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的成功可以复制——从结构主义视阈重品《阿甘正传》

2010-11-16者林,罗晨

电影评介 2010年12期
关键词:阿甘正传阿甘结构主义

一、引言

运用于电影作品的分析,结构主义是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同时也是一种分析方法出现的。他对于作品的关注从内容分析转向形式的研究,热衷于剥离纷繁复杂的表象剖析出深层结构。作为一种文化思潮,结构主义侧重社会道德和历史文明的反叛与挖掘,他宣扬社会性和平衡式的制约方面,而不强调个性和创造性的方面。

《阿甘正传》(Forrest Gump),是一部根据温斯顿•格卢姆(Winston Groom)同名小说改编的美国电影,自上映以来一直广受热议,电影荣获1994年度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等六项大奖。影片主人公阿甘智障的缺陷与丰盛人生的强烈碰撞极大地冲击了人们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式,而“甘式成功之道”更成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维谜题。从结构主义的理论视角切入,对被影评家们誉为“美国的文化宝典”的《阿甘正传》进行剖析,探讨其核心元素和对立关系,以及影片藉以传达的深层文化和精神内涵。

二、关于结构主义

(一)结构主义的发展与定义

作为文学作品分析方法的一种,结构主义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诗艺》,其中包含了对文艺作品结构的分析研究。结构主义强调,任何一个文化系统内的每个元素均是从该元素与同一文化系统中其他每个元素的关系里获得意义的。

伯特•麦认为:“结构是对人物生活故事中一系列事件的选择,这种选择将事件组合成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序列,以激发特定而具体的情感,并表达一种特定而具体的人生观”。[1]许多学者也都曾从不同的层面给出结构主义的定义,著名学者霍克斯谈到:“结构主义根本上是对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主要关注结构概念及对此加以描述。”[2]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及其相关理论对结构主义产生了巨大影响。索绪尔的差异论,即从差异出发建立起二元对立,并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结构观,是结构主义思想的基石。[3]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之父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 Strauss)将结构主义方法论应用到人类学和神话学等领域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结构主义思想本身,也真正使结构主义成为一种文化思潮在学术领域产生影响。

(二)结构主义与文艺作品

英国评论家彼得•沃伦在《电影的符号与意义》(signs and Meaning in the Cinema,1969)一书中指出,结构主义方法论是用客观的结构主义方法分析影片本身的意义和形式。在《神话与意义》一书中列维•斯特劳斯认为,任何表面现象背后都有一个特定的结构,只要能抓住这个结构,就能抓住问题的本质。通过把分析对象解构为一些相对独立的结构,然后在这些结构内找出它们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就会发现意义产生于其中。

结构主义者关注的不是现象本身,他们对现象的抽丝剥茧,目的是在二元对立系统中分析这个现象的基本结构,挖掘出深层次的矛盾结构,例如“生与死”、“存在与虚无”等。从本质上来说,结构主义就是一种透过现象抓本质的工具。[4]

三、结构主义分析《阿甘正传》

(一)影片简介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掀起了社会价值批判和重建思潮,倡导以保守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价值回归。影片主人公阿甘是个智商仅为75的智障者,正是这一思潮中反智(Anti-intellectualism)传统的绝佳体现。《阿甘正传》是这一时期“反智电影”的代表作,它通过讲述一个智商仅为75的智障者的成功人生,引发了观众对社会文化、宗教、道德、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深刻反思。面对艰难的人生旅途,“智障”的阿甘实现了各种不可思议的成功。

(二)阿甘成功人生的对立结构

结构主义叙事风格的文艺作品往往存在表层和深层两个结构系统。表层结构,也称外结构,是指文艺作品可观、可感、可听的情节、对白、音乐等外在组织形式,即作品的内容;深层结构,也称内结构,是指隐藏在外在组织形式下,蕴含丰富内涵和外延的系统即作品的意义。

而这种结构往往以二元对立的形式呈现。分解阿甘的一个个成功,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表层二元对立结构:智障—大学毕业,智障—越战英雄,智障—乒乓明星,智障—事业成功,从人生的角度来看,影片全方位地展示了阿甘的成功,而他取得的所有成功似乎都与他的“智障”对立并贯穿了全片始终,这多个表层二元对立结构构成了整个影片的基本脉络。

(三)阿甘成功的深层结构

结构主义认为,事物之间在深层结构上的联系,恰恰比表层结构既事物本身更能体现事物的本质。潜藏于作品深处的结构更能支配和影响作品意义的生成。

“跑”是影片中一个最为意象化的镜头。阿甘的奔跑贯穿了他的成功道路,也成为整部影片重复率最高的镜头。不论时空如何更迭,阿甘总是专心地甚至不顾一切地奔跑,“跑”似乎是一个象征性的符号,他从备受歧视的童年跑到了人才济济的大学足球场;从战火纷飞的越南战场跑到了乒乓外交球场;直到在单纯的奔跑中饱览金黄大漠、漫天红霞的人间奇景,阿甘跑出了一个个成功。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贯穿整个影片的“跑”象征的是阿甘的执着。片中充满了这样的深层结构:执着于爱情—有情人终成眷属,执着于承诺—成功的捕虾船长,执着于友情—越战英雄,执着于细节—刷新枪械装卸记录,执着于兴趣—乒乓外交明星……而阿甘成功的核心秘密也由此显露出来:执着是成功的基石。

