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前海尔员工眼里的“人单合一”
2010-11-08雪松
雪 松
2009年年初,已经在海尔工作了10年的刘明(化名)决定离开,这本应是个艰难的选择,但他却很痛快,“这10年基本是不计投入的工作,最后发现生活里只剩下工作了,而且发现自己只能待在海尔这个平台上,很难适应其他的环境。”大学毕业就去了海尔的刘明,那时候有的更多是激情,对海尔的很多东西从心里面很认可,在海尔工作的这10年,几乎是没有节假日的,每年也就春节可以回家待上三五天,10年之后的刘明已经是海尔的一个中层骨干,对很多事情也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观点,这时他发现在海尔这个平台上他很难再找到自己的价值。
刘明是1998年进的海尔,当时的海尔刚刚开始国际化,并取得了成果,他们在东南亚成立了贸易公司,还想拓展美国市场,为此提出了著名的再造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员,和刘明一起招进去的还有另外2000名毕业生。
被分配做销售工作的刘明,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期后,很快就被派去负责一个区域市场,“到海尔之后有很长的实习期,我们叫‘赛马机制,这期间就会有人脱颖而出,海尔非常敢用人,可能在半年左右就给你一个很高的职位。”当时的刘明应该就是那批“脱颖而出”实习生中的一份子,“在去目的地的路上,我还在想销售到底是什么,在海尔,除了最初几个月的实习期,后期几乎是逼着你成长,当你接触到业务时,很多事情都是一知半解,这个过程中主要靠自学,但可以主动去问上面的领导,他们都很愿意回答,这点在海尔是没有问题的。”刘明记忆中的海尔,工作一直是高强度的。
工作了几年之后他第一次听到了一个名词——人单合一,“海尔一直都很强调创新,包括人员、组织架构、市场模式、盈利模式,2000年左右开始组织流程再造,从销售、物流、财务到售后服务,全部进行了大调整,后来又开始探索SBU市场链管理模式,这是借鉴了国外管理学的概念,但海尔进行了新的诠释,每一个人都变成能给企业盈利的一个单位,作为员工要站在企业的角度去开展工作,不单单只是立足于自己的岗位,同时要求每一个人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给企业创造效益,同时赢得个人发展。”刘明说,对于在海尔这10年发生的事情,他都记得很清楚。
他说后来就推出了人单合一的模式,而这个概念在实施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些变化,最早的人单合一是为了解决库存问题,了解家电行业的人都知道,库存是这个行业里非常大的问题,一旦库存增加对家电业来讲就是灾难,而人单合一中的这个“单”指的是订单,“订单对销售人员来讲很明确,你负责这块市场,就要定期和所有客户沟通确认要货量,而这个要货量是要形成订单的,销售人员汇总完订单后再给生产部门,生产部门根据全国的订单来决定生产,然后根据你下的订单,产品会送到你的仓库,销售人员就要在一定的时间内把库存盘活,分销给所有的经销商,并帮助经销商把自己的库存卖到最终用户手里,人单合一就是每个人都要对自己所有订单全程负责。”
形成库存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很多经销商的素质和能力达不到对整个市场的准确预测,很多订单都是预估出来的,但这些订单是要具体到型号的,每个型号的生产量是多少都要提前下订单,而一旦出现偏差,比如一个型号的产品预定了300台,但真正销售出去的只有200台,剩下的就变成库存了,刘明说他那时候如果碰到这种情况,就要想办法帮经销商进行市场推广,甚至还要去农村刷墙做墙体广告。
刘明说,人单合一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是不断完善的,“因为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一样的,素质也参差不齐,负责的员工会按要求把订单全流程跟踪下来,解决问题,不负责任的只要货进了经销商的仓库就不管了,如果经销商的货卖不完,他们下一个月就随便编一个订单或者干脆不下订单,而过了一段时间,当经销商把货卖完后,再下订单时,就很可能会出现缺货的情况,这对整个市场销售是不利的,也很容易伤害经销商的积极性,海尔为了杜绝这种不负责任的情况,就施行了人单酬,这其实是一个考核机制,和个人的薪金直接挂钩,形成很详细的薪酬方案。”
而人单酬的方案也是分阶段慢慢发展起来的,海尔的每项创新最初都要经历实验阶段,一刀切的做法是很危险的,他们会先在局部试点,而且连试点也是一步一步来,比如经常有的试点是前三个月会按方案考核你,但并不兑现,因为最初的方案总是需要完善的,刘明很认可海尔的这些做法。
他说他的人单酬账户在2006年就有了,在海尔算是比较早的,“我个人认为这是很先进的一种管理模式,调动员工积极性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收入分配,包括薪金的多少、合理性、增长的空间,这是决定员工积极性的核心,还有就是如何考核。”他说人单酬这种考核机制真正把每个人的工资细化了,加上个人损益表的话,意味着把每个人独立的工作都变成一个公司来进行考核,每个员工自身产生的所有费用成本,和自身产生的效益挂钩后,按照考核方案拿到应得的薪酬,这个方案的出发点是非常好的,让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每个人都明确自己的目标。
不过任何方案都有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人单酬也是一样,作为亲身经历者,刘明也表示人单酬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也还是有值得改善的地方,“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是,考核方案相对来说是死的,但考核的内容项目会不断出现变化,比如一个空调的销售人员,在月初就要给他制定任务,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天气发生了变化,如果天气暴热,销量就会大幅上升,远远超过计划的预期,考核的指标数也会水涨船高,这种情况该如何考核?还有就是相反的情况,因为一些外界因素导致这个月没有销售,从考核上来讲就不能达标,具体到薪酬,很可能这个月的工资就没了,甚至是负的,在海尔曾出现过工资是向公司借的,因为按照考核,员工是欠公司钱的。”
刘明举例说,他们销售人员一旦超出库存周转周期,按照考核标准,电脑就会开始自动计算库存损失,如果一天按1%的损失算,一个月就是30%,100万的产品,就是30万的损失,很多员工一年的工资也没有30万,当这30万的损失让你负责时,压力可想而知。刘明说,在具体的处理上,海尔还是很人性化的,会采取一些灵活的处理办法,如果能在一个最后处理期限把问题解决了,损失是无需负责的。
作为一个在海尔工作超过10年的中层管理者,虽然已经离职,但对于海尔刘明还是非常关心,他说,“任何一个市场都不可能均衡发展,这里面有很多不稳定因素,如果按照同一标准考核,很难做到完全科学,而且作为个人来讲,最终会完全围绕着考核工作,只干考核的事情,从管理的角度来讲仅有人单酬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