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风声》13分钟的真理与爱的碰撞
2010-11-16卢章平,张子杰
一、引言
在2010年5月8日举行的第17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风声》得到大学生们的青睐并获最佳影片。《风声》导演之一高群书在接受新浪网采访时曾说:“《风声》里李冰冰和周迅曾有一场13分钟的对手戏”,“全是说话,这是整个影片的高潮。一个核心点,就是背叛,你为什么背叛?欺骗,你为什么欺骗?”这13分钟在两个场面上进行切换,一个是李冰冰饰演的李宁玉(伪军军机处译电科科长)与周迅饰演的顾晓梦(伪军军机处译电科科员)的对演场面,一个是张涵予饰演的吴志国(伪军军事参谋部部长)的刑讯场面。这13分钟,特别是顾晓梦与李宁玉的表演体现了整个影片的精神所在、价值所在,是整个影片的影核。
二、《风声》的真理与爱
谁的背叛?为什么背叛?谁的欺骗?为什么欺骗?谁的大我?谁的小我?谁准备为真理而献身?谁在寻找爱与生命的真谛?这里都有答案。
美艳玲珑、洒脱娇纵的顾晓梦是中共地下党员,由于中了敌人的套,将假消息发了出去,使党组织面临被严重破坏的危险。为此,她必须在当晚就要把实情传出去,抱了必死之决心,并将摩斯码缝在了自己的衣服上;当然她也必须尽快把吴志国救出去,以保证消息最终到位。这种内心的坚强,要为所从事的事业献身的决心,使她在对话中镇定自若,与当前影片的紧张形成对比,也与李冰冰的张力表演形成对比。语气轻缓,如即将入海的大河,宽阔而平静,虽即将“入海”接受各种刑讯,但由于这种内心的坚决,使她表现镇定自若。而李宁玉则恰好相反,由于自己求生的本能和李宁玉的整个价值观,她仅想好好地活下去,“情报比你的命还重要吗?”她追求的生命意义就是好好地活着,找一个自己爱的人好好地过日子。由于无意被牵连进来,就有些不甘心。内心的虚空与错失只能在外表与语言中表达和展现,因此她要用有张力的语言,而李冰冰的表演也确是如此,这正好与周迅的表演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人内心坚决,表现就平静,一个人内心产生了矛盾,就得用有力度的表现来平息内心的矛盾。顾晓梦为真理而准备献身,为了把日本人赶出中国,实现全国解放的民族事业,而不得不进行各种各样的欺骗与背叛,这里也包括了李宁玉的男友刘林宗,为着获取各种情报不得不欺骗,不得不以背叛身边爱人与亲人来掩饰自己。而这种欺骗与背叛是以大我为基础的,即为着民族的事业,为了民族的解放,为着真理而背叛小我、牺牲小我。当在精神上牺牲了小我,当他们在面对牺牲肉体上的小我时,也就变得不那么困难了,这有一种灵魂与肉体的内在与外在的统一。而在李宁玉身上,她只想能活着出去,并且今后要好好地活着,其中有着对生命最深沉的爱,为着生命不放弃任何机会,生命的意义只有以生命的存在为前提。同时也表现在她对男友执着的爱,她发现自己被利用、被背叛、被欺骗,但她深信刘林宗是爱着自己的,但她内心充满了疑问,这种疑问使她不能镇定,表现出来要么颓靡,要么有力度,这里明显是后者。“有一种超乎一切之上的动力,就是爱。”[1]这种爱使他不顾一切的困难也要活着出去,去问为什么并继续爱下去,甚至不顾与顾晓梦的友情去质问她是不是“老鬼”。这种爱在面对大我、面对真理时,她的内心是多么不能接受、多么矛盾。正是这种多方面冲突,既有面对生命即将消亡的从容,也有面对爱无法解开的心结,一张一弛,一放一收,把观者的内心紧紧地吸引过来,使观者沉浸在这种情节、语言所营造的境况中,这是由环境的各种张力所决定的。
再来看二人的语言表现。顾晓梦此刻完全放松下来,以很释怀的心情向李宁玉说出了实情,这是人最称心的时候,因为她放下了压力,表现的就很真。她正需要李宁玉来完成自己最后的使命,需要李宁玉来揭发自己,而这时正好李宁玉来试自己,顾晓梦也就将计而行,表现了“假的真”。李宁玉由于对生命的爱,她最大的心愿就是活着从这里出去,而对顾晓梦进行试探,没想正中顾晓梦的下怀,表现了李宁玉“真的假”。正是这真真假假的较量,从而揭开了影片的最终谜底。随后的局面也就自然成形,这是影片最大的张力所在,也就是影片的高潮与影核,是整个影片自我生命力的终极表现。
影片在这13分钟内的另一个场面是吴志国刑讯场面,既表现着实现民族解放这一真理之大我,又有为保护同志而牺牲小我的爱,同时也有着真与假的力量冲突。因为这时谜底已经解开,生的希望就减轻了观众的残酷感受度。
三、“13分钟”是如何形成的
影片在前面一系列的心理较量后,到了必须把信息传出去的时候了,也到了此次所设的局是否能成功的时候。一是王志文饰演的王田香整死白小年等已经得罪了司令,今后的日子不会好过,二是黄晓明饰演的武田(日本特务科机关长)面临被遣返回国的处境,特别是在没有得到授权的情况下私自下手,若不尽快揪出“老鬼”、“老枪”等一系列人物,他也将遭受惩罚,并且怀揣的洗去先辈耻辱、重振家族声望的打算也将成为泡影。因此敌我双方人员都面临极大的心理压力,每个人的神经已紧绷到极限,但这种紧绷是有区别的:敌方人员这时并无性命之忧,有的仅是今后的日子不好过而已;而我方人员面临的则是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不放弃自己的生命传出消息,那么党组织就面临被剿灭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别无他法,只能将自己献出去而使情报传出。