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服饰中的“备物致用”造物思想

2010-11-15崔荣荣

丝绸 2010年1期
关键词:造物服饰传统

刘 群,崔荣荣

(江南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传统服饰中的“备物致用”造物思想

刘 群,崔荣荣

(江南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以古代相关典籍和文献中的理论、观念和传统服饰工艺实践为研究基础,结合对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中服饰实物分析,从“备物致用”的实用、适用、巧用三个层次的造物理念,在造型与技艺中验证理念的可行性,以此发掘传统造物的思想源泉,找出造物艺术中存在的规律性。

备物致用;传统造物思想;传统服饰

“备物致用”语出《周易·系辞上》:“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辞海》中对“致用”的解释为:“尽其功用。”《说文解字注》[1]128对“用”的解释是:“用,可施行也。”在甲骨文字形中,“用”像桶形,桶可用,并且桶本身就是“器”,就是人造物。传统造物的“物”是指“人工物”,西蒙在《人工科学》[2]中指出:“所谓‘人工’或‘人为’,即通过人的作用力综合而成,一般具有功能、目的和适应性,而且可以模拟自然事物的某些表象。”

在中国传统的造物活动中,“备物致用”中“物”的“用”也呈现出这样逐层递进的、流动的层次性,即实用层次、适用层次、巧用层次。传统服饰文化历史悠久,积淀丰富,在造型与技艺中体现着传统造物思想中“备物致用”三个层次的理念。“备物致用”是中国古人在造物实践中,经过不断传承和创新,逐渐形成的一条基本的造物观点和一种最根本的造物状态,也是造物活动中贯穿古今造物实践的价值标准,明确指导和规范着造物活动。在服饰中亦是如此,在中国服饰历史演变过程中,人类制衣的初衷便是满足自身的服用功能为基本需求。

1 传统服饰造物思想的“实用”理念

《汉语大词典》中“实用”解释为:“实际使用价值。”胡飞[3]15认为:“一切人造物都是为了通过特定活动解决特定问题达到特定目标才成为现实确定的‘物’的。”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指出“坚而后论工拙”,“坚”并不仅仅指牢固耐用,更强调“物”的实际使用层次,说明民间造物的基本功能是围绕“实用”而展开的。传统服饰实用性主要体现在衣着服饰服用的基本功能原则上,即要求适应环境来满足生存需要、生理需要及生活需要。

1.1 基于生存需要的实用功能

人类创造服饰之初,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生存之需。《白虎通义》中指出:“太古之时,衣皮苇,能覆前不能覆后。”原始人用树叶或兽皮围在腹下膝前便是早期服饰造型,这些装束是一种非常古老而普遍的形式,在大多古文明部落中都曾经通用过,比如古埃及的缠腰布和古代中国的“黻”[4]。未经处理的天然植被、毛皮,与皮肤接触时所具备的服用性能欠佳,但在人类造衣之初,满足了御寒、暖胸腹等人类基本的生存需求,同时还可保护人类赖以繁殖后代的生殖器官等生存需要的效能。

同样,古代军戎服饰的制作首先是以满足军人生存需要为基本功能的。铠甲以铁甲为主,各代铁铠甲往往因材因体而制,形制繁多,但铁甲易锈蚀。为解决这个问题,制铠匠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钢铁防锈除了髹漆还可以用水磨,水磨以后不仅不容易生锈,而且还能产生明亮的反光(特别是在阳光下)。为了增强反光的作用,使对方因目眩而不能直视自己,从而给批甲者创造有利的攻击机会,于是别出心裁地在胸背甲上特地安上两个凸出的圆镜,称其为“明光甲”[5]。护心镜的金属板,也大大提高了胸部与背部的防御力,军队处于艰苦的野外作战环境时,也可挡风御寒,很好地满足了战时生存需要。

1.2 基于生理需要的实用功能

人们进行造物活动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生理需要。在先秦诸子展开的百家争鸣中,实用的思维给服饰制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如墨子提出的强调造物中实用价值的“非乐”主义思想,《墨子·辞过》称:“为衣服之法,冬则练帛之中,足以为轻且暖,夏则稀络之中,足以为轻且凉,谨此则止,故圣人之为衣服,适身体、合肌肤而足矣,非荣耳目而观愚民也。”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中也渗透着同样的理念:“人无毛羽,不衣则不犯寒……故圣人衣足以犯寒,食足以充虚,则不忧矣。”他们都是倡导服饰制作要以实用为本,从生理需要出发,强调造物的实用功能。

