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印度洋能源路
2010-11-14李靖宇
■文/李靖宇 张 卓
打通印度洋能源路
■文/李靖宇 张 卓
◎经历过太平洋航路的一路拥堵后,巨大油轮缓缓来到我国口岸。在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51.3%的今天,开辟印度洋出海口、形成两洋互动局面已经刻不容缓。 供图/CFP
印度洋出海口的开辟刻不容缓。为此,我国应以瓜达尔港、吉大港、仰光港、若开港为目标,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实现陆海通达目标,以此充实周边外交的政策内涵,全面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长期以来,中国在出海通道问题上受制于人,仅仅依靠太平洋这一方向沟通与外界联系。特别是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海上对中国构成了实际的“封锁”局面。中国必须适时探讨和形成开拓两洋出海大通道的战略构想,协调建立起太平洋出海口与印度洋出海口之间的互动关系。
中国开拓两洋出海大通道的战略构想,将有利于贯彻国家能源安全的基本国策,有利于构建睦邻、富邻、安邻的周边环境,有利于实施立足东亚、面向亚太、走向世界强国大舞台的战略取向。
战略意义
开拓两洋出海大通道战略构想的提出和论证,主要是为解决长期以来困扰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进而保障中国的国家安全。南亚与东南亚地区是中国周边睦邻外交的主要对象,也是中国能源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国家能源战略大通道,是中国进行国际能源战略定位的基本点。因此,中国在开拓印度洋出海大通道的问题上,必须加强与南亚、东南亚有关国家合作,努力维持稳定、友好的双边关系,促成区域能源合作格局。通过在印度洋方向选定出海口,加强与巴基斯坦、孟加拉、缅甸等相关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特别是要注重促进能源领域的双边合作与多边合作,以求为中国能源安全提供可靠保障,也有利于中国能源外交的全面推进,确保中国能源利益最大化。
中国开拓两洋出海大通道的积极努力,也有利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而以开拓印度洋出海口为契机,加强与相关国家的合作,将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创造良好的周边国际环境。实施西部大开发必须与西部对外开放相结合才能奏效。如果不能开拓好南亚、东南亚这两大市场, 它的发展空间也要受到极大限制。
目前西部地区的石化产业迅速发展,已成为拉动西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在印度洋选定出海口,将加大与南亚、东南亚诸国的合作力度,合作领域也会拓宽。中国西部的石化产业将以此为契机得到发展,形成新的产业高地,完善已有的管理体系,从而加速行业的整体发展。
中国开拓两洋出海大通道的积极努力,还有利于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南亚、东南亚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提升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水平。
港口选择
从地缘政治层面以及港口自身条件出发,有可能作为中国出海口的有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孟加拉国的吉大港、缅甸的仰光港以及正在勾画中的缅甸若开港。
瓜达尔港位于巴基斯坦西南部俾路支省的马克兰地区,地缘关系十分优越。应巴基斯坦前总统穆沙拉夫2001年访华时的建议,中国已经把瓜达尔深水港作为对巴基斯坦的重要援建项目。从战略地位上看,瓜达尔港地处波斯湾出口的东翼,居于咽喉要道,与霍尔木兹这一全球石油供应主要通道相距只有400公里,紧扼从非洲和欧洲经红海、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通往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的数条重要海上航线,也是中亚地区通往印度洋的最近出海口。
◎缅甸遭遇风暴袭击,中国人民感同身受,第一时间送去疗伤药品。中缅之间的良好关系必然为两国更深层次的能源合作带来便利条件。 供图/新华社
