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周文泉:治病何拘门派?
2010-11-06黄为军
本刊记者 黄为军 户 万
医者周文泉:治病何拘门派?
本刊记者 黄为军 户 万
周文泉 1940年9月生。1963年毕业于长春中医学院(现长春中医大学)医疗系,毕业后分配到重庆中医研究所,1976年6月调入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创建老年病研究室,老年病科。1997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老年病医疗中心主任,现为学术带头人,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医学及清宫医案研究室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央保健委员会中央保健会诊专家、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兼任中华共和国药典委员会委员等二十余项社会职务。1993年开始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主持国家和部级课题十余项,荣获国家科委奖等众多奖项。发表学术文章160余篇,主编和参与编著20余部。
在中国,中西医之争由来已久。早在清朝末年,国运衰弱,内忧外患,百姓疲惫,民不聊生。国难当头,仁人志士振臂疾呼,其中最响亮的口号莫过于“除旧革新”。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传统中医,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旧”的代表之一。加之当时中医在民间的流传过程中,一些医理药方渐遭曲解而近于“邪”,使中医更加饱受非议。鲁迅就曾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多次对此展开尖锐地批判。然而,这种废除中医的呼声,更多承载的是人们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阶段国力孱弱、政治衰朽混乱的不满和期待革新的愿望。
真正的危机,来源于“西学东渐”。西学东渐始于明末清初,盛于清末。到了清末,作为西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医(亦称现代医学)开始大量涌入中国,其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很快征服了国人。而这对于中医来说,却无异于飞来横祸。
此后中医的发展举步维艰。1929年国民政府提出“废止旧医案”,矛头直指中医。存亡之际,举国中医无不义愤。终引发历史上著名的中西医大论战。论战不仅中西医皆投入,政商学界无一置身事外,众多社会名流也都介入其中,抗争之激烈,论战之火爆,涉及范围之广、内容之深,是20世纪中诸多论战难以比拟的。直至抗战爆发,论战才偃旗息鼓。
2003年,久经压抑的中医终于扬眉吐气了一回。那时非典肆虐,西医一时束手无策,神秘的中医此刻却给人们带来了奇迹,其显著的治疗效果,令西医哑然无语。
此后,中西医之争虽仍未停息,但中西结合的口号,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中西医之利弊,医者自知。医之根本,在于治病救人,殊途同归,何必拘泥于门派?医者周文泉,对于中西医之争,淡然付之一笑。
整理清宫医案
周文泉老中医能够走上中医这条道路,纯属偶然。酷爱文学的周文泉,没能走上文学的道路。1958年大跃进时期,长春中医学院成立,在医专表现优秀周文泉便被学校选定,直接报考了这所学校。
1963年从长春医学院毕业后,周文泉被分配到重庆中医研究所。在那里,周文泉由一个中医学院的普通学生,成长为一名具备真正实力的中医。研究所位于陪都重庆,当年很多著名中医逆江而上,在那里汇聚。在那些知名老中医的指点下,周文泉不仅学到了大量传统中医理论和经验,更学到很多做人和行医的道理。
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其他人都卷入到其中,病房只留下周文泉等三个人负责60多张病床的临床治疗和看护。这给了周文泉大把的实践机会,中医学基础得到巩固,临床治疗和理论素养有了质的飞跃。
1976年6月,周文泉调入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一年以后,周文泉从原来的中医研究班进修后转到心血管科。在那里,周文泉结识了陈可冀院士,并深受其器重。1980年,陈可冀院士欲对清朝宫廷医药档案做一项研究,需要找一个既懂中医又有一定文学功底的人帮他整理资料。陈可冀马上就想到了周文泉。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百余麻袋的医案资料整理完成。期间,陈可冀和周文泉觉得这些资料价值极其宝贵,于是成立了一个清宫医案研究室,周文泉理所当然的成了研究人员,主持工作。之后,陈可冀根据研究成果,主编《清宫医案研究》,周文泉亦参与了该书的编著。在这些基础上,1981年周文泉创建了老年医学研究室和老年病科。他先后对中医治疗老年心脑血管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老年期痴呆、帕金森氏病及养生康复医学进行了研究,对中医内科杂证治疗颇有心得。
创建“中国药膳研究会”
1995年,周文泉创建成立了中国药膳研究会。研究会集学术性、专业性及联合性于一体,由有志于药膳发展研究的专家学者组成,周文泉任会长。
民以食为天,《孟子》曰:食、色,性也。膳食,是人的本能需求。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发展,人们对膳食的认识和需求上也不断提高,健康饮食越来越成为人们对膳食的要求。
药膳发源于我国传统的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药膳是在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指导下,严格按药膳配方,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时至今日,药膳产品五花八门,很多商家打着“药膳”的名目就可以到处招摇撞骗。为了更好地规范和发展药膳市场,周文泉带领中国研究会对此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首先,药膳产品作为一种饮食产品,周文泉等对此制定了一个安全标准和生产规范;其次,做好药膳的宣传工作,加速药膳进社区,带动健康饮食之风。周文泉等在为推进社会认可药膳师而奔走呼吁着。
继承发扬“国之精华”
“医者意也,”从古至今,这是中医常常言及的一句话。随着科学的不断普及,这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中医口头禅,逐渐走下神坛,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尽管中医在非典治疗中发生了奇效,但当被问到这些处方是否经国际FDA验证,是否有广谱疗效时,中医顿时语塞。足见中医之窘境。
中医若想获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地位,就必须形成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说到理论体系,就不能不提“循证医学”。循证医学是近年来在临床医学领域内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一门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其核心思想是“任何医疗卫生方案、决策的确定都应遵循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产生的最佳证据”,从而制订出科学的预防对策和措施,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在中医领域颇具声望的周文泉,对循证医学,表示了认同。他认为,中医若想在与西医的竞争中不被边缘化,就必须拿出足够的疗效和科学依据来,“中医研究的主体还在疗效。”在周文泉看来,继承和发扬中医,包括两方面的涵义,其一是中医理论和技术,其二是中医文化。周文泉对于中医文化,尤为重视。他在教授学生时,首先便要求他们练书法、学文学、研哲学,然后才是病案等医理医技的学习。“医生当以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为己任,而不应以治病谋利为目标。”
如今,中西医之争仍在延续。作为中医领域颇有成就的老人,周文泉显得气度非凡。他说:“对于西医不必反对,中西医的界限不是那么清楚的,能治好人就行,不必过多讲究门派。而对于中医,这种国之精华需要我们来继承和发扬,不要让它在我们手中走了样。”
言之简简,寄望悠长……
药膳是中国医药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防病治病、滋补强身、抗老延年方面具有独到之处。数千年来,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贡献。中国药膳不是食物与中药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中医辩证配膳理论指导下,由药物、食物和调料三者精制而成的一种既有药物功效,又有食品美味,用以防病治病、强身益寿的特殊食品。
中国药膳研究会(China Association Of Health-Protection Food)是全国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集学术性、专业性及联合性于一体,由有志于药膳发展研究的专家学者组成,研究会宗旨为:认真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弘扬中国传统药膳文化,促进药膳学科和副业的发展,为中华民族及全人类服务。研究会业务主管单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挂靠单位为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并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实施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2010年7月23日,《中国药膳制作及从业资质基本要求》由中国药膳研究会正式发布。该标准主要由中国药膳研究会药膳技术制作专业委员会起草完成,主要起草人包括周文泉、沙凤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