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批中成药不合格的情况分析
2010-11-20张志根
张志根
浙江省衢州市药品检验所,浙江 衢州 324000
93批中成药不合格的情况分析
张志根
浙江省衢州市药品检验所,浙江 衢州 324000
中成药;不合格;情况分析
为了加强药品监督管理,掌握本地区药品质量,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近三年我所对辖区内的药品生产、批发、零售和医疗机构的中成药进行了监督检查,在检查时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药品抽样计划和检验规定,对检查中发现药品质量存在可疑的品种,进行了针对性的跟踪抽样检验,结果抽检了999批中成药,经检验不合格品为93批,不合格率为9.3%。现就不合格中成药情况总结如下。
1 药品抽样和检验情况
药品抽样严格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药品质量抽查检验管理规定》依法规范抽样。
抽样计划数量的确定,主要依据省局每年年初根据各个地区人口比例以及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使用单位的具体情况而定,药品检验按照《中国药典》等国家药品标准依法检验。现就我市三年来的“药品抽样计划的划分情况”、“中成药抽样及不合格情况”、“不合格中成药的剂型及数量情况”统计,结果见表1、表2、表3。
表1 近三年药品抽样计划的划分情况Tab.1 I nvestigaton of the sampling plan recent tg_three rears
表2 近三年中成药抽样不合格情况Tab.2 Investigaton of unqualified from sampling of Chiese patentM edicine
表3 不合格中成药的剂型及数量分布Tab.3 Analysis of unqualified formulafion and number from sampling
2 讨论与分析
从上述统计数据反映出,不合格药品主要包括假药和劣药,剂型主要是注射液、胶囊和片剂等。在近三年的抽查检验中,假药主要是中成药胶囊剂的鉴别项不合格、非法添加化学药物成份所致。劣药中以注射剂可见异物和炽热残渣不合格率处在第一位,其次是胶囊剂不合格,以水分、性状、装量和微生物检查等。片剂不合格以性状花斑、裂片和微生物限度检查等。造成上述药品质量不合格的情况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2.1 生产企业存在的问题
2.1.1 制造假药和中成药制剂中“非法添加”西药成份。国家和省市药品食品监督管部门,高度重视药品质量问题,特别是中成药中非法添加化学药物成分的假药,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多次组织力量,开展对制售假药、劣药品专项检查打击活动。抽样检出某厂家生产的通心络胶囊性状、鉴别不合格,跟踪抽查了4个批号的通心络胶囊,该产品4批均检出性状、鉴别二项目不合格。09年查出了男宝胶囊中添加化学药物成分“伟哥”的假药案件,取得了显著成果,使制售假劣药品活动得到震慑。
2.1.2 生产工艺上存的问题 注射剂可见异物均为中成药注射液质量的常见问题。在检验中发现某厂家生产的清开灵注射液、丹香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品种可见异物项检查多次不合格,清开灵注射液产品批号为070205,药品监督部门抽样时间为2007年4月28日抽样检验可见异物不合格;某厂生产的艾迪注射液,产品批号为20090619,2009年7月22日抽样检验,可见异物不合格,产品出厂均在一个月和三个月时间检验可见异物不合格。据检验可异物分类统计玻璃屑占50%、块状可见异物占40%、其它可见异物占10%。说明生产过程中和工艺上存在质量监控的问题,这与生产厂家质量意识直接原因所致。胶囊剂水分、装量不合格占居第二位,某厂生的麝香接骨胶囊出厂3个月就检验出水分和装量二项目不合格,经跟踪检查不同批号该产品经检验水分、装量不合格,抽查其他厂家的麝香接骨胶囊却没有出现这一情况。某厂家生产的天麻胶囊出现水分不合格。显然是产品内控存在成分变化的质量以及工艺等问题所造成。
2.1.3 储藏保管环节 检查中发现药品流通方面存在储存条件较差,有些药品批发、零售和基层医疗单位储存条件差,有的单位为节省成本在炎热的高温和寒冷季节有调温设备也不用,空调通风设备成了“摆设”,造成药品因温度、湿度等原因而产生药品变质等问题十分突出。如某厂生产的炎可宁片,先后抽取同厂家同一批明显“裂片、花斑”性状不合格。某厂生产的“通心络胶囊”、“麝香接骨胶囊”、“头风痛丸”,检验水分超标不合格,分析原因和储存保管的条件有一定因素。
3 中成药成分的多样性
中成药组分中有的药粉含有高水分,有的含有吸水性成分导致糖衣部分潮化变色;原料粉末粒度,是否混匀及赋形剂的比例等是造成片剂裂片的主要原因。中药注射剂在出厂后,由于各种原因,加之中药材成分的复杂性,使一些品种存在着质量不稳定因素等。
药品质量关系人民健康与安全。中成药的应用虽然副作用少些,但上述诸多问题的存在,应该引起生产、经营和医疗使用单位的重视,真正为确保人民大众的身体健康,提供安全放心而有疗效的药品。
R927.11
A
1007-8517(2010)15-0090-01
2010.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