目前,中巴之间虽然还没有铁路连接,但是中国新疆的南疆铁路已修到喀什,可以从中国喀什延伸至巴基斯坦白沙瓦,在巴基斯坦境内再铺设白沙瓦与奎达之间的铁路,最后修建一条连接瓜达尔港抵达奎达的铁路线。这样一来,就能够形成“瓜达尔港—奎达—白沙瓦—喀什”的陆域通道。还应看到,在巴基斯坦境内,瓜达尔港与卡拉奇之间已经有高速公路连接,而卡拉奇又是巴基斯坦的交通枢纽,与其它地区有着较为便利的通达性。据此,可以改扩建被誉为“中巴友谊公路”之称的喀喇昆仑公路,使中国的西部地区通过瓜达尔港建立起与中东、非洲、南亚、欧洲等地的广泛联系。与此同时,中国必须完善至巴基斯坦的石油管线方案,从瓜达尔港铺设至卡拉奇的输油管道,再从卡拉奇修建至中国喀什的石油管道。由于这条输油管线的建设进程,能够完全在中巴两国境内实现,不仅双边合作关系友好,而且还不涉及第三方国家,安全可靠,操作性较强,具有互利共赢的开拓前景。
开拓印度洋出海口的选择对象之二是孟加拉国的吉大港。
吉大港专区首府位于孟加拉国东南部,是该国的最大海港和第二大城市。吉大港位于孟加拉湾东北岸,居于戈尔诺普利河下游右岸的希达贡达丘陵脊上,距河口只有16公里。吉大港是南亚的天然良港,港湾水深浪平,始建于16世纪中叶。吉大港在Karnaphuli河道内,有28个码头,泊位吃水深6.4~8.5米;进港船舶吃水限制在7.0~8.5米,有现代化装卸设备;海轮可沿卡纳富利河入港,航道宽198~274米。选择以孟加拉国的吉大港为终点, 是中国进入印度洋海域的最短距离。
目前,第三亚欧大陆桥的构想已经提出,以上海、广州、深圳、厦门等中国东南沿海各港口为起点,以昆明为枢纽,穿过缅甸北部进入南亚,经过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然后通过伊朗、土耳其进入欧洲,最终抵达荷兰鹿特丹港,横贯亚欧21个国家,全长约15000公里,另外还有支线延伸到非洲。构建第三亚欧大陆桥的重点在亚洲, 关键区域是昆明至吉大港段。因此,中国应当规划修建昆明至吉大港的铁路大通道。其线路可以设计为:昆明—大理—瑞丽—木姐 —腊戊—曼德勒—实兑—吉大港。从地理位置可以看出,孟加拉国紧邻缅甸,因此还可以修建一条从吉大港至昆明的跨国公路,其走向与设计建设的铁路线完全一致。这样一来,沿第三亚欧大陆桥走向设计的铁路与公路,将改变我国外贸与能源运输单向东运的现状。推进建设中国边境地区至吉大港的出海线路,不仅有利于中国面向印度洋开拓出两洋出海大通道,而且能够进一步加强中国与孟加拉国以及其他南亚国家经贸合作关系。
开拓印度洋出海口的选择对象之三是缅甸的仰光港。
仰光港位于缅甸中部勃固山脉向南延伸的末端,居于伊洛瓦底江入海口的三角洲区域,是缅甸国内外交通的总枢纽,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仰光河(又名莱河)与勃生堂河交汇处仰光港,距离安达曼海只有37公里,为缅甸的最大港口,也是东南亚区域的最大港口之一。仰光港分内港和外港,内港有32个万吨级远洋轮泊位和17个浮筒泊位,外港有5个浮筒泊位。在仰光港的港区内,共有13个码头,其中10个码头可供吃水9米深的远洋轮停靠使用。除此之外,还有仰光新港(蒂洛瓦港),设计37个泊位,水深12米,能停泊2万吨海轮。
根据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于合作创建自由贸易区协议的战略导向,可以规划修建中缅陆水联运大通道。线路方案为,运送的石油通过印度洋进入孟加拉湾,而后抵达仰光港,沿伊洛瓦底江北上至八莫港,从八莫港修建至中国瑞丽的准轨铁路(缅甸铁路多为米轨,这样可与中国境内的准轨铁路衔接的更好)或修建公路,再沿320国道送抵昆明。另外,建议铺设从仰光港至中国宜宾的油气管线。路线方案为油气从仰光港上岸,然后以仰光港—内比都—曼德勒—瑞丽—大理—昆明—宜宾为走向铺设油气管线。应该看到,宜宾位于长江的主干道上,这样就可以利用长江及其支流便利的航运条件,将油气运输到广袤的长江流域。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缅甸军政府采取不友好的外交方针,所以给中国推进睦邻、富邻和安邻的既定国策留下了较大的战略空间,应当积极进取与缅甸加强合作关系,共同开拓面向印度洋的出海大通道,为两国经济发展与交流铺路搭桥。
开拓印度洋出海口的选择对象之四是缅甸的若开港。
若开港位于缅甸的西部地区,沿若开山脉和孟加拉湾海岸走向西北-东南方向延伸,西北靠近孟加拉国。根据若开港的地理位置,可以在缅甸若开首府实兑和皎漂两地之间对面的陆域上建设新的港口设施。因为这一新港位于若开邦,故暂且命名为若开港。从实际需要出发,若开新港应建成为1000万标准箱和能够接纳亿吨级原油的货油综合码头。这一港口的独特优势,就在于其背靠若开山脉,港湾风平浪静,航道较为开阔,没有大江大河流入,沉积相对较少,能够成为船舶进出通达的集散良港。
