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难题及破解之策

2010-11-02钱伯华

群众 2010年10期
关键词:技术水平创新能力经济

钱伯华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全球性课题,越来越为我党我国所重视,党中央已将其提至头等重要的战略位置,使之成为全党全国为之努力的举国行动。早在1995年,党中央就已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党的十七大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升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初进一步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由此可见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极端重要性。但从多年来的实践进程与效果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非常艰难。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其对我国发展的影响,迫使我们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目前最重要的当务之急是,在准确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涵及其转变要求的基础上,弄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难题及其难处和原因,狠抓破解难题的关键,强力推行足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科学破解之策。

准确理解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及其转变要求

要破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难题,首先必须准确理解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发展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发展方式应基于经济增长方式而扩升,它仍然把经济增长包括在内,同时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科技创新和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资源的科学利用与优化配置,环境的保护和生态文明的建设,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消费行为、文化、人与人的关系等各个方面。经济发展方式比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更丰富,要求也更高。由于经济发展是以人为行为主体、行为过程、行为目的,是由人组成的社会集体作用于自然、旨在满足人的物质需求的社会实践行为,所以,经济发展及其方式就不能仅仅限于经济增长,而必须同时涉及发展经济学理论如上所列各个方面。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的方法和形式,以及包括决定或影响方法和形式的途径、手段和目标等相关发展要素在內的整体转变。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强调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而且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不仅重视经济的科学发展和有效增长,而且更加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对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手段、方法和形式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将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辩证结合起来,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新路子;主要依靠劳动者素质提高、科技进步、管理创新、机制激励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技术水平,抢占经济增长的制高点;推进经济发展战略转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核心竞争力。

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的和意义,是对症下药地解决片面追求高投入、高消耗、高速度、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的畸形增长,不惜破坏环境、断源枯流,刺激过度消费以及导致两极分化等不科学、不可持续发展的种种问题。这已经成为具有根本性意义和普遍性迫切需要的当务之急。

找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难题及其根本原因

在准确理解经济发展方式内涵及其转变要求的基础上,必须找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难题,弄清其难处及其根本原因。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难题之一及其原因剖析——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根本决定意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然框架已经基本建立,但整个市场经济体系尚未健全完善和规范运行,特别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和动力机制还未完全形成并充分发挥作用,整个经济发展主要还是在由党政领导和经济主管部门、而不是由企业等市场经济主体主宰与推动。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因为对“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及如何抓发展理解不够全面正确,把“第一要务”理解为是“唯一要务”,把履行第一要务、抓发展,理解为由党政领导和经济主管部门亲力亲为跑项目、办企业、上产品、找市场,甚至越俎代庖、包揽一切,取代企业等市场经济主体而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角。而在抓发展的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党政领导和经济主管部门仍习惯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靠使用行政手段、订计划、下指标、排名次、发奖牌抓发展。其动力驱动主要紧系于与个人升迁密切相关的政绩追求,加之以往的政绩导向只重GDP增长,由此自上而下地驱动党政领导和经济主管部门担当经济发展的主角,并主要由他们打造了和操作运行着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难题之二及其原因剖析——对于经济发展方式具有根本决定意义的经济技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虽然在我国以高于历史和世界平均水平的速度提高,但仍然处于较低阶段而直接制约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客观而论,饱受批评的以高能耗、高污染、低技术推动经济发展者,一方面是由于所处的社会生产力阶段较低,所能用于发展的基础条件、经济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是由于受自上而下层层加码下达的超常发展指标所迫,在现有经济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根本不可能与超常发展指标同步超常提高的情况下,而不得不继续使用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继续靠高能耗、高污染、低水平扩张完成上级下达或自己加码的超常发展指标。并非是他们搁置高水准的经济技术而不用,无视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耗能少、污染小的项目和产品而不上,实在是欲有之、渴求之而不得,欲找远水救近火而不能。在目前所处的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实在难以做到经济技术水平及自主创新能力与超常发展指标同步提高,实在无法在“两难”选择中做到两全其美,而上级在下达发展高指标的同时直以官位升降相赏或相罚。在此别无他途和退路的情况下,承受重压的党政领导和经济主管部门不得不“舍‘绿保‘乌”(舍绿色发展,保“乌纱帽”),确保完成上级最看重、对己最重要的任务指标和政绩目标。就是基于这一深层缘由,充满弊端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才能长期盛行,迄今仍难以根本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难题之三及其原因剖析——对于经济发展方式以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根本决定意义的人特别是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虽然在改革开放以来已有较大提高,但与改革发展的目标要求以及世界先进的制度、体制和机制下的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为何要围绕人找原因、破难题?因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人,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经济发展必须依靠人,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决不能见物不见人,寻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难点、原因及其破解之策,同样也必须从根本上着眼和立足于人。以往经济发展方式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以及经济发展方式长期难以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制度、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压抑或束缚了人的主动性、积极性、特别是创造性,使人的科学素质、自主创新能力未能得到应用提高和充分发挥,并由此导致经济技术水平、科技创新能力乃至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和质量难以提高。另一方面,却在许

