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艺术设计教学如何凸显“创造性”

2010-11-16王川

电影评介 2010年3期
关键词:创造性艺术设计艺术

引言

李岚清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1]而培养创新人才,是素质教育的目的。但是,创新人才不是以取得学历或学历高低为标准的普通人才,而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素质以及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因此,按照这种创新人才的标准,我们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不是说每一个学生在学校接受了艺术设计教育后,就可以将他学到的知识使用一辈子,而是在他一生中的各个时期还要不停地吸收新知识,接受新的教育和培训。所以,对于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除了强调博学多才外,还要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即强调学生的创造性——自主学习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能动地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教育成为一项长期的、终身的教育。

一、构建学生强健的创造人格

“所谓创造人格,也称为创造性人格,是指学生在后天学习活动中逐步养成,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和发展起来,对促进人的成才和促进创造成果的产生起导向和决定作用的优良的理想、信念、意志、情感、情绪、道德等非智力素质的总和。”[2]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设计创意能力,相当于创造性大树上的果实。而支撑这棵创造性大树的树干,是学生的创造人格。一个缺乏自信心与好奇心,缺乏质疑精神,没有坚强的意志力和旺盛的进取精神,也不善于与人合作的人,不可能是具有很强创造性的人。

著名心理学家马洛斯、卡特尔、麦金农、巴伦、海纳特等人曾分别对科学、艺术、文学等领域的杰出创造性人才的人格特征进行过研究、归纳,发现他们无不具备相当高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是他们蓬勃创造力的本原。[3]当然,教师要使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成为杰出的创造性人才,当前最首要的工作,莫过于是帮助他们构建强健而独立的人格模型。具体体现在:1.教师要创造各种条件、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努力促使学生成为对新事物热切向往,对相关信息高度敏感的人;2.教师要促使学生成为具有深厚文化、艺术和科学知识基础,对人类文化成果有着深刻理解的人;3.教师要促使学生成为善于与他人协作、对话、有着良好团队精神的人;4.教师要促使学生成为能正确地对待自我、永不自满并善于克服自身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自我限制与障碍的人;5.教师要促使学生成为高度自信、踏实工作并具备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和饱满旺盛工作情绪的人;6.教师要促使学生成为充满求知欲望的人。[4]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能够具备这些人格,我们的教学质量还会低吗?

二、营造创造性人才成长的环境

良好宽松的环境,对于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极大的助推作用。高等学校的教学是研究型教学,教师既要坚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艺术创造力,坚信这种创造能力可以通过我们的教育活动得到开发,又要重视科学的方法论的运用。教师要以一种创造性的态度来精选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使每一堂课既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一)营造有利于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课堂氛围

艺术设计教学中的绝大多数课题,并不要求学生通过逻辑思维去寻求唯一正确的答案,而应当启发学生通过发散性的思维去获得多种切实可行的思路并从中比较和选择。为此,专业教师应当给予学生较多的自由度,并在课堂上大力提倡平等开放式的互问风气,使学生经常处于积极思维的激发状态。[5]

(二)树立把知识作为不完整的东西介绍给学生的教学态度

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历来有一种自圆其说的习惯心理,教师也总是“情不自禁”地要把自己开设的课程作为很完整、很完善的东西来介绍,其实这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也不符合艺术设计教学的客观真实。无论是对科学规律的认识,还是对艺术规律的认识,人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到达完美无缺的境地。居里夫人曾有一句名言:“实验结果离现有的理论越远,则离诺贝尔奖金可能越近”,值得我们引为借鉴。

(三)重视评价机制的导向作用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评价机制的导向作用非常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因为,美——本身是多元的,但艺术又是分流派的,教师个体总会倾向于某一流派,并在有意无意之间把这种倾向带到对学生的评价中去。因此,我们要尽量使这种影响降低到最小范围和最小限度。专业教师要有足够的雅量允许、鼓励学生就各种艺术流派和风格展开探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目标与评价标准都不要“一刀切”,以便让学生尽可能地放松心境,从而在宽容、和谐、富于挑战、信息畅通并能受到激励的环境中更自主地学习和研究。

