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低成本电影的市场突破
2010-11-16李杰
从2006年的《疯狂的石头》开始,因其取得的骄人成绩,低成本电影受到了电影从业者和广大观众的关注,并且在这几年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之后上映的《爱情呼叫转移》、《十全九美》以及2009年初上映的“疯狂”续集《疯狂的赛车》等等。但即便如此,从整个中国的电影产业来看,中小成本电影的处境仍不乐观。2007年,中国电影年产量突破400部,其中绝大部分的电影属于投资1000万以下的中小成本电影,但是在票房收入上,大部分的票房都被进口大片和国产大片所瓜分。如何破解中小成本电影的市场突破,是关系到中国电影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加强中小成本电影的类型化发展
由于每个人的口味不同,往往使得个人对某些类型的电影具有特别的偏好,这对于中小成本电影的市场推广具有很大的意义。对于制作中小成本电影的制作方来说,在制作之前,就应该针对某一特定观众群来决定制作什么类型的电影。从经济学上来说,这种手段就是市场细分。通过这种市场细分,可以明确电影的受众群体,进而可以控制电影的制作成本、估算预期票房收入等等,保证整个电影的制作顺利进行。
不同类型的电影,都有着一定的固定观众群,所以,通过电影类型化发展就可以保证一定的观众,保证一定的票房收入,这部分得票不仅稳定,而且也是比较客观的,是中小成本票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突破目前的困境是非常重要的。最近几年,在国内取得较好成绩的中小成本电影中,大部分都是喜剧片,这充分说明了以上观点。
一个成熟的电影市场中必定会有各种各样类型的电影,所以我们国家的电影人导演在制作电影中,除了喜剧片,还可以尝试另外的类型,比如警匪片、公路片、灾难片等等。同时每个导演最好一直制作自己擅长的类型,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比如冯小刚还有美国的科恩兄弟。这种特点鲜明的电影,特别能够吸引一个大观众群的持续性消费,这就是导演的号召力。
二、加强电影的喜剧效果
喜剧电影对观众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每年的贺岁档“冯氏喜剧”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喜剧作为一种电影类型,其先天具有吸引观众的能力,现代城市的快节奏生活方式让每个工作者长期处在一种高压力状态下,在这种长期高压力状态下,人的身体机能会发生变化,健康状况下降,工作效率也会降低。所以,及时的释放压力有助于个人生活健康和工作效率的提高,而一部喜剧电影应该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而且,喜剧电影也体现了人们面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乐观、积极、阳光。
从国内电影的观众结构来看,目前国内电影的观众是以青年为主,平均21.7岁,集中在17至35岁之间。这部分观众观影的主要目的是娱乐消遣、交友恋爱等等,而喜剧电影正是最好的选择。试想一对青年男女走进电影院观看一部沉闷的现实主义电影,这对他们的感情有什么意义?
三、加强前期的合作
1992年,某公司在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中,以13.5万元认购了该剧的片头广告,并以陈设道具的方式在电视剧中出现。随着电视剧的不断热播,知名度也随之上升,销量更是直线上升,这被称为业界第一列成功的植入式广告。从冯小刚开始,国内电影制作人就开始重视电影中的植入式广告,通过这一模式,在电影上映之前,制片方就收获了相当可观的广告收入,甚至收回了几倍与制作成本的收入。《手机》、《天下无贼》、《非诚勿扰》,这三部经典的冯氏戏剧中,植入式广告已经被运用得如火纯青,甚至在《非诚勿扰》的媒体见面会上,冯小刚自觉电影中的植入式广告过多而表示抱歉。
2007年2月,投资400万的《爱情呼叫转移》(下称《爱呼》)上映,最终收获了近2000万元的票房,成为一个小成本电影的经典成功案例。《爱呼》的成功并不只是体现在票房上,更体现在其上映之前的植入式广告营销,近7000万元的广告收入。在《爱呼》的植入式广告名单中,中国移动是最大的赞助商,由于片中中国移动的标示、文字比比皆是,有人形象地称《爱呼》为超长版“中国移动企业宣传片”。《爱呼》这样的成功案例,无疑给了很多中小成本电影制作方很大的信心,电影的盈利模式不仅仅只有票房一条路。虽然不是每一部中小成本电影都能取得像《爱呼》那样的广告收入,但是只要营销得当,争取到可观的广告赞助商,广告费也会是相当可观。如此,电影的票房压力就会变得比较小,导演、制作方自然有更大的空间去制作更好的电影,这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四、注重电影节的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范围内持续存在,并且有一定影响力的电影节、电影展共有300余个,2007年中国电影就参加过97个。这些电影节、电影展中,每一个获奖名额都会收获一定的奖金,而且这些奖金的数目并不小,少则1万美元左右,多则可达几十万美元。这对于一部投资仅二三百万的小成本电影来说,可算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参加电影节的好处并不仅仅在此,更重要的是,通过参加电影节提高知名度,从而提高影片公映的票房收入,以及获得国际发行的版权收入。
以贾樟柯的成功为例,1998年的《小武》获得七项国际电影节奖,2000年《站台》获得八项国际电影节奖,2002年《任逍遥》三项,2004年《世界》七项,而2006年的《三峡好人》更是拿到了十二项国际电影节奖,即便是他的纪录片《东》、《无用》也分别获得了两个奖。09年8月,第十五届萨拉热窝电影节还为贾樟柯举办了个人的回顾展。正是凭借着不断参加各种电影节,贾樟柯才走到今天的成功。我们无从知道,贾樟柯从电影节上到底拿到了多少的奖金,但无可否认的是,没有电影节就没有今天的贾樟柯。
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电影节也越来越关注中国电影。近年来,中国电影在世界各地频频取得好成绩,如2007年王全安的《图雅的婚事》就拿到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而且令人关注的是,能够取得电影节奖项的一般都是中国的中小成本影片,而中国的大片往往一无所获,这无疑给了众多中小成本电影制作人极大的信心。
中小成本电影现在的处境虽然还是比较困难,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小成本电影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现在正是电影市场快速成长的阶段,从2005年的全年总票房20亿到2009年的突破60亿,短短五年增加了2倍多,中国的电影产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在不断扩大发展。所以,中小成本电影的未来是无比美好的。
[1]黄治.中国中小成本电影现状综述[J].艺术评论,2008.3.
[2]于东.小成本电影的市场出路[J].电影艺术,2006.6:44-46.
[3]蒲剑,夏楠.艺术电影营销策略探讨[J].当代电影那个,2008.9:23-25.
[4]王广飞。略谈当代电影营销策略[J].Silicon Valley,2009,20:21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