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服装 酸碱类化学品防护服》标准解读
2010-11-11杨文芬罗穆夏刘金艳郝秀清
杨文芬 罗穆夏 刘金艳 郝秀清
自2010年9月1日起实施的国家标准GB 24540-2009《防护服装 酸碱类化学品防护服》(以下简称新标准),是GB 12012-1989《防酸工作服》的替代标准,新标准增加了覆盖范围和对服装的一些技术要求,整个标准结构更加清晰合理。
新标准的发布实施,可以提升我国酸碱类化学品防护服的产品质量,对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具有积极深刻的现实意义。为了更准确、深入的理解该标准,现就新旧标准的技术内容进行对照、解析,以促进对新标准的理解和实施。
新旧标准对比
GB24540-2009《防护服装 酸碱类化学品防护服》,在产品分类、分级、技术要求等方面都较旧标准有一定的补充和修改,新旧标准对比情况见表1。
新标准变化内容的解析
从表1可以看出,新标准主要在产品覆盖范围、分类、技术要求方面对原有标准做出了修改;增加了服装整体液密性能要求,增加了耐磨性等服料性能要求。
1.产品覆盖范围的修改
旧标准仅覆盖防酸工作服,修订后的新标准覆盖了碱类、酸类、酸碱类防护服,拓宽了标准覆盖范围。标准修订前,防碱工作服产品一直缺乏有效标准监管,新标准的出台将规范产品质量,为作业者职业健康安全水平提升起到推动作用。
2.产品分类的修改
新标准中取消了原有的透气型和不透气型服装分类,改为织物和非织物分类。旧标准分透气型和不透气型两类,没有透气量指标来界定两类服装。考虑目前酸碱污染较轻的生产场所多使用耐酸纤维织物(包括粗毛呢、柞蚕丝等);酸碱污染较重的生产场所多使用非织物(橡胶布等),新标准修改了产品分类。织物类主要对应原有的透气型防护服,非织物类主要对应原有的不透气型防护服。
3. 产品分级的修改
旧标准依据酸渗时间、抗酸压性能、强力下降率作为分级依据,新标准不再以强力下降率作为分级依据。指标排序上,与国际标准分类方式相同,按防护等级由低到高分三级,三级为最高级,一级最低,这样既简化和明确了分级方式,又促进了标准与国际接轨。
4. 耐液体静压力性能
新标准此项指标衡量防护服洗后在一定的静酸/碱压力下的防护性能,旧标准考察洗前试样。性能指标共分3级,数值与旧标准要求相同。新标准测试试剂不仅包括硫酸,还包括氢氧化钠,因此数值表示方式由mm硫酸柱改为国际单位制Pa。
5. 强力下降率
强力下降率衡量服装耐腐蚀程度。新标准要求织物类酸碱类化学品防护服的强力下降率不大于30%,非织物类酸碱类化学品防护服的强力下降率不大于50%。取消了旧标准中非织物耐酸性能的两个等级,使产品的分级依据更加清晰,指标基本相同。
6. 成服液密性能
目前国际主要防护服标准中,将服装按防护对象物态分为几大类,欧洲标准将化学防护服分为6类,依次是气密防护服、非气密防护服、液体致密防护服、喷雾致密防护服、粉尘致密防护服、有限喷液致密防护服,每一类成品防护服均应对防护对象具有一定致密性。新标准规定的产品,防护对象是液态无机酸碱,因此标准引入了欧洲标准中的两项液密性能要求与测试方法,分别对应一般场所使用的防护服和存在加压液态酸碱场所使用的防护服。引入成品服装液密性能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升了标准的先进性并与国际标准接轨。
7. 耐磨性等物理性能指标
服装穿戴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磨损,旧标准中,除强力要求外,并未对服装的耐用性能物理指标做出规定。新标准参考国际标准,对非织物类防护服引入了耐磨性、耐屈挠性、抗刺穿性三项物理性能指标,分别考察服装磨损、屈挠、受穿刺情况下的耐久程度,具体分级保持与欧洲标准中的一级、二级标准一致(六级为最高级)。这些技术指标考察防护服装的实际穿着耐用性能,将提升服装在使用中的耐久程度。
编辑 吕楠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