三、开展系统的创造性思维方法训练

应试教育所造成的思维惯性,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设计创造的一大障碍。为此,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使其逐步养成不同常规的思维习惯。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可以分成思维形式训练、思维方法训练和思维方向训练三个方面来进行:1.在思维形式训练中,教师应着重进行直观思维与联想思维的训练;2.在思维方法训练中,可以把猜测、想象、分析、综合都作为训练专题;3.在思维方向训练中,可以采取线型思维的惯性模式——采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的训练,可以作为思维训练的重点。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艺术思维训练的课题可以与专业密切相关,也可以不甚相关。例如:在艺术思维形式的训练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偶然产生的印痕、肌理等来进行随机应变的设计创作,以提高他们直观思维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利用相似联想将某一广告的创意移植于另一广告,或者运用对比联想为这一广告另行设计一个迥然不同的创意。最后,通过一定量的实际训练,最终要使学生在艺术思维活动中养成“确定思维起点→选择思维材料→寻找思维方向→采用思维形式→产生思维结果”的良好思维习惯,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灵感思维产生的机制和基础(大量思维活动的量变积累与相对放松的思维状态),消除对灵感思维的神秘感和依赖心理。

四、开设介绍艺术创造原理和技法的课程

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创造原理和创造技法,是创造学中最富实践和实用性的重要分支。艺术创造原理阐明了艺术创造活动的规律,创造技法则提供了可用于创造活动的操作程序。因此,教师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开设创造原理和创造技法的专题,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创造方法,从而提高创造效率。

教师可以结合艺术设计的实例,向学生介绍常用于艺术设计的创造原理,诸如:聚合、逆反、变性、移植、完满、群体创造……当然,常用的创造技法有:智力激励法、设问法、联想组合法、类比法、列举法、形态分析法、系统提问法等,均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学生如能掌握这些原理和方法并创造性地用于设计创作,必能得到大的收获。[6]

高等学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本身的特点,就具有创造性和发散性。这些特性,就要求学生完成的设计作业应该有一定的创新性和个人独到的见解。因为,设计课题的结果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而且学生的艺术选题、制作专业程序以及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都不一样,提交的设计作业也就各有千秋。[7]因此,成绩的评价也应不同于“标准答案”一样去“单一”地判断学生的优劣,而是应该以“发现”的眼光结合能力发展,建立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的体系。具体表现在:1.课程单元学生总结。在展示好的艺术设计作业前,由学生本人根据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就学习方法、作品创意和设计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口头描述,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问答。这样的艺术设计教学,这既能培养学生分析、整理、认识、判断、表达问题的能力,又为下一步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2.专业教师的综合分析与评价。教师根据学生本单元设计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讲评,以便及时肯定成绩,指出设计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的改进办法和研究方向。同时,教师结合学生的设计作业,总结描述平时成绩和进步程度,给予综合评价。3.作业展示与交流。教师可从整体观察中,总结施教过程中还有待加强改进的方面,好的可在教师中相互交流,学生亦可相互学习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通过一系列师生交流、分析评价,形成较好的学习氛围,为提高设计艺术教学质量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8]

在当今社会,设计不再仅仅是一门技术或者是一门技术和艺术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文化。它不仅关系到艺术产品的设计,而且肩负着对新的生活方式的设计,因此,对设计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就成了当今设计教育的主体内容。

当今社会信息的综合化,使得人类的思维方式逐步走向综合化。由此,艺术设计教学也强调各种学科领域的“边界不清”和“整体性”,而这种综合的思维方式对未来的艺术设计发展将产生根本性的影响。而设计领域本身,就是一个精神与物质、技术与艺术、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交叉性”学科,如果我们还是以传统的方式将自己禁锢在某一专业技能的狭小范围中,是注定要失败的。为此,培养综合性的艺术设计人才,必将成为设计教育的关注点。[9]

结语

设计即创造,设计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一个设计作品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它的创新程度。设计思维也就创造性思维,那么设计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创造能力的培养。处在“终身学习时代的”设计教育的核心,就是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7.

[2]佚名.创造人格[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525390.htm,2008-07-20/2009-10-06.

[3]杨清.简明心理学辞典[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253.

[4]谢筱冬,唐长安.论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39.

[5]张洁玉.艺术设计中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J].艺术百家,2006,(2):21.

[6]一条龙.创造需要方法和实践[EB/OL].http://gpxx.hyedu.net/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4199,2005-11-30/2009-10-06.

[7]柳冠中.设计文化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24.

[8]戴端,张小华.设计艺术实践教学品牌化管理战略探讨[J].装饰,2003,(7):41.

[9]谢大康.社会需求变化对设计教育的影响[J].装饰,2003,(8):34.

猜你喜欢

创造性艺术设计艺术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星.云.海》
《花月夜》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