(四)阿甘的成功之道

拥有了成功基石的阿甘又如何在他的成功之道上奔跑呢——深层结构的解码:

1、执着于梦想

“智障”的阿甘并非拥有出众的外表与非凡的智慧,甚至与公众对成功人士的想象大相径庭,虽然他不止一次的伫立在人生的关键转折点,但都能转败为胜、化险为夷,让我们不得不相信,阿甘的成功不是误打误撞,更不是上帝庇佑,而是他却始终执着的追求人类一切美德,他善良、真诚、守信,坚信“愚蠢是愚蠢的行为”,并以此作为人生信条为之不懈努力的最好回报。值得反思的是,梦想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指引人奋然前行,也会让人固执己见,误入歧途。影片中的丹上尉就是前车之鉴。为英雄而英雄的丹上尉与为友情而英勇救助战友的阿甘收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战争纪念品。

2、执着于信念

阿甘的成功与他执着的信念是分不开的,假设阿甘只是一味地信守承诺,却没有坚定的信念做支撑,梦想也只能随着时光流逝成为泡影。对捕虾业一窍不通的阿甘为了兑现与战友巴布一起捕虾的承诺,当上了捕虾船长。阿甘在捕虾路上不断遇到种种障碍,这也许是命运对每一个成功者的考验,从一开始只捞得上垃圾,到暴风骤雨中追逐虾群,从每天坚持出航,到最终拒绝回航,无不折射出阿甘的执着信念。影片中这种人类永恒追求的信念却奇特在这个二元对立结构另一面的丹上尉的重新振奋中得到升华。通过协助阿甘建立捕虾的事业,丹上尉被阿甘的永不放弃感染,逐渐恢复了自尊与自信,重新站了起来。可见一个拥有执着信念的人不仅能救人性命还能拯救人的灵魂。

3、执着于践行

阿甘最终的成功不仅得益于他人的关心和指导,更得益于自己执着的践行。当阿甘被一群同龄孩子欺负时,珍妮关切地朝他喊道:“跑!”跛足的阿甘没有片刻的迟疑,没命地向前冲去,终于能自由的奔跑;球场上,教练告诉他:“接到球就跑!”他没有丝毫的疑惑,结果他跑来了大学毕业证,成了“球星”;他初到越南战场,丹上尉命令他:“遇见危险就跑!”他单纯地服从了,不但平安归来,还成为“越战英雄”。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只有执着的人才能把任务执行到近乎完美。

四、结语

在结构主义的视阈下,可以看到梦想、信念与践行这三个要素在阿甘的成功过程中反复出现,影片中阿甘的成功都是由它们组合演绎而成的。这也反复提示观众,在去掉阿甘“智障”的外表之后,本片仍然是围绕着传统的励志主题来展开的,即:执着是成功的基石。由于影片表层结构的幽默诙谐使观众对阿甘的成功之道的理解产生了很强的主观性与任意性,这也正是为何从结构主义视阈下最终得出阿甘的成功之道——执着于梦想、执着于信念、执着于践行,而有别于对阿甘诸如“傻人有傻福”、“吃亏就是占便宜”、“有舍才有得”等成功之道的解读。可见结构主义对文艺作品的解码过程是为了发掘人类心理、精神、文化、情感等层面的深层内涵。电影《阿甘正传》的成功,在于剧本捕捉到成功的真谛与世俗观念的各种对立,通过出色地展现阿甘的种种成功,回归了真善美的普世价值观,引发了观众的群体沉思。阿甘的成功才是真正可以复制的成功。

[1](美)尼克•布朗.电影理论史评[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55—56页.

[2]Hawkes,Terence.structuralism and Semiotics[M].Barkley &Los Angles:U of California P,1977.15-17页.

[3]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O06,269页.

[4]潘国豪,《勇敢的心》电影结构主义解读[J].电影文学,2010,第1期,92-93页.

猜你喜欢

阿甘正传阿甘结构主义
《阿甘正传》读后感
英文电影《阿甘正传》观后感
成功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浅析《阿甘正传》
结构主义文论回望与再探
《从街角数起的第二棵树》的结构主义解读
因为《阿甘正传》我来到了美国
藏在心底的自责
语言的牢笼:论詹姆逊对形式主义与结构主义的批判
《阿甘正传》
块茎、流变与解辖域化的语言——得勒兹后结构主义语言观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