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汉语状态形容词的典型特征及其界定

2010-11-07

湖北社会科学 2010年2期
关键词:词尾古汉语文选

余 忠

(中国人民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2)

古汉语状态形容词的典型特征及其界定

余 忠

(中国人民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2)

古汉语状态形容词在语法意义上的典型特征是刻画事物或动作的状态,注释者往往用“……貌”的形式来解释;语法功能上的典型特征是绝大部分都能自由作谓语,一般不能受程度副词和“不、弗、勿”等否定词的修饰;形态上的典型特征是重叠形式和附加形式,一大批词还可以在意义相同的基础上,自由地选择单音、重叠或附加的形态外貌。以上三个方面既是古汉语状态形容词的典型特征,也可以作为其判定方法。

古代汉语;状态形容词;典型特征;判定方法

汉语的词类划分是一个历史难题,状态形容词的界定也不例外。典型范畴理论认为,“一个词类的确定是凭一些自然聚合在一起的特征,由此,某类词的内部具有非匀质性,有的成员是这类词的典型成员,有些则是非典型成员。典型成员具备这些特征的全部或大部分,非典型成员只具备这些特征的部分或一小部分。”[1](p140)本文先从语法意义、语法功能和形态特征三个方面仔细分析古代汉语状态形容词的典型特征,并试图在此基础上提出古汉语状态形容词的界定方法。

一、语法意义

词的语法意义是各个语法特征相似的词的概括意义,它是词的语法功能的基础。状态形容词的语法意义就是刻画事物或动作的状态,有一种生动的量性的语义内涵。古人在解释这些词语的时候,多用“……貌”或“……然”的形式,如:

鞠巍巍其隐天,俯而观乎云霓。(文选·南都赋)李贤注:“鞠,高貌也。”

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文选·登楼赋)李善注:“逶迤,长貌也。”

缔交翩翩,傧从弈弈。(文选·吴都赋)李善注:“翩翩,往来貌。弈弈,轻靡之貌。”

这种解释的方法在汉代就已经很盛行了,毛亨、郑玄等注释家都广泛使用这一方法,如: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诗经·邶风·静女)毛传:“炜,赤貌。彤管以赤心正人也。”郑笺:“‘说怿’当作‘说释’。赤管炜炜然,女史以之说释妃妾之德,美之。”孔疏:“此女史彤管能成静女之德,故嘉善此彤管之状有炜炜然,而喜乐其能成女德之美。”

不同时期的注释家都采用这样的注释形式,言简意赅地指明了古汉语状态形容词在语法意义上的特性,即生动性和形象性,这是中古汉语状态形容词语法意义的共性,与现代汉语中状态形容词主要表达程度量的特征有一定的差别。本文就首先具体分析古人用“……貌”来解释的词,再结合语法功能和形态特征,排除某些可能不属于状态形容词的例子,然后在此基础上概括出状态形容词的典型特征和判别方法。

二、语法功能

词的语法功能就是指词与词的组合能力以及词在句子中所起的作用等。词类的本质其实就是词的语法功能的分类,所以对于汉语这种缺乏形态标记的语言来说,语法功能在词类划分中是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不同音节的状态形容词语法功能也不完全一样,但大致说来,古汉语状态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有如下特点:

1.组合特征。

在与其他词的组合中,古汉语状态形容词一般不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不能受“不、弗、勿”等否定词的修饰,只有极少数例外,如:

何武不赫赫,遗爱常在去。(文选·赠崔温)

李生园欲荒,旧竹颇修修。(杜甫·晦日寻崔戢、李封)

这些极少的例外都出现在AA式叠音词上,大概是因为叠音词最普遍,故偶尔出现违例的情况。

2.分布特征。

在语法分布上看,总体来说,从《诗经》以后,状态形容词最典型的分布是作谓语(但不能作比较句的谓语),只是不同类型的状态形容词语法分布稍有差异,下面将作具体分析。

1)单音节状态形容词的分布特征。

单音节状态形容词最典型的分布特征是作谓语,其中不同的时期又稍有差异,如《诗经》中作定语的数量大致与作谓语的相当,此后的文献中,单音状态形容词的分布则逐渐向谓语集中,如:

作谓语:

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诗经·郑风·丰)毛传:“昌,盛壮貌。”

茂树荫蔚,芳草被堤。(文选·西都赋)李善注:“《苍颉篇》曰:‘蔚,草木盛貌。’”

乐游古园崒森爽,烟绵碧草萋萋长。(杜甫·乐游园歌)仇兆鳌注:“崒,山危峻貌。”