“深衣”制是传统服式的祖型之一,形制应用贯穿于整个封建史,典型地反映了传统服饰造物中的实用意识。深衣制作时要求皆近取诸身[6],通过束腰、系带和左右衽等的细节处理,加强衣服与身体的亲和力;上下相连,长可及地,被体深邃,特别对于社会中的特殊体型人群,可掩饰形体某些部位的不足,起到私密性;而且从服装卫生学角度,据日本服装卫生学专家积恒氏用同一面料实验证明穿“上下连体”的深衣制服装,其皮肤温度比“两截式”的上衣下裳制服装高,具有良好的保暖性。这些都充分考虑穿着对象的生理尺度、穿着的舒适度和使用便利,说明古人在服饰设计意识上已趋于自身生理需要,改变了上古时期仅以“蔽体”为目的的简单的设计思维,很好地满足了人类生理的需要,体现了人类制衣的初衷。

1.3 基于生活需要的实用功能

传统造物活动是以人类自身的生活、生产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随着人们生活态度、生活方式转变、生活需求的发展,传统服饰制作中体现着“物以致用的价值取向,以及人对物的创造和物对人的价值关系”[7]。以古代裙装为例,裙装中褶皱的应用增加了下装的内部空间,穿着舒适,可以满足人体行动,适宜于劳作,正如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讲到:“裙制之精粗,惟视折纹之多寡。折多则行走自如,无缠身碍足之患,折少之则往来局促,有拘挛桎梏之形,折多则湘纹易动,无风亦似飘飘,折少则胶柱难移;有态则同木强。故衣服之料,他或可省,裙幅必不可省……”

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中的多数马面裙和百褶裙都是多幅拼合,具有丰富褶皱,尤其是以数幅布帛接合而成的鱼鳞长裙,两侧缀细密而且整齐的鱼鳞式褶裥(图1)。褶间距0.6~1 cm,一侧共有46纵排鱼鳞,每纵结点相距1 cm,两排相邻的结点交错0.5 cm;静态时一侧鱼鳞式褶裥总长27.5 cm,褶裥全部打开为63 cm,具有相当大的活动空间,可以宽松地围裹整个臀部,也为下部造型的摇曳摆动提供了结构上的保障。鱼鳞裙丰富的褶皱扩展了整个裙装的宽度,不但满足人体的基本体形及活动机能的需要,也可具有保暖及劳作时的保护需求,使之在生活中具有穿着舒适的实用性。

图1 鱼鳞裙褶裥Fig.1 Pleats of Skirt with Fish Scale Pattern

2 传统服饰造物思想的“适用”理念

适用是实用的升华,《汉语大词典》中“适用”解释为:“适合使用。”即指“适合的、好用的”。《淮南子》中曾提到“规矩权衡准绳,异行而皆施;丹青胶漆,不同而皆用:各有所适,物各有宜。轮圆舆方,辕从衡横;势施便也”,主要是讲形制适从作用、形式追随功能[8]。适用性体现在服饰制作中是指在实用的基础上,造型、材质、结构和工艺等方面为服用便捷、卫生、舒适等而进行制作的适合性。

2.1 服用便捷的“适用”理念

服饰用品不仅要具有保暖、御寒等基本要求,还要“好穿”,即要具有服用便捷的功能。往往一处小细节就能方便人们的使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民间布鞋“提跟”的创作。自古以来,鞋帮的接口多处于后跟部位,为了增强鞋履的牢度,防止接缝裂开,要在鞋帮接缝处镶贴布片或皮革。清代段玉裁注:“凡履跟必帮贴之,令坚厚,不则易敞[1]234。”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中收藏有另一种形制更具服用便捷的“提跟”布鞋(图2),就是在镶贴处稍加处理,用长方形布帛,下半部分缝缀于鞋履后跟,将接缝覆着,上半部分则伸出鞋外,穿着时可籍以提拔,穿妥后再将其朝下翻折,搭在鞋外。在服用中具有了牢固、美观、便捷等适用性。

图2 “提跟”布鞋Fig.2 Cloth Shoes with Risen Heel

2.2 服用卫生的“适用”理念

服饰的穿用是以人为中心的,卫生保健性自古就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对于贴身衣物,如男女皆服用的肚兜,它就像人体的第二肌肤,更直接影响着服用的卫生安全性能。中国传统内衣肚兜(图3),有很具典型特色的“兜”,可以贮物、贮香、贮药,这部分肚兜具有卫生保健效能。徐珂在《清稗类钞·服饰类》中这样介绍:“肚兜,夏纱冬绉,贮以麝屑,缘以襟缣,乍解罗襟,便闻香泽,雪肤绛袜,交映有情。”“腹为五脏之总”,以姜桂等中草药装入兜内,可治腹冷、腹寒、腹痛等疾病;以麝屑或其他香料贮于兜中,便可“流溢香泽”。而且在形制制作中,“兜”的材料和工艺制作都力求与大的款式结构浑然一体,兜的不同形态分割处理与衣片的结合颇具匠心,变化无穷的纹样既可将缝合处遮藏,起到一定美化装饰作用,又可防止因兜袋悬垂而影响穿着的保健舒适。

