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农村初中对联教学
2010-11-18易前华
易前华
当下,农村初中的教学条件普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城市初中相比,教学设备、学生基础、师资力量等课程资源依旧处于劣势,但由于农村受城市现代化文化冲击的幅度相对较小,以至于在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资源相对城市也有一定的优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农村是传统文化的沃土,其中对联更是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在农村初中重视对联的教学,是有助于语文教学的,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对联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尤其是春联,是家家户户年年必不可少的。每当年关时,挑选春联是门必修课,且堂前、门前、院前,往往不止一副春联。由于时代、地域等原因,农村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很低,只有小学文化水平不在少数。门前贴哪副对联更好?哪张是上联?上联贴左边还是右边?这里面还真有点学问,弄错了会让人笑话。这个时候读初中的孩子能帮上忙是再好不过了。家长、学生都会觉得初中语文课没有白上,在生活中很有实用价值。这也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
对联可以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课程导入时就可以运用对联。例如,讲授《隆中对》时,用董必武题的对联导入:“‘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刘备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复兴大计,诸葛亮提出三分天下的对策,这就是‘隆中对。”导入《出师表》一文时,可以用对联“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拓展阅读也可以引用对联。例如,赏析完《岳阳楼记》后,给学生展示一些岳阳楼中的对联:李白的“水天一色,风月无边”、欧阳修的“我每一醉岳阳,见眼底风波,无时不作;人皆欲吞云梦,问胸中块垒,何时能消”、窦■的“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等。赏析这些名联,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能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潜消默化中引导学生理解对联文化内涵,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对联是中考考查的新亮点。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具有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节奏相合、平仄相协、意义相关的特点,是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随着新课标的贯彻实施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联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成为近年来语文考试中出现的一种新题型,常结合积累运用、综合实践活动、文言文内容来进行考查。考查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修改或拟写对联、结合对联考查文学常识或历史文化或风景名胜的相关知识、理解对联内容等。
重视对联教学不能单纯依靠课堂上对对联知识的讲解和对对联题目的训练,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合力推进:
首先,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记录所看到的对联并收集整理。在农村,同村的人通常是同一个大的家族,一旦哪家办喜事,村里每户人家都会参加,初中生们也都乐于参加这样热闹的场面,还能看到很多喜庆的对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看对联的时候分析同样是婚联,娶亲的与嫁女的用了哪些相对的词语;同样是寿联,60大寿的与70大寿的有哪些不同;再如春联,在家务农人家的与出门打工人家的有没有区别。“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样学生在揣摩对联的学习过程中,不单是知识的积累,更是能力、素养的提高。
其次,要求学生在早读课上诵读《新笠翁对韵》。古时训练儿童作诗对句、掌握声韵格律的最佳启蒙读物是《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新笠翁对韵》继承了二者的长处,声韵协调,节奏感强,读起来像唱歌一样。《新笠翁对韵》精简了韵部,删改了生僻的词语,增加了一些现代新词语,如“股票对期货,批发对零卖”“鱼雷对导弹”“程控对遥感”等。诵读《新笠翁对韵》,训练学生对对联的同时,还训练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等。
最后,可以开展全校性的学生书写对联大赛。对联与书法是水乳交融、和谐统一的关系。举行这样的比赛,让书法与对联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最终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共同目标。比赛的命题可要求写治学联或自勉联。参赛作品可临时张贴在阅览室的墙壁上,既便于评比,还可让全校学生去参观。一副副对联,红纸喜庆,黑字醒目,整齐对称,除了给人以美的熏陶感染之外,还给人以励志勤学的潜移默化。评比出名次后,给优胜者一些学习用品等奖励,甚至可以把这些优秀作品贴在各班教室内的墙壁上,在激励学生学习方面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者单位:江西省上犹县紫阳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