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之家”:农民工的精神家园
2010-11-17程灏
■程灏
“草根之家”:农民工的精神家园
■程灏
近年来,浙江一些农民工组织逐渐成长壮大,对农民工吸引力不断增强。通过发挥这些草根组织的作用,不仅能有效维护外来务工者的合法权益,也为破解农民工社会管理这一难题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路。
格畈小区是位于杭州城东郊九堡镇的一个“农改居”住宅区,这里毗邻江干工业园,虽然常住人口只有3000多人,却由于便利的交通和相对低廉的房租吸引了在园区打工的1万多名农民工在此租住。
小区内800多幢农民房整齐划一,但位于北苑四排28号的这幢两层农民房却让附近的工友感到格外亲切。每当夜幕降临,结束了一天的劳累工作,他们中的一些人会选择走进这幢楼房。在这里,他们可以上网,可以看书读报,也可以与工友和志愿者聊聊生活中的困难和郁闷。
这个由江西籍农民工徐文财于2006年发起的农民工自助组织“草根之家”,如今已有会员600多人。它不仅为附近的工友提供了一个“精神家园”,也为租住地农民工管理开启了另外一种可能。
自己组织,自己参与
1994年,徐文财初中毕业后到杭州一家服装厂打工。他深深体会到了在外务工的艰辛,“当时服装厂的用工环境比较恶劣,上班时间经常超过12个小时,有时也会出现老板欠薪逃跑的情况。”
他从媒体上得知人们管农民工叫“草根”时,心灵深处产生了触痛,而不断见诸报端的农民工因为企业日夜加班加点生产导致“过劳死”的悲剧,以及他本人的一次讨薪无果反遭报复的经历,让他深切地感觉到:农民工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但不应当沦为弱势群体!
当时社会对农民工的看法虽有改变,但是大多数人还是持同情和怜悯的态度来对待这一群体,这让徐文财感到很不自在。“似乎农民工总是低人一等。有时候得到社会上一点物质的帮助,却带来心灵上的更大创伤”。
“打工者要改变自身的状况,就要自己参与进来。”徐文财告诉记者,创办“草根之家”的初衷,不仅是希望把工友团结起来,改变自身权益经常受到侵害的情况,而且也要让全社会看到,农民工群体也是健康的,“我们只想把打工者积极向上的一面展现给城市居民。”
他于2006年向杭州市民政局申请注册成立社团,但苦于没有业务主管单位,未能如愿。不得已之下,只有初中学历的他通过自学网页制作,创办了为农民工提供维权、学习、就业等服务的“草根之家”网站。
“你做的事,我也想做,但就是下不了决心去做。”网站一开通,就引起了很多有着类似经历的农民工朋友的共鸣,许多网友纷纷留言。金华、永康等地的不少农民工还专程赶到杭州,希望能和徐文财一起来做这个事情。
湖南籍打工者刘明就是众多志同道合者中的一个。他告诉记者,当时他正在广东打工,自己也组建了一个简单的工友俱乐部,但当他看到徐文财的“草根之家”网站时,还是毅然辞去了工作,加入到“草根之家”中来。“‘草根之家’的理念是‘自助互助,自强不息’,强调的是我们农民工自己应该怎么样,而不是社会上一些居高临下的论调,认为‘农民工他们需要怎么怎么样’。正是这种理念吸引了我。”刘明说。
在网上聚集了大量人气之后,2007年至2008年间,“草根之家”也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活动。如2007年他们策划的“草根文化艺术节”在浙江胜利剧院成功举办;如去工厂、小公园放映露天电影,丰富农民工业余生活。但这过程中,也受到了很多委屈,遭受了许多误解:许多工厂的保安不理解,以维护治安为由阻拦他们的放映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意识到需要拥有一个属于农民工自己的平台和场地,一个脱离网络虚拟世界的实实在在的“阵地”。
2008年11月,徐文财等5位工友租下了格畈小区的这幢农民房,“草根之家”终于从网络延伸到了现实。
自助互助的爱心平台
走进位于九堡镇格畈小区的“草根之家”,记者看到,这里其实并不宽敞,不过还是设立了“棋艺区”、“读书看报区”、“电子阅览区”。
正对着大门的一面墙上,贴满了小纸条,上面详细记录着每一笔收到的捐助。记者了解到,目前“草根之家”的经费来源为自筹资金和社会捐助。“光房租一年就要2万元。”徐文财和其他4名组织者每人每月出500元,中心的书籍、电脑、投影仪等都是爱心人士和大学生志愿者捐赠的。“杭州一家民工医院每月捐助2000元,杭州市劳动监察大队在‘草根之家’成立时也捐了4600多元。”徐文财说,“还有一个在金华打工的湖南籍工友,现在已经是企业的管理层,他每年承担房租的1/5,一年总会过来二三次。”
“草根之家”有自己明确的理念和价值观,其宗旨是丰富工友的文化生活,提高工友的素质,改善工友的生存现状。核心理念是自助互助,自强不息。
“草根之家”组织方式采取会员制,外地打工者可以通过网络实名注册,本地打工者则凭身份证登记注册。目前,“草根之家”会员已经有600多人,还有60多人的固定志愿者服务队伍。2009年4月,他们还创办了自己的刊物《草根》。