作定语:

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诗经·周南·小星)毛传:“嘒,微貌。”

姱容修态,絙洞房些。(楚辞·招魂)李善注:“姱,好貌。”

屹山峙以纡郁,隆崛岉乎青云。(文选·鲁灵光殿赋)张载注:“屹犹孽也,高大貌。”

单音状态形容词作定语的用例主要见于《诗经》,其后的文献中比较少见,这主要是因为《诗经》时期单音状态形容词正处于最繁荣的阶段,故其用法也最为灵活,此后则逐渐衰落,有些甚至完成变成构词语素而不能独用。单音状态形容词也有少量用作的状语的用例,如:

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楚辞·离骚)王逸注:“纷,盛多貌。”

索杜邮其焉在,云孝里之前号。惘辍驾而容与,哀武安以兴悼。(文选·西征赋)李善注:“惘,犹罔罔,失志之貌也。”

单音状态形容词在《诗经》中还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群体,但是此后其使用频率就逐渐降低,到近现代汉语中基本难再觅其踪迹。它在上古至唐代的部分文献中的语法分布统计如下:

表一:单音节状态形容词的语法分布统计

2)多音节状态形容词的分布特征。

中古以前的多音节状态形容词主要是双音节的,按照结构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ab式、AA式和附加式。下面分别介绍它们的分布特征:

①ab式双音节状态形容词的语法分布。

所谓ab式双音状态形容词就是指像“参差、婀娜、叆叇”之类的词语,这类词从上古到中古都比较常见,它们在唐以前的主要语法分布是作谓语,自唐开始则有向非谓语的方向发展的趋势,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表二:ab式双音状态形容词的语法分布统计

由上表可知,ab式状态形容词的主要功能是作谓语,其次是状语,例如:

作谓语:

四牡騑騑,周道倭迟。(诗经·小雅·四牡)毛传:“倭迟,历远之貌。”

披荒榛之蒙茏,陟峭崿之峥嵘。(文选·游天台山赋)李善注:“《字林》曰:峥嵘,山高貌。”

有些用例还是“主之谓”结构的形式,这正是古汉语中谓语的典型特征。

作状语:

靡微风,澹淡浮。(文选·西都赋)李善注:“澹淡,盖随风之貌也。”

众雏烂熳睡,唤起沾盘飧。(杜甫·彭衙行)仇兆鳌注:“烂熳,熟睡貌。”

作定语:

便娟之修竹兮,寄生乎江潭。(楚辞·七谏·初放)王逸注:“便娟,好貌。”

舒訬婧之纤腰兮,扬杂错之袿徽。(文选·思玄赋)张衡注:“訬婧,细腰貌。”

作补语:

往来儵忽,吞人以益其心些。(楚辞·招魂)王逸注:“儵忽,疾急貌也。”

削成根虚无,倒影垂澹濧。(杜甫·万丈潭)仇兆鳌注:“郑曰:‘澹瀩,犹澹沲也。’《集韵》作,水带沙往来貌。”

作宾语:

高空得蹭蹬,短草辞蜿蜒。(杜甫·义鹘)仇兆鳌注:“蹭蹬,困顿貌。蜿蜒,卷舒貌。”

主语和宾语主要是体词性成分,若是谓词性的也往往具有一定的指称性,上例正是如此。

②AA式叠音状态形容词的语法分布。

叠音词是状态形容词中最重要的一个小类,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它的归属最没有争议,一般学者都认为古汉语中的叠音词绝大部分属于状态形容词;二是它的语法分布最为灵活,数量也最多。下表是部分古代文献中AA式叠音状态形容词的分布统计表:

表三:AA式叠音词的语法分布统计

由上表可知,唐以前AA式叠音词最主要的语法分布是作谓语,其次是定语和状语,唐以后,其分布逐渐非谓语化,各种语法功能几乎协调发展,例如:

作谓语:

亲落落而日稀,友靡靡而愈索。(文选·叹逝赋)李善注:“落落,稀貌。靡靡,尽貌。”

入空才漠漠,洒迥已纷纷。(杜甫·喜雨)仇兆鳌注:“漠漠,云密貌。纷纷,雨多貌。”

作定语:

绵绵葛藟,在河之浒。兴也。(诗经·王风·葛藟)毛传:“绵绵,长不绝之貌。”

蔼蔼翠幄,袅袅素女。(文选·吴都赋)李善注:“蔼蔼,盛貌。”

作状语:

肃肃宵征,夙夜在公。(诗经·召南·小星)毛传:“肃肃,疾貌。”