根据缅甸若开港区的地理条件,可以规划建设成为1000万标准箱和能够接纳亿吨级原油的货油综合码头。 在此基础上,应当修建若开港—曼德勒—腊戊—木姐—瑞丽—大理—昆明的准轨(1.435米宽)铁路,其线路与第三亚欧大陆桥中缅路段的走向基本一致。由于缅甸铁路为米轨铁路(0.915米宽),所以建议从若开港再修一条至曼德勒的米轨铁路,以便于理顺缅甸国内铁路;而由于缅甸中部地区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这样做也便于合作开发那里的油气田。同时还应在内比都与曼德勒之间修筑准轨铁路,从而发挥内比都作为交通枢纽的作用。为了便于运输,中缅双方还应当共同铺设油气管道。必须看到,若开港作为原油上岸港口,具体线路为若开港—内比都—曼德勒—腊戊—木姐—瑞丽—大理—昆明—宜宾。这样,就能够把来自中东和北非的石油从若开港上岸后安全的运抵中国境内。综合各方面的条件来判断,中缅两国合作开发建设若开港为上策。
营造氛围
中国在印度洋方向寻求出海口,目前是大势所趋。如何从实际出发,整合区域优势资源,才是中国破解两洋出海难题的根本所在。关于中国开拓两洋出海大通道的战略构想,应当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瓜达尔港、吉大港、仰光港、若开港为主要的进取对象,涉及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3个国家,既可进行全面推进,又能实行个体突破。从中国的国家核心利益的战略推进出发,必须在国际大背景下从操作角度重新审视并做出相应的对策创意,从而以此为导向来确保中国关于开拓两洋出海大通道的战略构想付之于实践。
这一战略蓝图要想实现,营造良好的周边氛围必不可少。
目前,南亚以及东南亚的地区局势并不令人乐观,巴基斯坦的恐怖主义和派系斗争从来都没有得到过有效解决,成为近期双边合作关系的较大隐患。缅甸面对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咄咄逼人态势,国际生存空间受到极大压缩。在这种情况下,从中国实现两洋出海战略的实际需要出发,就必须营造出良好的周边氛围,创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为此,应当呼吁相关国家设法加强与有关方面的对话,消除矛盾,稳定国内局势,积极改善在国际处境。与此同时,还要特别防范某些超级大国出于霸权目的,凭借自己的超强实力,对这一区域的合作进程制造新的矛盾和麻烦,以实现自己的地缘政治野心。对此,中国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当然,只在政治层面上营造良好氛围是不够的,还必须在经济层面上积极创造条件。为此,应当大力推动中国实施两洋出海战略的相关国家加强经济往来,积极促进边境区域的双边合作关系,进而带动多边经济合作关系的全面发展。还应看到,中国与边境区域相关国家已经呈现出资源互补而又产业结构差异大的显著特点,从而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良好条件。有鉴于此,中国在现阶段应大力促进包括南亚以及东南亚在内的整个区域合作关系,帮助有关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改善民生;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战略,以中国自身的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扩大相关国家利益的会合面,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对方的正当关切;中国必须主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大方向发展,为开拓印度洋出海大通道创造现实条件。
◎海阔凭鱼跃,山崎行路难。通往印度洋出海口的通道一旦打开,中国与东南亚邻国的互惠往来将更为密切。供图/CFP
战略谋划
从确保中国能源安全的角度来看,开拓印度洋出海口是实现两洋出海战略构想的主旋律。为了不断加快这一主旋律的节奏,中国必须把开拓进取,把强化两洋出海观念贯穿于开发建设的始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力实施两洋出海的战略构想,关乎中国在未来崛起中能否摆脱近百年来自太平洋的岛链束缚,决定中华民族能否在印度洋大通道上开辟出新的生命源泉;关乎中国能否在日益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保障石油等战略物资的安全,决定能否冲破多年来一贯视中国为假想敌、为竞争对手的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的海上包围;关乎中国能否在经济日益繁荣、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的大趋势下迈向世界强国的行列。