图3 肚兜Fig.3 Bellyband

2.3 服用舒适的“适用”理念

图4 缘饰丰富的清代马甲Fig.4 Gilet in the Qing Dynasty with Luxuriant Marginal Ornament

舒适往往代表给人的一种感觉,不仅仅来自皮肤的感觉,更来自内心的愉悦,要适用于社会、生活领域的社交活动的需要。中国传统服饰的衣边一般用缘饰来处理,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衣作绣,锦为缘”的说法[9],其丰富的缘饰(图4)具有保护衣服边缘、加固衣边牢度、防磨损及勾勒出服装的框架、增加服装的悬垂度、使衣服穿着时更加服帖合体穿着舒适的功能。缘饰的娴熟应用,还可展现出不同韵味:裙装下摆色彩鲜艳、二方连续图案的缘边,随着女子慢移的步子尽显华美;上衣细密的小花缘与衣身上的大团花相互衬托呼应,营造了花团锦簇、流香吐馥的效果,非常雍容华贵;袖口处闪烁的泥金镶边,显得高贵典雅,搭配色彩清雅细腻花纹的缘边,显得清新素雅……服饰上不同缘饰处理,勾画出不同的风格品位和体现着装者的舒适效用。

3 传统服饰造物思想的“巧用”理念

《周礼·冬官·考工记》中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便是从用的角度出发,要求美须与功能结合,才能称为好的技艺。服饰技艺中大量的“巧用”因素,很好地诠释了“工巧”的使用价值。

3.1 “技巧”诠释的巧用

《辞海》中“巧”解释为:“技巧;技艺。”心灵手巧自古便用于赞誉中国女子心思灵敏、手艺巧妙。美国人明思溥在《中国人的素质》[10]中说过:“每一位中国家庭妇女都知道怎样最大限度地利用布料。她的衣服不像她的西方姐妹那样,在花式和做工上费神考究,而是尽量预先计划节约时间、精力和布料。一块再小的外国布料,中国妇女也不会嫌弃,她会使这块布再次出现时不是以美的形式,而是以物尽其用的形式。”在传统裁剪技艺、装饰技艺和手工技艺中,每一针每一线均力以巧为止,针针线线都传达出巧用的价值。

首先,在裁剪技艺方面,手巧而节俭的古代民间女子,常常把收集的精美布料经过合理拼合,上施以丰富绣纹图案装饰,细腻平顺的针脚,绣制成一件溢满“情”和“艺”独一无二的服装。民间传统服饰中的拼接大多是为了经济实用,便于拆换,充分利用、节约布料。特别对于劳动人民的服装,他们在所从事的担挑、搬运、插秧、掼稻等劳动中,肩部、袖部和正身等部位都是易磨损的区域,分别用不同的布进行拼接,一旦磨损便可换去已坏的部分,则可较长时间地穿用。“拼接”利用了面料的简约化和几何图形的规整化,简约中有极浓的装饰效果。用零碎布料拼接,既节约面料,经济实惠,又适合中华民族传统的节俭朴素的优良传统。其次,在装饰技艺上,“束腰”的主要功能是系扎,并在此基础上施加各种“技巧”。镶边的工艺构成方式,可分为细滚边、宽沿边和饰绦等三部分,滚边主要起加固作用,沿边和饰绦主要起装饰作用。“束腰”两层都是用极细的、仅0.2~0.3 cm宽的布包边,在小面积上绣花,或用漂亮的面料制作,具有装饰美观的作用,体现了细微之处的精致。在“束腰”的两层结构中,外面一层滚成蓝色,里面一层滚成白色,在整体视觉上满足了色系的统一,表现出“大统一、小对比”的搭配原则,遵循了形式美法则。束腰与“穿腰”若日久损坏,则可解下布满刺绣的穿腰,移至新束腰上。这些细节创作无处不透出“巧用”的造物思想。第三,体现在手工技艺中,民间服饰中的“千层百纳”,多指为增强其牢度和耐用性的百纳鞋底、鞋帮及鞋垫,但它的实用之处还表现在此工艺可以将许多零碎的、单独不能使用的材质面料组合、层叠、拼接在一起重新使用,由于是多层叠加,除了最外层的绣地部分使用完整材料以外,中间辅助的“衬布”可以是裁剪的零碎角料,或是弃置的旧衣物等。在鞋底子的制作中,有一种“铺衬底格梢”的制作方法,便是以各种碎料为原料,简称“铺衬底”。用报糊将其浸透,再一层层铺抹,一般铺碎布三四层粘为一块,干后使用。由于这一部分完全具有隐蔽性,完成后既经济又美观。

