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唐山大地震》与媒体引导下的“神经质”观影现象分析——营造良好的观影导向和观影环境的重要性
2010-11-16康婕
电影《唐山大地震》在筹备阶段就引起了各方的广泛关注,关注点集中在两大项上:题材和导演。相比《2012》这类空想科幻题材,取材于真实事件,特别是本土在现代发生的重大灾难性事件题材要更加小心涉及,一来是因为是唐山大地震仅过去30多年,很多亲历者仍然健在,民族伤口尚未愈合,二来,汶川、玉树地震接连而来,此时这种“伤痕”内容作为影片故事题材是否适宜,如果一味渲染地震的惨烈,会否有消费国难之嫌。但看完全片后,发现导演巧妙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将人们的情感诉求从灾难的阵痛成功转化为亲情的维系:“亲人,永远是亲人。”使主题中的人性得到升华,在试图弥合创伤的同时,给人以生活的希望,还原了中国传统的道德叙事母题。在国内影坛近几年呈泛滥之势的毫无营养的山寨喜剧围剿下,《唐山大地震》无疑是一部具有重要转型意义的负责任的主流大片,它呼唤道德的回归,让我们站在个人的立场重审民族情感。没有过多渲染事实的惨烈,而是将其投射到被大历史洪流冲刷影响的普通人家身上,回归到了“情”的基点,展现了大片中难能可贵的“小人物,大情感”特质。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冯小刚导演2007年作品《集结号》,不过这部与之类似的在思想性、艺术性、市场性上均表现不俗的影片,却比前作非议更多,特效偷懒、植入广告、IMAX不值的言论不时见诸媒体,这些负面评价多出自一些所谓“专业”的影评人之口,与之相悖的是观众的好评,高升的票房和影院中的哭声一片。这种矛盾现象诚实地反映出当下中国影坛的问题,对电影的局部问题过分敏感,使媒体评论导向从缺了责任感,评论范畴的混淆是导致大众观影越来越“神经质”的元凶。
一、放映前期突出渲染高科技在电影中的应用,营销重点转移至情感诉求过渡过迟,导致了观众观影出现心理落差。
《唐山大地震》的电影整体营销无疑是成功的,预告片为了增加悬念,突出了地震的灾难性毁灭瞬间作为宣传重点,而这段情节在全片只起到一个引子的作用,实际叙述的重点是在灾后人们的心理重建上,但这种变化并没有体现在影片的宣传过程中,虽然上映后情感诉求宣传的比例不断加大,但观众的心理预期被吊的太高,形成思维定式,也使得其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心理落差。而这种以情感诉求为主的影片也不是IMAX的适宜展现题材,种种表现使后《阿凡达》时代的观众不能满足。大多数影评也过分地抓住片中地震的高技术场面与宣传产生落差的这点不放。如果能将影片情感诉求、叙事重点的转变宣传提早到正式上映前,在不影响观众好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使其观影有从灾难类型片到伦理片的心理准备做铺垫,其反馈效果应该要好很多。
二、媒体观影惯性培养使观众对电影植入广告过分敏感。
从《大腕》开始,植入广告开始全面被大众熟悉接受,这本来是电影产业化的必然趋势,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低劣植入手段泛滥在我们的粗制影片中,这种本应为企业和电影人带来“双赢”的产业模式被“妖魔化”了,大众的观影神经被媒体大量的相关负面报道刺激着变得愈加敏感,挑电影、特别是有影响力的“大片”中植入广告的毛病成为一小部分人有意识的“游戏”行为,甚至超越电影本体成为其关注的对象,他们以在片中挑出植入广告为荣,根本不能客观地看待这种产业模式,好的坏的一棒打死。而媒体不但不良性引导,反而煽风点火大肆宣传,使其影响逐渐向普通观众扩大,经过《刺陵》、《杜拉拉升职记》等几部影片的“宣传”,中国的电影观众已被培养出对植入广告过分敏感的观影惯性。在看本片前很多关于植入广告的报道就已见诸报端,这种先入为主的信息刺激实际影响了部分观众的观影连续性。
实际上,在本片中的植入广告,除了中国人寿是在台词中被强调以外,其他设置都不算生硬。甚至还合理地参与了叙事。作为病重的养母对女儿的临别交代这场戏中,镜头给出存折和手表的特写无可非议,那本存折不是工行也会是其他银行,而且本段的叙述重点始终停留在那款传递亲情的老式手表上,存折只处于背景位置,并没有喧宾夺主。开宝马车和穿Kappa服装这点也不显生硬,镜头并没有给出特写予以强调,而作为事业有成的孝顺儿子,拿出最好的一面去看望母亲也是理所应当。至于千岛湖广告和儿子救灾画面中出现的中联重科等标志广告,并不会被人察觉,揪住这点不放无疑是观看者吹毛求疵,别有用心。剑南春的引入充满争议性,可能观众对其在春晚赵本山小品中的滥用还心有余悸,但在喝酒这一场戏中,影片并没有刻意强调品牌,正如冯导自己所说:“反正是他肯定要喝酒,就是你不喝这个你就喝别的,你喝哪个酒它都有这种嫌疑,就像最后张静初给李晨看养父养母的照片,用苹果手机,其实他们一份钱都没赞助,但是你也不能为了这个就不用,我掏一堆照片出来。我还是想要那种时代的变化,广告只要结合得好,问题不大”。[1]
另外还有奇怪的一点,无论是媒体评论还是观影大众,似乎对欧美特别是好莱坞的主流商业大片中的广告植入现象意外的“心胸宽大”,试想下美国大片《偷天换日》中真正的主角,风头盖过大牌明星的不正是宝马公司的宝马Mnin微型轿车吗。无论是电影频道佳片有约栏目,还是专业的影片分析,片中宝马Mnin的飞车追逐戏都一再被提及,Mnin轿车一举打响名号,特别是在中国销量猛增。另外,黑莓手机也是通过电影扩大了其在全球的影响力。但如果将这些设置置换到国产电影中,立即就声讨声一片,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国内观影导向和观影环境营造畸形的问题。
由此可见,营造良好的观影导向和观影环境的重要性意义,电影在被消费的同时,无可厚非地承载着更大的社会责任,特别是有影响力的主流大片。这种责任是多方面的,需要电影人、媒体和观众共同承担。现阶段我国电影正处于复兴期,电影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如果我们继续这种过分关注电影“局部”的 “神经质”观影导向,让观众在看电影前就被大量的负面“敏感”报道包围,影响其正常的观影评判,就会扭曲正常的电影市场,使《唐山大地震》这样有思想、有艺术、有市场的好片得不到社会应有的呵护扶持,不仅是一部电影的损失,更是广大观众、中国电影产业的损失。
[1]《精品购物指南》报,2010年7月22日,主题策划专刊《唐山大地震》冯小刚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