确立两洋出海大通道战略构想在对外开放中的核心地位,符合当代中国日益崛起的现实要求,符合世界新一轮国际地位重塑的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在实现两洋出海大通道战略构想中,中国必须注重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效益。为此,中国方面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真抓实干,努力在根本问题上打开视野。一是要注重招标企业的技术实力,提高港口建设的科技含量,降低投资企业的生产成本,努力使开发效益最大化。因此,中国在招商引资的思路上,一方面在依靠国内先进技术的前提下,注意扶持基本符合要求的国内企业,使之投入到港口建设中,另一方面也要从实际出发,注意东道国的实际情况,对有一定相关经验的当地企业予以项目的准入,并且提供技术支持,从而激发东道国参与建设的合作热情。二是中国应在资金方面进行有力投放,从而满足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需要,并且带动东道国也能够在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确保双方的合作关系日益密切,共同锐意进取,携手追求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效益,实现从陆域到海域的通达目标。
政策支持
为了有效地实施两洋出海的战略构想,今后必须在建设形式上研讨方面多下功夫,从而保证更加合理、协调地全面考虑开拓两洋出海大通道的战略问题。为此,遵循关于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中国可以采取政策引导、项目匹配、产业互动、共同开发的推进模式,积极鼓励国内有实力的大企业投资建设相关重大基础设施,开发相关产业,参与原港改造和新港建设,以利于加快港区的功能性运作,促进东道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并注重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而在基础设施建设所波及的各个领域,中国应当由单纯项目开发向产业链建设的方向转变,由单纯注重大项目的实施向大项目与配套项目并重转变。只有在建设形式上多下工夫,注意总结经验,不断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开发建设的内在规律,才能把开拓两洋出海大通道的战略构想落到实处,从而为解决中国能源安全问题找到可靠出路。
需要强调的是,在开拓两洋出海大通道的战略构想方面,必须努力做到学与术、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在找到途径和方法后抓紧行动起来。也就是说,要想使这一重大战略得到有效实施,中央政府必须予以路径上的认同和政策上的支持;有关职能部门还要积极发掘现有的政策潜力,使其生命力得到延伸,以利于开拓两洋出海大通道;呼吁学术界和研究机构要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新政策的探讨与建议,以利于国家抓住机遇,保障在新形势下加快两洋出海大通道的开拓步伐,使战略构想付诸实践,得到顺利实施。为了保障参与建设的国内企业在国家利益得到保证的前提下获得经济效应,国家要在财政、税收等方面出台一系列的配套政策,以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得到顺利推进。与此同时,中国还应注重积极与东道国加强沟通,探讨与解决双方合作开拓中的优势互补、战略联动的相关问题,适时建议东道国修改对合作项目推进不利的政策安排,以保证两洋出海的大通道工程的顺利发展。有理由相信,在中国与东道国的共同努力下,在双方政策的对接投放中,关于两洋出海的战略构想一定会得到实现。
区域互动
面对中国周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督促中国的有识之士必须思考中国的能源安全与国家安全问题。而开拓两洋出海大通道这一构想得以实施,更要求中国加强与相关国家的互利合作关系。围绕实施两洋出海大通道的战略构想,中国应当开拓进取,以更趋广阔、更加灵活、更加务实的推进策略,努力形成政治上睦邻、经济上富邻、安全上安邻的边境区域合作局面。必须认定,周边是我国维护社会稳定、实现民族和睦的直接外部屏障,对国内形势以及发展战略有着直接的牵动作用。因此,对中国而言,维护国家权益、发挥国际作用,周边是首要的战略依托。通过开拓两洋出海大通道这一战略构想的实施,加强双边与多边的全面互动,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加强协调与配合、相互理解支持,深化传统友谊,扩大务实合作,推动相互关系长期健康发展,将有利于维护我国边疆地区稳定,有利于保障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有利于共同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与经济新秩序。
