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能激发政治课教学活力
2010-11-18胡倩
胡倩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流行语符号,在网络空间里获得了长足发展并日益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了强大表现力。同时,由于它的简洁简明、生动形象、幽默诙谐等特点,使得它深受作为网民大军主体青少年的喜爱。教师如果在给学生上课时,适时用网络流行语导入新课,或阐释说理,或巧妙穿插,发挥网络流行语幽默风趣的特点,学生定会被教师不同寻常的教学艺术所感染,也就顺理成章地喜欢上课。
一、运用网络流行语导入新课
传统中学政治课导入方法是用热点时政、寓言故事、漫画、名人轶事等方面的素材导入新课,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反映效果良好。所谓“导之有法,导无定法”,笔者尝试引用“网络流行语”作为导入素材,在吸引学生探究网络流行语内在含义的同时,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知识点的求知欲望,激活课堂活力,提高了教学实效。如在讲解“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这个知识点时,我这样导入新课:“曾经一度,姜、蒜、糖等日常生活用品价格高得离谱,生姜号称‘姜你军,大蒜号称‘蒜你狠,白糖号称‘糖高宗,(我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板书“姜你军”“蒜你狠”“糖高宗”等网络流行语),价格为什么会上涨,又不会无限上涨呢?有什么规律呢?这就是我们本课内容要上的课文《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网络流行语的背后往往是一个社会焦点事件,或是一个网络热点话题。笔者认为,引用网络流行语作为课堂导入实质上是热点时政导入方法,只不过借助了“网络流行语”这个学生喜闻乐见的“马甲”而已。这种结合实际,用“网络流行语”导入新课的方法,犹如一股清泉活水,激活了中学政治课堂“一池春水”,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能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领会更深刻的知识。
二、运用网络流行语阐释说理,生动形象
不少师生认为中学思想政治课知识点大多具有理论性、严肃性、抽象性和深刻性的特点,中学政治课堂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词”。而如果能够在政治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网络流行语进行阐释说理,则可以化平淡为新奇,变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还可结合网络流行语背后的社会热点,使政治课教学富有时代感和生动性,有力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这个知识点时,我举“楼脆脆”“楼薄薄”两个网络流行语,挖掘网络流行语背后的时政热点新闻,描述某省市“楼脆脆”商品房“楼房主梁断裂,开发商竟用木棒支撑,用手一抹,砖块间就掉沙灰”,描述某一城市“楼薄薄”商品房“房子楼板太薄,大多数居民正常装修时都打穿过楼板”,我反问学生:“对于质量不过硬,没有安全保障的商品房,你住进去放心吗?你愿意购买这样的商品房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不放心,不愿意。”个中道理一下子就被学生很自然地领悟到了。
三、运用网络流行语调节气氛,活跃课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会产生疲劳、注意力分散的状况,教师应恰当地运用一些轻松、幽默的网络流行语来调节一下课堂的气氛,让学生的大脑张弛有度,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这样,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如课堂提问回答问题,课堂有时出现短暂的冷场现象,可以借助网络流行语说:“请大家积极‘冒个泡,不要‘潜水。”不少学生会心地一笑,纷纷举手发言。在讲评完考试卷答案时,说:“讲的不对,有不同意见,欢迎大家‘拍砖。”网络流行语“冒泡”指在QQ群里、在论坛说话、发帖、发图。“潜水”是指天天在论坛里呆着,但是不发帖不发言不发图,只看帖子。“拍砖”指对论坛里发表与其他人不同看法、观点的帖子。这些网络流行语用到课堂上,改变了政治课堂枯燥乏味、呆板沉闷的旧貌,使政治课充满艺术魅力,既活跃气氛,又拉近了师生距离。再比如在讲“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知识点时,讲冷战时期美苏争霸,可以用网络流行语说“苏联与美国两个超级大国相互PK”。
教学实践证明,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比较活跃,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也就比较高。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妨用一些无伤大雅的网络流行语来有意地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虽然在教学中运用网络流行语能够增强教学活力,但是不能滥用。那么,面对雨后春笋般的网络流行语,如何弃糟粕、取精华,笔者认为要把握正确导向,要选择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思想有创意的健康网络流行语。
总之,思想政治课教学引入网络流行语,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中学政治课教学活力,会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教学效用。网络流行语根源于社会,使政治课堂进一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可增强政治教学的时代感和生动性。另外,通过挖掘网络流行语背后的积极意义来启迪、引领中学生的思想,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很有裨益。◆(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市第四中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