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应对城市突发公共危机

2010-11-02刘永彪

群众 2010年10期
关键词:危机公众应急

刘永彪

人们由陌生到熟知的城市突发公共危机,具有“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效应,危机诱因多,治理难度大,破坏力强,国际影响大。目前,如何科学应对城市突发公共危机,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城市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而迫切的现实课题。从我国看,亟需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提高科学应对城市突发公共危机的能力。

以人为本,强化城市公共危机意识。培育公共危机意识,建立科学的城市公共危机应急体系,及时化解公共危机,保障公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应作为城市政府的核心职能和重要考核指标之一。城市政府务必以人为本,居安思危,强化城市公共危机意识,将城市居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作为政府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非常态的城市公共危机纳入政府的常态管理中去。“十二五”期间,应将公共危机管理工作列为考核城市政府重要指标之一,敦促城市政府实现危机管理的全面转型,从事后仓促的“救火”式应对转为全流程管理;从单一部门管理转为有效整合管理。

未雨绸缪,建立具有高度权威性的危机管理机构。应对公共危机处理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更是个体制问题。必须建立健全权威性高、职责明确的统一指挥体系,各个部门统一管理,共同应对,把相关的力量和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一机构平时承担预警、咨询、应急人员培训等职能,一旦公共危机爆发,承担领导危机处置、紧急救助、危机善后等工作。努力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形成一套制度化、规范化的处理体系,使突发公共危机处理走上法制化轨道,并借此推进政府从传统的管制型政府向现代服务型政府转变、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同时,建立起应对有力、反应迅速的应急管理模式,增强服务型政府应急职能。

财政支持,建立高效的资源动员机制。政府财政预算投入不足,导致危机的预控、管控及善后恢复都严重滞后,难以应对突发险情。因此,应把应对城市公共危机纳入政府财政优先安排范围,并从法律上给予切实保障。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应急体系建设、应急管理和处置突发公共危机需由政府负担的经费。健全应对突发公共危机社会资源依法征用与补偿机制。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完善应急工程程序,确保应急所需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的及时供应。加强对物资储备的监督管理,并建档建册,建立数据库,及时予以更新和补充,以备应急状态下的征集调用。组织经济、电力、市政、水务、燃气等部门和单位,按照分工做好煤、电、油、水、气等应急保障工作,交通、通信等部门负责合理配置和调度运输、通讯资源,保障应急处置工作顺利开展。

管理前置,建立科学高效的城市公共危机预警体系。预警是防范危机发生和应对危机的有效手段,在危机应对中作用重大,不可或缺。突发公共危机发生后的损失,远比事前预防大得多。著名公共管理专家奥斯本和盖布勒强调:“使用少量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钱治疗。”一个明智的政府应该采用预警而不是治疗的管理模式,不应被动地接受突发公共危机给人民群众带来重大损失,而应将管理职能前置,将工作中心转移到预警预防上。通过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和科学分析,从中发现和总结突发公共危机应急处置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预警体系。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监测手段,建立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预警监测制度,定期、定点对险情的发生及其可能危及的范围进行科学预测,进而采取相应防范措施主动避害,或将危害的发生缩小在最小范围,将危害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正面引导,完善城市突发公共危机信息披露机制。公众是城市危机的直接利益相关者,也是化解危机的重要力量。城市公共危机的复杂性及治理的不确定性,使公众高度关注危机相关信息。危机发生后,各种消息会以不同的渠道在社会迅速流传,很容易造成公众恐慌或社会混乱。政府领导者应在第一时间向公众提供关于事件的透明清晰、客观真实的信息,及时告知事件的处置进展情况,由此避免小道消息的干扰和影响,推动形成团结一致应对危机的有利局面。美国“9.11”事件发生后,时任总统布什立即发表声明,并随即采取若干措施,安抚人心。2002年,南京汤山投毒事件发生后,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一方面及时向公众发布事件信息,另一方面迅速查找原因,在最短时间内消除了民众的恐慌情绪,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成为国内早期成功应对城市突发公共危机的经典案例。要借鉴这些成功经验,重视加强与公众、与新闻媒介之间的沟通,建立制度化的信息公开和发布制度,有选择地控制信息源和信息传播渠道,妥善利用新闻媒体的力量,提高政府的公信力。通过发挥舆论正面引导作用,让公众对城市公共危机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将全面、准确的信息综合运用于对危机的预防和应对,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维护社会稳定。

多方参与,提高社会整体应急能力。在应急管理中,公众不是被动的管理对象,而是积极的参与主体。防止城市公共危机发生,或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失,需要动员和使用全社会应对危机的力量。面对城市突发公共危机,政府要取得最终胜利,就必须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全民参与的立体应急网络。一是建立一支高素质应急管理队伍。城市公共危机处置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相应的知识、技术和经验。而现行教育体系中,应急人才培训的力度和规模远远不够。因此,要加强应急骨干培训和应急力量建设,培养一批能胜任危机管理工作的领导人才和技术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应急管理队伍。二是建立健全专家咨询制度,充分发挥专家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研判、决策咨询、专业救援、事件评估等方面的作用。三是把危机管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危机培训,尤其是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培训,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四是加强宣传。对全社会加强应急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营造关注和重视应急工作的舆论氛围,努力形成全民动员、预防为主、全社会参与预防城市公共危机的良好局面。

責任编辑:陈伟龄

猜你喜欢

危机公众应急
多维深入复盘 促进应急抢险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危机”中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