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驱力的激发
2010-11-18李国仁吴丽芳
李国仁+吴丽芳
当下,语文学科越来越被社会重视了,可语文教学总有一道绕不过的“坎儿”,那就是学生沉重的学习负担与成绩难以提高。在家长眼中,语文教育也是饱受质疑,因为它学起来往往事倍功半,学与不学有时又没多大差别。现在升学竞争十分激烈,教师不能放任教学功效低下的问题,而应当积极思考并琢磨对策。
一、语文学习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
第一,课堂教学出了问题。不当的教学使得文意俱失,索然无味。常见的情况有包括教师文本解读水平低下、教学设计能力不够、语文教学理念模糊、师生学习地位主次颠倒等。
第二,作业布置不科学。作业量过大或过小,作业内容枯燥单调都会使学生学习效益低下,甚至厌学。
第三,教学评价不科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少科学有效的、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和兴趣的语文学习评价体系。
二、语文教学“轻负”高效的关键——内驱力的激发
心理学认为内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有机体会产生各种需要,当需要没得到满足时,有机体会产生内驱力,内驱力引起反应,反应导致需要的满足。针对于学习,内驱力的概念内涵有:
第一,主体性。学生能够不断学习与长足发展,根本的原因是学生求知欲和自身语文水平之间的矛盾所产生的内驱力给予了支持,而不是学生之外的诸如教材、教学手段等外部条件。内驱力所产生的求知欲中包含着自觉、积极、主动和独立的学习特性,这些特性驱使学生根据自身的语文水平和自身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支配自己的学习活动,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自身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是要服务于学生的学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第二,主动性。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不能忽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其实,每一个孩子都在期待着学习能有魔力,都在期待着学习给他们带来快乐。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叫作“诱因”的魔力。“诱因指能满足有机体需要的物体、情境或活动,是有机体趋向或回避的目标。”诱因在学习行为中产生“拉”的力量,这被拉起来的东西就是内驱力——是学生个体内部推动自己学习行为具有主动性的原动力。
第三,深刻性。学习本身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不可能都那么有趣,教师应该深刻认识这一点。大量的调查表明,内驱力的缺失是直接造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不难看出:“我要学”就会虽辛苦而不心苦,越苦越累心越甜;“要我学”就很容易身心疲惫,精神痛苦,甚至走上极端。这由此使得极少数学生产生是不是少上几堂课的愿望,甚至认为削减作业量就是“轻负”。那么“轻负”的具体标准有吗?答案当然是没有,教师应该从根本上来思考这些问题加以解决。
三、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策略
第一,主体复位。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并且应该给予他们以充分的重视和尊重。可是学生并不是在自学,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那么,在施教的过程中主体则是教师,也就是说“教有教的主体性”(孙绍振)。必须改变教师课堂的“不作为”,实现教师教的主体复位。
第二,兴趣先行。当前学生学习现状是“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仅此“三怕”就可以将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彻底瓦解。那我们该如何办呢?在写作教学中,对于作文可以采取分解和转化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运用语用理论穿插写的训练;至于文言文,应少讲多读,并且做好铺垫,用浅易文言文让学生培养兴趣,找寻规律,树立信心。
第三,意识培养。意识决定意志,意志决定语文学习的成败。魏书生老师的每一届学生都要写好多遍《学语文是享受》,并且还要经常给自己施加这样的意念。每天课前、课中、课后魏老师都要引导学生施加上课很快乐的意念。时间久了,“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就能配合协调,潜意识就会编制出喜欢上课、上课很快乐的程序,从而使学生的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学生上语文课的兴趣当然会越来越浓”。这其实就是意识培养。当然,意识培养还有着其他更为丰富的内涵,如自学意识、效率意识、主动意识等。
第四,评价激励。评价是一个至关重要而又容易使我们忽视的内驱力激发手段。教师要加强评价意识,切实剔除评价语言存在的空泛单调、言过其实等浮华现象。评价内容要具体准确,方式方法应生动多样,标准分层,因生施评,激发学生参与。教师还要注重评价过程,让学生在评价中自评,生生互动。要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一切的评价都是为了学生内驱力的激发,都是为了语文学习的轻负高效。
语文教学“轻负”高效的根本性对策即为多管齐下的学生内驱力之培养,学生内驱力形成之日,便是“轻负”高效语文教学春天的开始。◆(作者单位:江西省鄱阳县石门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