20多岁的小姑娘钱燕是志愿者之一,记者见到她时,她正拿着自己写的文章过来投稿。她告诉记者,她来杭州打工已经3年了。自2009年加入到“草根之家”以来,自己最大的变化就是“以前胆子小,现在胆子变大了”。“以前我住单位提供的员工宿舍,下班之后只有在房间里与工友聊聊天。现在,我可以到这里来上上网,看看报纸,还能参加‘草根之家’组织的一些电脑知识等技能培训,收获很大。”现在,她是“草根之家”“姐妹组”的组长,从受益者成为服务者。
2009年,一名会员的工友——在杭州打工的安徽籍农民工黄根邻患上了尿毒症,急需换肾,可23岁的他根本无法负担起10多万元的医疗费。“草根之家”知道这个消息后,立即着手为他募集善款。大冬天,他们到银泰百货门口义演,到街上义卖报纸,终于为小黄筹集到了医疗费。
格畈社区党委副书记潘珍芬说,“草根之家”作为一个新杭州人自发组成的民间组织,他们通过自助互助,倡导社会公益,不仅促进了农民工生存生活环境的改善,提升农民工朋友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而且促进了农民工更好地融入都市,实现自己的梦想,对社区更好地管理和服务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草根之家”也引起了很多专家学者的注意。曾赴这里进行调研的浙江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小章说,农民工在城市大多孤立无援,遇到困难时只能找老乡,因此在一些地方出现了老乡会等组织。“‘草根之家’扭转了此前农民工组织存在的帮会意识,更接近于真正意义上的公民组织,国家公民社会的建立需要大量的这样的组织作为基本框架。”
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的刘香波教授还专门找到了徐文财,了解到他只有初中文化水平后,安排其去中国人民大学参加培训,还派了志愿者过来帮忙。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草根之家”经媒体报道之后,吸引了许多在杭高校大学生的注意,许多人纷纷把这里当作是一个志愿者服务中心,要求前来帮忙。在记者采访的短短半天时间里,就有两拨大学生来到“草根之家”。“我们还曾协助中国计量学院的学生,做了《幸福在哪里——当前在杭农民工的幸福感》大型调查走访活动。这个调查报告后来还被中央媒体采用了呢。”徐文财说。
“草根之家”被纳入工会组织
2010年6月17日晚,杭州市九堡镇下着小雨,格畈社区篮球场内外却挤满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新杭州人,大家身披雨衣期待着。19时许,“草根之家”发起人之一刘明从杭州市总工会副主席刘英手中接过了“九堡镇格畈社区工会新杭州人志愿者服务站”的牌匾,这标志着杭州市首家由工会组织的新杭州人志愿者服务站正式成立。
从“草根之家”到“新杭州人志愿者服务站”,一个由农民工自创的公益机构终于“名花有主”,被纳入到了工会组织。不过,许多工友在高兴的同时,也产生了疑问:这会不会影响“草根之家”的独立性?
徐文财坦言,刚开始时也有顾虑,“但转念一想,我们的宗旨和目标是一致的,就是为工友服务。而且,有了工会这个坚强后盾,也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
徐文财告诉记者,将“草根之家”纳入工会组织,这为“草根之家”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他说,有了社区工会的指导和支持,志愿者活动的舞台更大了,也更有信心了。今后,服务站将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外来务工人员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增强外来务工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感情沟通,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下一步,我们想启动‘梦想工程’。现在大学生和下岗工人创业,都有扶持政策,而我们农民工却没有。我们设想,是不是可以让在城市中已经成功的打工者拿出经验,与正在打拼的农民工分享。”他们甚至还计划用3年时间筹建一个100万元的外来务工者创业基金。“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现在却已经有了初步的策划。”徐文财说。
2010年6月30日,浙江省总工会副主席陈世权专门到志愿者服务站调研。他表示,各地基层工会要进一步加强探索,关注此类民间组织,“让工会成为更多的‘草根之家’的‘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