瓜达尔出海路线图
若开港出海路线图
吉大港出海路线图
◎包括瓜达尔港、若开港等在内的出海通道如能开辟,将会大大有利于我国能源运输安全。图为2007年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与中国政府特使共同出席瓜达尔港纪念碑揭幕仪式。 供图/新华社
仰光港出海路线图
还应看到,我国周边国家目前大多数都以振兴经济为主要政策取向,通过合作谋求发展的意识在日益上升主导地位。而近年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对于拉动世界经济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引擎作用。因此,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已经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成长的希望与寄托。中国力主实施两洋出海的战略构想,将会启动铁路、公路、水路、港口等多项工程,与相关国家也将展开密切的区域经济合作。因此,双方应当抓住这一时机,围绕开拓印度洋出海口形成互动格局,发挥各自长处,实现最佳资源配置,建立具有特色的边境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模式。而这种模式的生成,将进一步提高中国与相关国家的经济合作水平,在更深层次上加强边境区域合作,适应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潮流,逐步实现参与合作的国家共同繁荣的目的。应当指出,在开拓印度洋出海大通道的合作方面,对于相关国家而言,建立和保持与中国的互动关系,完全符合自身的国家利益,所以能够比较容易推进谈判和达成协议。
推进次序
关于中国开拓两洋出海大通道的战略构想,在印度洋方向已经锁定了进取战略目标,那就是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孟加拉国的吉大港、缅甸的仰光港和若开港。从长期的战略层面考虑,中国应当做出全面推进态势,保持整体开拓阵容。而从现实层面来看,由于这四个港口各自存在着相对的优势与劣势,所以在港口的选择上必然进行一番博弈。综合权衡利弊关系,中国在开拓印度洋出海口的路线图,应当采取先易后难策略。关于瓜达尔港,虽然位于与中国长期保持紧密战略关系的巴基斯坦国内,但经港口到达中国的石油路线要经过巴基斯坦境内的大部分地区,在那里政治派别与宗教势力的关系盘根错节,政治环境不稳定,不利于保障石油运输路线安全,所以看来开拓这条大通道的难度最大。关于吉大港,位于孟加拉国境内,而孟加拉国与中国不接壤,石油运输线路必然要经过第三国,这就降低了线路的安全系数。另外,吉大港的水深条件还不够优越,港口及周边地区的运输条件也不很理想,从而形成了作为印度洋出海大通道的客观制约因素。
再把目光投向位于缅甸的仰光港和若开港。仰光港是个内河港,不仅泥沙沉积较多,而且只能容纳1.5万吨海轮,年吞吐量相对而言也不够大,所以作为中国面向印度洋的出海大通道也不够理想。通过分析,权衡利弊,中国应当率先修建若开港作为中国在印度洋方向的出海大通道。若开港是缅甸迄今为止尚未完全开发的天然良港,水深浪静,条件优越。如果从若开港修筑一条经曼德勒到达中缅边境口岸的铁路线,比起仰光至中缅边境口岸的铁路将大大缩短距离。从政治环境来看,缅甸是目前东南亚国家中唯一没有被美国纳入势力范围的国家,并且长期以来与中国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因此,可以断定,无论港口的开发条件,还是石油运输路线的周边环境,若开港都是最为理想的。必须说明,中国在印度洋方向锁定出海口,开拓出海大通道,是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抉择,是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安排。因此,必须慎重考虑,既要奉行全面推进战略,又要采取先易后难策略,才能有效开拓印度洋出海口,实现两洋出海的战略构想,充实周边外交的政策内涵,全面保障国家的战略安全,承担起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使命。
本文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海洋区域经济开发战略导向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