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田家坝镇芭茅、铁扫帚的利用调研和思考
2010-11-02王占北WangZhanbei
文/王占北 Wang Zhanbei
对田家坝镇芭茅、铁扫帚的利用调研和思考
文/王占北 Wang Zhanbei
Research and Thought on the Use of Bamao&Iron Broom in Tianjiaba
笔者于2008年7月26日下午,深入湖北省竹山县田家坝镇,采访绑扎扫帚的魏志远师傅,其时年72岁,1938年5月出生,1962年—1984年当船工,后务农,闲暇时用芭茅、铁扫帚绑扎扫帚出售。
扫帚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做清洁用的物品,一般不被人重视。经笔者反复观察、研究之后,发现扫帚本身也蕴涵很多门道。常言道:留心处处皆学问。首先,要知道绑扎扫帚材料的性能及生长习性。其次,要知道绑扎扫帚的程序和要领,如扫帚各部位的尺寸、比例。再次,有心的绑扎者要研究人在使用过程中的舒适度,及时改进、调整绑扎扫帚方法。工匠们在不断扬弃和沉淀的基础上使之成为现在的扫帚造型。但是由于材料的原因,好看的不耐磨,耐磨的不甚美观。因此,在设计扫帚时,一定要知晓所选择、使用材料的特性,才能顺理成章地将材料的优点发挥到极至。正如《考工记》所言,“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1]
此外,从扫帚的绑扎可以看到,民间许多优秀的手工艺人对生活观察入微,工作过程很诚实,充分掌握了材料和工具的特点,发挥了主观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制作出很多优质的生活用品。他们是产品的制作者和使用者,产品中蕴涵着他们对生活的挚爱,他们使扫帚造型和功能达到了最佳状态,体现出人造物的健康和优美。
图1 魏远志在绑扫帚
一、芭茅、铁扫帚简介
1.芭茅,绑扎扫帚的原料之—
芭茅和芒很相似,一般人不易分辨。从植物学角度看:芭茅(五节芒),多年丛生草本植物。秆高2—4米,叶互生,边缘生纤毛,叶片条状披针形,长25—90厘米,宽1.5—3厘米,芭茅通常有根茎,秆为白色质软的髓所填满,圆锥花序长椭圆形,长30—50厘米,主轴长达花序的2/3以上,总状花序长10—20厘米,穗轴不断落,节间与小穗柄无毛。颖果椭圆形,先端尖,长约1.5厘米,黑色,花果期6—11月,生于海拔800米以下的山脚、湿地或林下,嫩叶可做牛饲料,茎叶用于造纸和盖屋,根可利尿,又做绿篱和防沙植物[2]。芒,多年生草本植物。秆高1—2米,叶鞘无毛,叶片条形,长20—50厘米,宽6—10厘米,圆锥花序扇形,长5—40厘米,主轴长不超过花序的½,总花序长10—30厘米,穗轴不断落。颖果长圆形,暗紫,花果期8—12月,生于海拔500—1900米的山坡草地,用做防沙、绿篱、放牧,幼茎药用,有散血去毒之效,秆皮可造纸或编草鞋,秆穗做扫帚等用[3]。
在田家坝镇,每年7月底可割河边的芭茅;8月中旬,割山上阳坡的芭茅。当芭茅穗扬花时,芭茅杆韧性好。其他季节割的茅草发脆,做成扫帚不耐用。割回的芭茅放在太阳下晒一天,然后拨去草叶备用。绑扎扫帚用杆梢及芒,削杆要技术,优质扫帚主要靠绑扎。芭茅有很大的的经济价值,而鄂西北并没有对它进行有效的利用和开发。
2.铁扫帚,绑扎扫帚的原料之—
