇章。这些文笔优美,意境深远的散文诗,无一不加深了读者对庐山人文风光的深刻印象,把庐山扬名于天下。
而井冈山,既是革命发源地,又是一处绝佳的江南山水长卷。作家李卉的散文诗歌咏了《井冈三韵》,老报人郑德明写下过《井冈文物抒怀》。俞银先在《江西党建》上发表的《敢为天下先——井冈山写意》,以山为景,以人为魂,读后让人心潮澎湃,荡气回肠。还有作家周敏生用散文诗描绘的《井冈雕塑园》等等篇章。更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散文诗家,用迥异的文风,绚丽的文采,异口同声地赞美这片红土地的神韵,令人心驰神往。
江西的钨矿闻名于世,是国家工业建设的脊梁。《人民日报》记者赵相如早年回到故里,也情不自禁地写过一组散文诗《写在钨矿的石壁上》,颂扬了这种赣地黑金,赞美了矿山女工程师,歌颂了架线机车,倾诉了个人对故土,对老乡,对钨的深厚爱意。
鄱阳湖,是全国最大的一盆淡水。她具有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养育了万千江西儿女。前些年有作者翊峰,以两章散文诗《鄱湖短笛》,热情赞颂了风光独秀的渔村和优美多情的渔姑。今天的鄱阳湖,以碧水、蓝天、湖洲、候鸟,吸引了全世界的镜头和眼球,也吸引了众多艺术家的前来。他们中写出了不少散文诗精品,映衬得百里鄱湖秀丽无比。鄱阳湖富饶的人文底蕴,也养育了许许多多的诗人作家,他们或走进文学的殿堂,或围湖而居。用散文诗这种文学艺术形式表现大湖的美丽,湖水倒映的渔村,歌颂改革开放后赣鄱大地上火热的生活。环鄱阳湖文化现象,在全国都有影响。
在毗邻“金鄱阳”的“银乐平”,近年来,也出现了十多位散文和散文诗作者,写出不少可观的作品。如詹德义的《故乡三部曲》,路野的《村盟》,张新华的《水边的村庄》,马希灿的《家乡印象》,黄剑文的《远逝的淘金船》,徐晓明的《裹着故乡的温暖》等等,无一不是表达了对这片沃土的眷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洪洲,近几年以散文诗组章活跃在全国散文诗报刊上,连续几年都有作品选入《中国年度散文诗选》。
景德镇是闻名世界的瓷都。文化积淀得天独厚,文学艺术人才济济,文学成绩也是很骄人的。当地作者鹿鸣、田波、江训榜、罗来渠、李业成、刘德亮、左新国和京凉等,都浓墨重彩地写过古窑、瓷片、窑火、制瓷人,以及赞美瓷都火与土腾飞的旋律、陶瓷博物馆林林万种历史实物之类的散文诗。这些佳作,如四大名瓷衍生的万千精品,数不胜数,但让读者感触到火和泥调和后形成的艺术品,是那么的眩目迷人。
近几年来,南昌市在经济强省的大开放背景下,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变。特别是昌北,那一大片荒寞的土地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五光十色的高档小区、大学新城。一簇簇的各类青年人才,在片热土上拼搏。人气的飙升,让人们看光明的远景。《江西日报》曾经发起“我梦想中的红谷滩”征文活动,也先后刊出过不少的优美的散文诗篇,如《红谷滩》(陶江)、《梦想中的红谷滩》(刘源)、《伸向红谷滩的路》(黄晓敏),令人振奋不己。
当然,省会南昌,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群英汇聚,历来是人杰地灵之处,更是文化的中心。各类题材的散文诗佳作风起云涌,各代散文诗家,更是层出不穷,数不胜数。有散文诗精短见长的李耕,有行文隽永的王晓莉,有诗意浓浓的程维,有少年气盛的徐敏,更有读书就受邀参加《散文诗》杂志社主办的全国散文诗会的小荷尖尖。
四
要细分江西散文诗的作家,他们大都勤奋好读。不同的文化经历和生活积累,使得他们如赣地万花园中的姹紫嫣红,美丽而绝不重复,写出了不少风格不同,题材有别的散文诗佳作。他们中有的获奖,有的著书,有的刊发后为读者所称赞。
这里以本人有限的收藏和学识出发,只略举几个实例佐证。1988年3月,上海人民出版社一次出过三本随感录,其中《若有所思》,便是江西清江何怀宏先生所著。全书505节语丝,计八万二千余字皆为散文诗作。
1994年9月,广州出版社的《西窗之恋》,其作者严伟初就是九江长大的。书中有不少篇幅的散文诗,诸如《人间三叠》《京城四韵》《熊祭》等,都出落得灵气十足,别出心裁。
李耕的散文诗是大家之作,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为江西散文诗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风格又是与众不同,如给大家印象极深的佳作《峡谷的路》,就运用了少有的复沓的形式。其主调句反复咏唱,给读者以回环往复的韵味。读毕,真令人拍案称绝。
张自旗的《审判》,是作者的人生况味,主人领悟着:人生起宜正,遇难要稳,才能得到好的归宿。字里行间,哲理味十足。邰文华的散文诗《风帆之歌》,鼓励人们要迎风扬帆,正当挥桨,稳握船舵,才能迎风破浪到达目的地。同为哲理,却着力不同。洪洲的《围棋元素》是一篇近二万字的思辨式散文诗,他以棋为布景,坦陈人生的进退起落,把哲理藏于棋后,令人耳目一新。萍乡学者彭江流,2006年11月,在上海一份报纸上发了一篇题为《我是涓滴、小溪、江流、一粟》的散文诗。他用以物咏志、以水寓人的手法,在无边风月中凸现哲理,也是独特的。
案头常放《江西党建》杂志,我在1993~1995年的刊物卷首语中,常常读到政治抒情味很重的散文诗,篇篇常读常新。
在江西文坛,还有一个女性散文诗家的好现象。她们起点高,情感丰富,手法细腻,写出的作品,往往出手不凡。如郑芸芸以一本《云水之境》就拿下了2002年中国散文学会的“冰心”奖。梁琴的专著《回眸》《难以诉说》中,也有不少隽秀的散文诗章。
王晓莉的散文诗,文字中展示了她天性的敏感、细腻和敏锐。她对“人”,尤其是边缘人、底层人,会投入极大的关注。在普通生活中寻找人间真爱,用文字开掘人性的深度。
姚雪雪是一位更年轻的作家,她的散文诗《瞳孔里的天空》中,有名为《山婆婆》这样一章。全篇仅四百来字,却勾画出一位普通老妇的勤劳的颤人形象。令人浮想联翩,涌动孝心。
当下,江西文坛也有了一些新变化。除了公办的文艺报刊外,各地文学界,还自筹资金办了诸如《散文视界》《景德镇文艺》《赣西文学》《乐平文艺》等不定期的内部交流刊物。这些刊物面向当地作者,以文会友,开辟有散文诗专栏,只要符合要求,不在乎数量多少。它们促进着文学的繁荣,这无疑对江西散文诗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同时它们也需要各级文联作协的关怀支持。
可见,在欣赏学习江西散文诗众多精品佳作之余,我们会认为,当今,江西这片沃土上并不缺乏散文诗要写的生活,也不缺乏善写散文诗的作家。江西的散文诗水平没能在全国更上一层楼,大家缺乏的也许是沟通、联络、促进,缺乏的是抱团出海的意愿,这将是我们共同要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