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杜甫·狂夫)仇兆鳌注:“娟娟,美好貌。冉冉,渐至貌。”

作补语:

驱马悠悠,言至于漕。(诗经·墉风·载驰)毛传:“悠悠,远貌。”

高山崔巍兮,水流汤汤。(楚辞·七谏·初放)王逸注:“汤汤,流貌。”

③附加式状态形容词的语法分布。

附加式指的是附加词头或词尾而组成的词,如“沛然、莞尔”等,这在中古以前的汉语中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状态形容词小类,其能产性比较高,该小类的主要语法分布是作状语和谓语,并且有逐渐向状语转移的倾向,至现代汉语中则有些干脆变成了副词,如“忽然、默然”等。先看附加式在各文献中的分布特征:

表四:附加式状态形容词的语法分布统计

据表可见,附加式状态形容词的分布位置比较固定,只有谓语、定语和状语三种,表现出较强的谓词性。

由于《诗经》时期状态形容词词尾最为发达,因此先看《诗经》的情况:《诗经》中常见的状态形容词词头有“有”,词尾有“然、焉、若”等,另有“其”既可作词头又可作词尾,下面分别讨论:

词头“有”:

《诗经》中加词头“有”而构成状态形容词的有47例,其中作谓语27例,作定语19例,作状语1例,如:

作谓语:彤管有炜,说怿女美。(邶风·静女)毛传:“炜,赤貌。”

作定语:有扁斯石,履之卑兮。(小雅·白华)毛传:“扁扁,乘石貌。”

作状语: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小雅·大田)毛传:“渰,云兴貌。”《毛诗正义》:“言太平之时,有渰然既起,萋萋然行者,雨之云也。”

词尾“然”“焉”和“若”:

《诗经》中词尾“然”和“焉”各1例,均为状语,“若”有3例,均为谓语,如:

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魏风·葛屦)毛传:“宛,辟貌。”

睠言顾之,潸焉出涕。(小雅·大东)毛传:“潸,涕下貌。”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卫风·氓)毛传:“沃若,犹沃沃然。”

词缀“其”:

《诗经》中的词缀“其”既可以作前缀,又可以作后缀,它作前缀构成的状态形容词有7例,全作谓语,作后缀构成的状态形容词有5例,都作状语,如: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兴也。(邶风·北风)毛传:“雱,盛貌。”

溱与洧,浏其清矣。(郑风·溱洧)毛传:“浏,深貌。”

《诗经》时期的附加式状态形容词与后代有所不同,此时词头词尾都比较丰富,且构成的词的语法分布也比较灵活,当是附加式状态形容词的繁荣时期,两汉时期的状态形容词后缀有“然、尔、若”等,六朝以后则几乎只剩下“然”了,如:

作谓语:

或峮嶙而纚连,或豁尔而中绝。(文选·南都赋)

嘉卉灌丛,蔚若邓林。(文选·西京赋)薛综注:“灌丛、蔚若,皆盛貌也。”

斯游恐不遂,把酒意茫然。(杜甫·重过何氏五首之五)

上例中的“蔚若”现在看来还不像是一个词,“若”倒更像是比况动词,它作词尾的用例在《诗经》之后的文献中很少见到,这可能正好说明,本质上它不是一个典型的词尾,而是比况动词,《诗经》中作词尾只不过是它的临时用法。

作状语:

主人之辞未终,西都宾矍然失容。(文选·东都赋)李善注:“《说文》曰:‘矍,惊视貌也。’”

乃莞尔而笑曰:“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文选·东京赋)薛综注:“莞尔,舒张面目之貌也。”

作状语是“然”尾附加式的主要语法功能,并且还有逐渐向状语集中的倾向,到现代汉语中,则几乎都在状语,许多词则干脆变成了副词,如“蓦然、索然”等。

作定语:

武有大启土宇,纪禅肃然之功。(文选·东京赋)

眇然贞观初,难与数子偕。(杜甫·夏日叹)

作定语自始至终都不是附加式状态形容词的主要语法分布,这与这个小类逐渐向副词转化的规律是相一致的。

综上可知,古汉语中状态形容词的主要语法分布是作谓语,这是它在分布功能上最典型的特征;在四个小类成员中,ab式双音词和AA式叠音词是其最典型的成员,它们显示出最强的状态形容词性;附加式是最不典型的成员,它有逐渐向副词转化的倾向。

三、形态特征

1.重叠。

就现代汉语来看,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等都可以重叠,但在古代汉语中,尤其是中古以前,AA式重叠词绝大多数都是形容词,据向熹先生的统计,《诗经》中共有AA式重言词359个,其中形容词352个[2](p209),我们对《诗经》以后一些文献的统计结果也与此类似,详见下表(表中数据为出现的次数):

?