诺给人们享受远远超过他们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成果,刺激人们远远超过他们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的物质欲望和消费需求,并将此确立为共同目标和组织行动,极力加以推行,同时使之成为个人的“政绩”和“资本”。当然,如果同一时期人所具备的素质、能力和水平,同一阶段的人构成的社会所达到的生产力和经济技术水平,经过积极努力,能够实现主抓发展者所确定的发展高指标,能够满足他们许诺民众分享更多更好发展成果的新需求,并相应实现主抓发展者个人的“政治进步”,那自然是求之不得、皆大欢喜的大好事。但问题在于,主抓发展者,并未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用在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特别是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提高经济技术水平上,而是在人与社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技术水平的现有基础上,确立超常的经济发展指标、社会进步目标和民生改善承诺。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技术水平,都需要作长期努力,短期内难以达到目标、收到成效。而在主观上,主抓发展者在任时间有限、“进步”期盼迫切;在客观上,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入不敷出的行政开支和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急需通过经济增长增加财源解救燃眉之急,这些“近火”确实难靠“远水”相救。而能指靠迅速解决问题、最快收效的途径和办法,就是利用现有条件和基础搞外延扩张型发展。所以,平心而论,经济发展方式难以转变,既有主抓发展者的主观原因,也确实有“远水”难救“近火”的客观原因。实行破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难题的治本之策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提出多年,至今依然进展有限、困难重重,除了这一转变确实任重道远、具有长期性之外,可能还由于未能从深层次抓住根本性问题,针对病根,开出良方,狠下猛药。时至今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亟需采取破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难题的治本之策。当前,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治本之策。

一、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从根本上革除与原有经济发展方式密切相关的制度、体制、机制及其种种弊端。存在种种问题和弊端的发展方式,是原有体制下的产物,它由于种种原因而不会在短时间内彻底退出,它仍将继续相当程度地在新建立、尚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遗存。从根本上看,这是旧体制革除不彻底、相关根源性问题仍存在,新体制建立不巩固、实行不到位所致。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务必从根本上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使之真正运行到位。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于在原有经济发展方式中处于主宰地位、起到主导作用并也由其造成严重弊端的行政体制,首先必须坚决进行改革。现在,各界在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何难有进展的原因分析和对策建议中高度一致的共识是,必须对政府进行行政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这几乎已经成为“众矢之的”、“众口一词”,确实非从根本上对其彻底加以改革不可。核心是要根治高度集权、行政指令性的体制痼疾,科学确立政府和企业及其他各种主体的地位、职责、权益及其相互关系,并在其成熟完善时以法律法规加以规定,政府和企业及其他各主体按此正确履行职责,既不允许缺位失职性违法,亦不允许错位越权性违法。针对以往长期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关键是要解决政府部门越俎代庖,对经济、对企业管得过多、统得太死,有的甚至与企业争权益、与民众争利益,严重影响企业及各种市场主体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问题,将政府和企业及其他各市场主体都一一正确定位,并坚决使之一一准确归位、各司其职,确保企业及企业家等主体真正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主体作用;使越权错位的党政领导决策层及政府部门按职归位,在法定职能和权限内,做好其本该做的宏观规划与调控、政策制定与实行、社会建管与服务等工作,不再让其统揽一切搞集权,不再容其越俎代庖抓发展,而是依法用权、依法行政,在法定职责权限范围内,恪尽职守,倾力创造发展环境、提供发展条件、服务发展主体。

