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不能无视“走钢丝”式的娱乐生态
2010-11-16□禾刀
□ 禾 刀
虽然相亲节目林立,但被置于风雨飘摇的似乎只有江苏台的《非诚勿扰》。尽管该台极力否认,但坊间关于主持人与嘉宾等集体“崩盘”的传闻有鼻子有眼,叫人不能不信。无论我们抱着怎样的乐观,抑或怎样的成见,与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一再突出强调节目的真实性不同,《非诚勿扰》的声名鹊起源自于对节目的充分娱乐化,或者讲在娱乐化路线上比别的节目走得更远,更为大胆。无论是“拜金女”还是绯闻事件的频现,吸足公众眼球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对现阶段公众价值观的猛烈撞击。
客观地讲,这是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社会,包括拜金这样的价值观应当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问题是,这样可被包容的空间能否被宣传机器一味地放大或者喧宾夺主,这很值得商榷。实际上,随着该节目收视率的一路攀升与广告费的飚涨,似乎没有人意识到这样疯狂下去后可能蓄聚的严重风险,尽管不少观众对节目的走向与炒作提出了强烈的质疑与严肃的批评。
清楚地记得,2005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节目红遍大江南北时,节目一结束,便遭到禁令的腰斩,而次年的报批更是一波三折,最终还不得不换个名头,以此划清“阶级界限”。不知是否因为有过如此前车之“痛”,理论上拥有国内独家播出版权的湖南卫视,其同类相亲节目《我们约会吧》反倒显得有些中规中矩。以“快乐中国”为主打旗号的湖南卫视在娱乐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与资源,想必不是因为他们面对强手竞争自甘下风,更为可信的解释是,他们对“走钢丝式”娱乐生态更能理性地把持。
对于娱乐生态的政策问题当然可以讨论,但政策之外我们也应看到,社会上不少人对这类过度炒作或者恶俗炒作几近深恶痛绝,娱乐至死的话题一再被人提及,其中还不乏一些知名人士的怒言相向。在电视媒介评价淘汰体系尚不健全的当下,政策干预难免会被寄予厚望。此番《非诚勿扰》被“枪打出头鸟”,得利者自然是《我们约会吧》等那些谨小慎微者,不知这是否会给更多娱乐节目以“走钢丝”式的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