由上表可知,中古以前的AA式叠音词基本上都是状态形容词,这一点基本上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那么这些AA式重叠之前的单字A在相近的时期内有多少可以作单音形容词使用呢?再看下面的统计表(表中数据为词的个数):

?

由上表可知,大部分的AA式叠音词重叠之前都可以作单音形容词使用的,且A与AA意思大致相同或相近,如:

(1a)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楚辞·离骚)

(1b)乱曰:曼余目以流观兮,冀壹反之何时。(楚辞·九章·哀郢)王逸注:“曼,犹曼曼,远貌。”

(2a)蔼蔼翠幄,嫋嫋素女。(文选·吴都赋)李善注:“蔼蔼,盛貌。”

(2b)楩柟幽蔼于谷底,松柏蓊郁于山峰。(文选·蜀都赋)

以上2组中,每组的a、b两句分别是叠音词和单音词,它们的意思大致相同,这样的情况占有不小的比例,因此可以当作是一个检验单音状态形容词的辅助标准。

2.附加词头词尾。

古汉语中,有一些专用的词头词尾可以用来构成附加式的状态形容词,这一点是古汉语研究者的共识。《诗经》中词头和词尾都极为丰富,其中用来构成状态形容词的词头主要有“其”和“有”,其中“其”还可以作为后缀;词尾主要有“然、如、尔、若”等,两汉时期这些词尾还在一些文献中使用,尤其是“然”,直到现代也还存在。单音词(也可以是某些多音词)加上这些词尾之后就变成附加式状态形容词。那么,是不是所有能加这些词头词尾的形容词就都是状态形容词呢?如果作肯定的回答恐怕过于绝对,但如果同一个词在已确认语法意义的基础上还可以带如上所述的词头、词尾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或者还可以重叠,并且各种变化前后的意义均相近或相关,则此单音词就很可能是单音状态词了,如:

(1a)兰发色,晔晔猗猗。(文选·西都赋)李善注引《说文》:“晔,草木白华貌。”

(1b)奄忽灭没,晔然复扬。(文选·长笛赋)李善注:“晔,盛貌。”

(2a)自我天覆,云之油油。(文选·封禅文)李善注:“《汉书音义》曰:‘油油,云行貌。’《孟子》曰:‘天油然作云。’”

(2b)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苗则浡然兴之矣。(孟子·梁惠王上)

以上每组例句中的a、b两句分别是重叠和附加词尾的,但意义相同,古汉语中这样的词大量存在,而这正是判断古汉语状态形容词的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

综上可见,重叠形式和附加形式是古汉语状态形容词的典型形态特征,一大批词还可以在意义相同的基础上,自由地选择单音、重叠或附加的形态外貌。

上述语法意义、语法功能和形态特征三个方面既是古汉语状态形容词的典型特征,也可以作为判定古汉语状态形容词的依据,与这三方面特征越是符合的词语就越是典型的状态形容词。联系这三个方面的典型特征,我们可以归纳出古汉语状态形容词的判定方法:意义上,它刻画事物或动作的状态,经常可以用“……貌”来解释,这是判定的基础;语法功能上,它们基本上都能自由作谓语,一般不能受程度副词和时间副词的修饰,不能受“不、弗、勿”等否定词的修饰,这是判定的主要标准;形态上,能重叠和能带词头词尾是其最典型的特征,很多还能在单音、重叠和带词头词尾这三个方面之间转换,这是判定的辅助手段。在判定的过程中,三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的,其中语法意义是基础,在此基础上讨论功能和形态才有意义;语法功能是主要标准,形态特征则起着非常重要的补充作用。由于不同类型的状态词的特点不完全一样,因此在具体的操作上,有一些更容易判断出来,如AA式叠音词,因为重叠是一个很显著的形态特点;又如ab式双音词,其中最主要的是联绵词,在坚持以语法意义为依据的前提下,它的两个音节的不可分割性也是一个重要的组合特点。

[1]沈家煊.现代汉语语法的功能、语用、认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向熹.诗经语言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H042

A

1003-8477(2010)02-0115-04

余忠(1980—),男,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邓 年

猜你喜欢

词尾古汉语文选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画与理
画与理
-CK Sounds
词尾与词缀的区别研究
画与理
画与理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Playing with “g”
谈谈古汉语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