3.2 “机巧”诠释的巧用

《汉语大词典》中“巧用”还解释为:“机巧、灵巧,擅长、精致。”元赵孟頫《赠放烟火者》诗:“人间巧艺夺天工。”在服饰配件中的细节处也传达着独具匠心的“工巧”。据考证,中国在1 800年以前就出现以纽扣作为连结服装的扣件[11],《说文解字》也记载:“‘钮’字,系也,一口结而可解。”

纽扣作为连接服装的重要服饰品,不但其装饰性不断增加,其机巧性也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中珍藏的来自民间使用的独立方形木制扣(图5),在下柄中间处有分和机关,其上各个细节均施有纹样,样式精巧。用时将下柄处并和插入扣襻后掰开,便可牢固、方便地固定。这种扣子不和衣物相缝,可分开采用不同方法洗涤,延缓其寿命;其巧用还表现在可随需要用于不同服装,既具有实用性又具装饰性。

图5 独立木质扣Fig.5 Isolated Wooden Button

清末民初的手工暖鞋套的制作细节也处处含有机巧,毛毡暖鞋套(图6)的制作依照鞋面弧度包裹,在内侧鞋跟部有按扣与鞋固定防止滑脱;里侧扣襻用布条隐藏固定,与布条相接的尺寸可调节其松紧度;鞋底的皮质襻带位于脚弓处,鞋扣缝于一侧,符合总体稳定性及人体工学原理。

另外,设计巧妙的鸭形铁熨斗(图7)则采用民间传统的鸭浮于水的艺术造型,鸭颈和鸭体中空相通,可纳烟尘;鸭嘴张开,开口大高为3.5 cm,长为6 cm,具有导烟功能,当鸭体内加入木炭时,如鸭子吐气,神形兼备,富有情趣;通体优美,便于提扣的小鸭形扣盖,构思设计精巧合理,既实用也符合科学原理;两条扭造铁提手,造型尺度也比较适中,高10 cm,跨度13.5 cm,符合人机工程学的尺度。熨斗整体惟妙惟肖,充满艺术的生活气息,而且可作室内陈设,体现了卓越的设计艺术构思,达到了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图6 毛毡暖鞋套Fig.6 Warm Felt Shoe Covers

图7 鸭形铁熨斗Fig.7 Duck-shape Iron

4 结 语

人造物之所以区别于自然之物,并不在于物理的结构和化学成分,而在于投射出人的观念和目的性,凝聚了人的力量、劳动、制作与创造[3]。正是因为人对物的“用”功能的需求,才造就了物的可“用”之处,满足人类需要的功能性是一切人造物的先决条件。

从传统服饰制作中解读中国独特的传统造物文化,不是只片断地看到设计结果和造型,更要思考设计成果与设计风格的成因;不是只从事实、现象的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更要从初步的结论或意念去验证意念的可行性,从意念与事实的互动中探究中国传统设计文化的自我演进过程[3]10。传统造物思想“备物致用”是民间在造物实践中才能和智慧的结晶,寄托着民族的理想与追求,解读传统服饰文化中所蕴含的传统造物思想,品味服饰的艺术文化价值,从中挖掘出中国民族性和历史性的造物观,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思想和对生命造物的关照。

[1] (汉)许慎.说文解字注[M].(清)段玉裁,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2] (美)赫伯特·A·西蒙.人工科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6.

[3] 胡飞.中国传统设计思维方式探索[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 张竞琼,卢阳,施捷.世界民族服饰图典:美洲、非洲、大洋洲卷[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6:206.

[5] 刘永华.中国古代军戎服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63.

[6] 黄乾行.礼记日录[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八十九册.济南:齐鲁书社,1995:12.

[7] 潘鲁生,唐家路.民艺学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85.

[8] 魏天德.中国传统造物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启示[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12):148-149.

[9] 王晖.试论我国传统服饰缘饰的内涵[J].纤维·广角,2007(12):60-63.

[10] (美)明思溥.中国人的素质[M].林欣,译.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9.

[11] 邢宇新.钮扣虽小作用大[J].北京纺织,1999(3):61-62.

Ideology of Material Making of "Preparation of Item for Utilization" in Traditional Costumes

LIU Qun, CUI Rong-rong
(College of Textile and Garment,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China)

This paper's research was base on theories, concepts and traditional costumes technology from ancient typical books and literatures, combined with physical analysis of costumes in the Jiangnan University's Folk Costumes Museum, verifie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theory in modeling and technology from three level material making theories which are practicality, applicability and skillfully utilization, then excavated ideological source of traditional material making and find the regularity lies in arts of material making finally.

Preparation of item for utilization; Traditional ideology of material making; Traditional costumes

TS941.12

B

1001-7003(2010)01-0056-05

2009-04-21;

2009-09-15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YSB002)

刘群(1984- ),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理论和民间服饰文化。通讯作者:崔荣荣,副教授,博士,cuirong3369@sina.com。

猜你喜欢

造物服饰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雪人的服饰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老传统当传承
造物美学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