二、以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劳动者素质能力、特别是培养人才为重点,靠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高效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亲临深圳视察时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自主创新是根本,培养人才是关键。”当前,迫切需要提高科技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亟需制定实施具体实在的战略规划,采取扎实有效的政策措施,着重致力于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和激励,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整合集聚科技创新优势,创造扶持促进科技创新的环境和条件;从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上大力推动多出快出自主创新成果,并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大扶持现有科技创新人才的力度,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充分激发科技创新人才锐意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高度重视系统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善于发现、大胆使用创新人才,重奖、重用有重大突出贡献的创新人才,努力创造创新人才持续涌现并大有作为的崭新局面;进一步提高从国外引进人才和技术的水平,加大组织人才出国学习深造的力度,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学习和利用世界先进科技中推动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从基础教育抓起,从小培养新生代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志趣、创新能力,同时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全民性接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在从正面加大各项工作力度的同时,还必须找准问题、对症下药,针对只顾任期内出政绩而搞短期行为、不重视投入大见效慢的科技创新的问题,把科技创新列为政绩内容并加以考核,并同时采取各种刚性政策措施,从根本上切实解决科技投入少、科技体制不活、科研力量分散、产学研脱节、科技成果转化少而慢等严重制约科技创新的共性问题。

三、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全力推进经济发展战略转型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创造性地制定又好又快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科学发展战略。着重致力于以下诸方面:转变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开拓科学发展新路子,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将科技创新、科技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尤其注重发挥科技在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以低碳产业、生物产业、信息技术产业为重点的战略性新興产业;推进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把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重点,以优化升级为主线和刚性要求,加快推进以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所有制结构为主的经济结构调整;按照科学发展新要求、经济发展新方式,制定新的经济发展战略、行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政策,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以及技术标准、准入门槛等,压减低水平重复建设,

淘汰落后过剩产能。

四、推进管理体制和内部运行机制改革,正确调动、充分发挥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框架、大原则、总目标、总要求,建立与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互相适应、相互促进的经济管理体制和内部运行机制。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在体制机制上、干部思想上、特别是干部考核评价及其使用上,牢固确立、坚决执行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革除与旧的发展方式特别是其弊端共生互连的原干部考核标准及其指标体系,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新型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确立新的科学正确的干部考核标准、全面完善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以及正确的用人导向,以此确保经济发展方式的顺利推进和彻底转变。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投身经济发展的广大劳动者,要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体制改革充分激发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并为他们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教育、学习、培训、实践等各种条件和环境;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全过程,始终必须充分发挥他们作为国家主人翁和经济社会发展主体的作用,用市场经济激励机制、国家分配制度、社会福利制度以及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努力满足他们的物质文化需要,使他们既有主动性、积极性,又有创造性、实际能力和本领,且有政策环境和社会条件,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技术水平、合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贡献。

五、按照社会生产力阶段、经济技术水平、自然资源阶段性可供量及承受力,科学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速度。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历史的教训!所以,奋起直追、奋发图强,尽快赶超先进、振兴崛起的迫切愿望无可厚非!但问题是超过一定的度就会欲速不达,甚至把事情搞砸。以往中央曾经总结过,我国多次出现过的超越现阶段提出超常发展目标任务的做法,都是犯了“革命的急性病”,中央将此概括为“急于求成”四个字。“求成”是好心,但过急却会把事情办坏。我们现在也还要看到这个问题在不少时候、不小范围内,一定程度、甚至比较严重地存在着。在多数领导干部中,是因我国在世界横向比较中凸显的落差、在国际竞争中经受的压力、本国人民的期待与现实的差距都比较大,所以非常着急,急于加快发展,以期赢得国际竞争,不辱执政使命,不负人民重托。但毋庸讳言,也确有一些领导干部,较多的是出于个人快出政绩、快上“台阶”的动因。无论哪种动因,都殊途同归,共犯“急于求成”之通病——大大超越现阶段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技术水平、自然资源阶段性可供量及承受力,确定过高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了确保完成过高的指标,各级层层倒逼计算时序进度,为了留有余地或表现更好,又层层加码,定出逐级递加、逐年递增的发展指标。而同一时期经济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客观上不可能满足超前目标任务和超常发展速度的要求,这就迫使下面继续走传统发展的老路。这是原有经济发展方式难以转变的一个主要根源。所以,要顺利推进、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方面首先必须下大力气提高人的素质能力、特别是创造力,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和经济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必须防治“急于求成”之痼疾,切实根据实际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技术水平、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实事求是地确定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任务和发展速度,确保经济发展的主体有余地、来得及提高自己,以符合新的发展方式要求的更高的经济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经济,由此靠二者的同步相应提高水到渠成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我们坚信,只要准确理解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及其转变要求,找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難题及其根本原因,坚决实行科学破解难题的治本之策,就一定能很好地完成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性转变,由此将经济社会发展推向更高的科学发展新阶段。

责任编辑:袁文

猜你喜欢

技术水平创新能力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提高机械数控加工技术水平的策略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全国首批具有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辽河化肥厂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钢管倒棱机设备及专业技术水平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