在这种心理的较量中,谁先把自己放下了,谁就有成功的可能。影片中顾晓梦放下的最彻底,她心里已经没有矛盾了,只要把规划好的事情做好即可。而别的人则不同,有的为了爱与生命,如李宁玉;有的为了自己的任务与前途,如武田与王田香;有的则为了替别人而受刑,希望自己可以挺过去,如吴志国。高度紧张的心理与残酷的选择使他们在心理上与肉体上都面对空前的压力,这种压力使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使他们常态心理上的外衣完全被扯开,完全呈现人的本性。本真的表演紧紧地扣住了观众的内心。艺术以思考、感召、联想的手法,以同观众共同创造为目的,人的学习,必须依靠现实和真实才能完成,这样的影片无疑极大地满足了人的这种需求,从而深深地抓住了观众的内心,使观众生活在影片的情节之中,感受真实。“我们既在艺术之内,也在艺术之外。”观者既在影片之中,也在影片之外,体验着自己不可能过活的一种生活方式。
这13分钟所呈现的精彩对手戏,也是与几位实力派演员的出色演出分不开的,正如王志文所说,“冰冰和小周前半生的演技都交给了这短短的13分钟”。《风声》中李冰冰、周迅、张涵予、王志文、苏有朋等的演技发挥得淋漓尽致,李冰冰与王志文的演出最为出色,正如陈国富所言:“如果《风声》是一场风暴,李冰冰便是这场风暴的眼睛,王志文则是船的锚。”在这13分钟中李冰冰与周迅的对手戏堪称精品中的精品,是绝对的影核。“单是这13分钟,就值2亿票房。”李冰冰则凭她出色的演出,如愿获得第四十六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
正是由于剧情的精彩与演员的出色演出才使这13分钟扣人心弦、精彩纷呈,成为整个影片的风暴之眼。使这部以心理较量为主题的影片在激烈的票房争夺战中占有一席之地。电影艺术就是要把内在的合理性讲明白,甚至是“把谎话说得圆”来实现自身的目的,《风声》这13分钟就是这个“圆”。
四、《风声》的时代之爱
《风声》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影片,以民族解放主题作为整个影片的背景,与《建国大业》交相辉映,成为一部以谍战片而成功的巨制。
俄国导演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曾把电影视为“情感现实”,允许观众体验的“第二现实”[2],《风声》就为观者还原这样一个现实,使观众沉浸并感受“现实”。《风声》展示了地下工作人员与敌方的心理周旋,也展示了抗日战争中仁人志士为民族的解放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这是一种大爱,为真理、为民族的最终解放而献身的大爱,为使中华儿女不再受外敌的继续凌辱,为的是一种民族的风骨与精神气节,这是时代的任务,必须由时代的人来完成。现时代每个人寻求的真理就是国家社会的发展,就是追求新的知识,追求新的科技进步。民族解放战争时期,那时的真理便是为了民族解放、人民的解放而赴汤蹈火。生命这时可能成为或只能成为实现这一伟大使命的一种工具,生命与真理相比,生命就变得如此的奢侈,是大爱背景中小我的爱。大爱肩负着民族解放事业的真理,小爱表达着对个体生命的追求。好好活着是国家的希望,勇敢地面对死亡也是为了希望,不同的人不同的选择,却为着相同的目的。
时代塑造人,时代也成就人,正如培根所说:“真理是时间的女儿”[3],时代造就了真理。人类之小爱是尘世间永恒存在的主题,是作为小我、作为世间生命永恒不变的追求,真理之路也是为了实现小爱,保证小爱更完美。对大爱的努力与贡献,就是对小爱的执着。有的人走向了真理,为了爱,如周迅饰演的顾晓梦;有的人走向爱,为了真理,如李冰冰饰演的李宁玉。血与火的年代只能有血与火的真理与血与火的爱,大爱为小爱服务,小爱滋生着大爱。
五、结语
“如何成功融入优秀民族文化因素,讲好故事,塑造好人物,才是重中之重。”[4]《风声》在扣人心弦的暗黑背景中呈现出人的大爱与小爱,也正是这种黑暗更彰显了这爱的珍贵与难得,增强了戏剧的感染力。在“呐喊”中贡献才是真理,于无声处惊雷才是艺术,“艺术冲动的有些最高的表现方式来自社会最原始的那部分”[5],在《风声》中追求真实的自我、原始的自我、追求爱的李冰冰在为时代叩响了未来的滴答时钟。
[1]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283
[2]奥利弗•格劳.虚拟艺术[M].陈玲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113
[3]全增嘏.西方哲学史(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461
[4]李建强.动画技术与艺术的辩证[J].电影文学,2010,508(7):44-46
[5]王令中.视觉艺术心理[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03月: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