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立台”的现实必要性
2010-11-16赵惠峰
□赵惠峰
(作者系宁波电视台台长)本文责编:邵满春
“新闻立台”是我国广播电视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几十年来各级办台的一个不争事实。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电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广播电视台作为市场主体的产业属性,愈来愈被大家认识,其创造物质财富的功能也被较好地发掘,广电业的产业化发展形势喜人。同时,广播电视的意识形态属性被有意无意地淡化,导向功能受到影响。本文结合电视业界的一些现象和观点,就地方电视台在新形势下坚持“新闻立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作论述,以求从业者之共鸣。
电视的本质不是娱乐
电视作为目前影响力最广泛的媒体,被大家公认为“第一传媒”,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电视究竟是新闻媒体还是娱乐媒体?业界时有不同看法。电视首先出现在欧美,当英国的贝尔德在1924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机械电视,后来成立第一个电视机构:贝尔德电视发展公司。八十多年来,文化娱乐一直是西方电视的主要内容。制造娱乐,传播娱乐,似乎成了西方电视的主要功能和本质属性,这与绝大部分西方电视台的非公有性和完全市场化是密不可分的。媒介评论家尼尔·波兹曼的 《娱乐至死》《失去的童年》对娱乐化的想象作过深刻的批判。但是如果据此认为中国电视的本质或发展方向也应该是娱乐的,那就错了。即便在西方,最有影响的几家电视台如英国的BBC,美国的CNN、ABC等都是坚持以新闻立台的。媒体的本质是传播信息的载体,而新闻无疑是最有价值的信息。我国从1958年出现第一家电视台到后来的国家、省、地、县四级办台,一直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是事业性质单位,是意识形态部门。今后的制播分离,可能会出现一批娱乐为主的电视巨无霸,随着条件变化甚至会出现娱乐为主的电视台。但是目前我国的电视台是不可能也不应该是以娱乐为主的,尽管电视发展的源头是娱乐。当前业界的“娱乐化”倾向,可以说是一种“返祖”现象,其实质是市场经济带来的消费主义思潮的泛化。这也是“新闻立台”的最大反作用力,应当引起媒体管理者警醒。
“新闻立台”是由媒体的性质决定的
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中,电视业界有一个喊得比较响的口号:“政治家办台、艺术家办台、企业家办台”,还有“公司化运作,企业化管理”。讲起来都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做起来又是另一回事了。影响所至,电视台似乎就是企业,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天经地义的事。企业尽管也要讲社会责任,但是企业的目标和本质不是承担社会责任,而电视台应该在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争取良好的经济效益。这是由媒体的性质决定的。其一,中国(大陆)的电视台是由政府出资办的;其二,电视台的领导是在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下由党委任命的;其三,在一些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地区,电视台的事业经费是由政府划拨的;其四,即使自收自支的电视台,其高额垄断利润的由来也是不言自明的;其五,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来不反对电视台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讲求经济效益。那么,国家办台的目的何在?确切地说,办电视台就是要通过有效的电视新闻舆论环境的营造达到“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目的和要求。这也是“新闻立台”的核心价值所在。
“新闻立台”是地方台维护并强化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避开“新闻立台”的政治诉求,单就地方电视台的生存发展而言,坚持“新闻立台”也应该是绝大部分地方台的首选办台理念。一家地方电视台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对一方水土、一方民众的影响力和公信度、美誉度,并不是由在某一频道某一时段某一档某一个节目的高收视率和市场占有率决定的,也不是以高市场回报率为标志的。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用伯格纳的理论来说,是一个正面“涵化”的过程,只有每天向受众忠实播报的新闻节目才能做得到,这是其一。其二,地方新闻相对外地台是当地台的垄断资源,是稀缺资源。每人都关心关注自己身边发生的事。而占有、吸引这份注意力,地方台具有不可比拟的地域和人文优势。在外省兄弟台强势落地压境的情势下,地方台如果不在办好本地新闻上下工夫,而去追求一时轰动的花里胡哨的东西,那是舍本逐末。其三,地方新闻是永远鲜活的再生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讲,发掘和利用这种资源是成本最低的,而低成本竞争是企业获胜的重要法宝。同时,地方台的管理者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地方电视新闻的这块蛋糕并不是永远为地方电视台准备着的。在业内,“分台”“记者站”之类的已经出现;在业外,新媒体的视屏形态已呈燎原之势。当年守在传统视屏终端的忠实观众,有朝一日,突然发现“在别处”可以看到更精美、更丰富、更有趣的地方新闻。我们是否可以留住观众?
“新闻立台”要破中求立,不断创新
在经济全球化、科技智能化、传播网络化、思想多元化、受众需求多样化的当今社会,地方媒体要坚持“新闻立台”,不仅仅是一个理念的问题。媒体作为一个阵地,在竞争空前激烈的传媒界,死守是守不住的。以攻为守,应顺时而变,不断创新才有立于不败之地的可能。从中央到地方,电视新闻有今天的面貌是不断创新的结果,地方台跟着上级台学,也在进步提高。在所有的电视节目类型中,从内容上看,新闻节目是最鲜活的。但从形式上看,又是最死板的。邓小平同志曾尖锐地批评说:“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很多。重复的话要讲,但要精简。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多少年过去了,我们又改进了多少?在新闻形式的创新方面,报纸做得比电视好。传统电视一直以强势媒体自居的那份美好感觉不会太久。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一个有为的电视新闻工作者应该探索现代传播规律,研究社会心理和受众特点,改变那种“播不播由我,看不看随你”的心态,甘做受众的“电视仆人”或“电视顾问”。电视作为线性传播的媒体,电视新闻很难做到在同一时点上满足所有观众的口味,这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电视要抓住观众共同关心的议题,做精做好大家都要看的东西,同时在不同的频道,不同的时点上完全可以对同样的议题作不同形式的分析、解读、参照、比较、探讨、存疑。
“新闻立台”的关键是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李长春同志提出要“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对此,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读。笔者认为“三善”的落脚点和着力点应该是媒体从业人员,也就是广义上的新闻记者。善待媒体就是善待记者,善用媒体就是善用记者,善管媒体就是善管记者。这也是坚持“新闻立台”的根本和关键所在。笔者认为其中包含着培养和提高记者的基本素质的问题,这是媒体管理者在坚持“新闻立台”时所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新闻从业人员具备的理论自觉、政治立场、文化素养、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决定着一个台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如何去培养和提高?应当创新形式。开办学习班是有效的,但存在投入产出的大小的问题。“三项教育”活动开展了许多年,但问是“哪三项”,还是有人答不全。绩效挂钩的考评奖励机制也存在投入产出比的问题。精品力作的标准是获大奖,但获大奖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人觉得还是平时多赚点“工分”实惠,不必投入太多精力。于是,重奖之下未必有勇夫。如此等等,有效的需要去完善,欠缺的需要改进,过时的需要抛弃。新闻宣传需要创新,新闻记者的培养教育、管理使用也要创新。艾丰讲“记者要想总理想的事”,还有人讲“记者要站在田埂上想着天安门,站在天安门想着田埂”,这是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现代版,用来要求记者也不为过。立台须立人,“新闻立台”也同样,否则一切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