铁扫帚也是绑扎扫帚的优质材料。铁扫帚,(野蓝枝子,河北木蓝)落叶灌木,高40—100米,条枝有白色丁字毛在,羽状复叶互生,小叶7—9个,矩圆形或倒卵状,长5—15毫米,宽3—10毫米,种子椭圆形,花期5—6月,果期8—10月,生于海拔300—1800米的山坡、草丛或河滩[4]。竹山县主要生于路旁、地边、房前等处,既有药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株幅呈纺锤形,整齐紧凑,柔雅美观,直径可达80厘米左右。其嫩枝叶可做饲料。成熟的植株枝条细密坚韧。
在竹山,铁扫帚多为人工种植,有的能长2米多高。每年的霜降后割铁扫帚草,待籽和叶发红就可砍下,晾干后将其籽和叶去掉,把主干锤扁,扎成直径2厘米粗的束,绑成的扫帚很耐用。因其比较粗糙,一般在麦场或场院等地使用比较多。寿命1—2年。
经笔者观察、比较:芭茅扫帚好看不耐磨,一般室内使用较多;铁扫帚比较粗糙,美观性差,但耐磨;高粱穗做的扫帚,美观性较好,其耐磨介于芭茅和铁扫帚之间。比较而言,高粱穗是绑扫帚最好的材料,以美观和比较耐用而著称。
二、用芭茅绑扫帚的方法
魏志远师傅绑扎扫帚所用芭茅,是他和老伴在村边的河道、山坡上割的。割回来的芭茅草先要放在庭院里晾晒,待其干了之后,拨去草叶,留下芭茅杆待用。具体步骤如下:1、先将芭茅绑成束。一束大约有15支芭茅杆。粗细一掐,即食指尖与拇指的关节处成环状,直径约2.5—3厘米。2、扫帚把端为芝麻秆状,由四束构成,呈方形。手拿着舒适,把长2.5—1.5尺,一是为了适用不同身高者的需要而做。二是把长不用弯腰,把短弯腰要大一些。3、第1、2束平齐,第3、4束与第1、2束差半寸,第5、6束比第3、4束差1.5寸,第7、8束与第5、6束平。在添加束的时候,一边绑扎,扫帚便逐渐成型。8束可绑扎成一把扫帚。4、扫帚的扫帚条长度在80—100厘米,其中扫帚把不得少于50—60厘米,用锤扁刨开的芭茅皮包扫帚把;绑扎扫帚把的扎绳间隔在4—5厘米,一般至少要绑10道左右;扫帚把顶端直径3.5厘米左右,逐渐增粗到5厘米左右分叉,一般绑扎往前伸,呈锐角三角形。扫帚把外表要光滑整洁。扫帚头最大宽度40厘米左右。重量在0.4—0.5公斤。
“真正决定器具形式的是使用者所发现的缺点。发现缺点后不断改进功能,不同地区、不同的人所观察和注重的缺点不同,改善的方法也各异。因此,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器具。”[5]绑扎扫帚的魏师傅说:“扫帚脚形。”非常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扫帚的形态。无论使用何种材料绑扎扫帚,都是由下往上绑扎。绑扎一般用蔑或铁丝为上。蔑条在铁扫帚枝之间穿插,扫帚把被蔑形成近似四股,方中带圆。扫帚扫地的部分,一定要厚实,整个扫帚的重量在下端。为了使扫帚更坚固和更耐用,可以采取如下方法:扫帚把中间插进一根70厘米长的竹签做骨干,使其扫地不攘而挺实。在扫帚接近把的部位从左、右两边各斜插一根20厘米长的竹签,使其更坚固。一把优质的芭茅扫帚可用2年。重量在0.8公斤左右。笔者在十堰城区或附近县城等土特产商店看到一些扫帚并不是脚形,而是扇形,售价3-5元,绑扎得不结实、显得很单薄,看着也不耐用。扇形扫帚没有脚形扫帚好用,因为它不符合人的操作习性,不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
图2 生长着的铁扫帚
图3 晒干后的铁扫帚植株
三、扫帚对设计师的启示
1、从工业设计角度看,任何一个物品都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生存环境,环境变了物品随之也要变化,不然就会被淘汰,扫帚也不例外。农耕时代,一般民居家地面以夯土地面为主,只有少数人家用青砖或木板(粗加工木板拼合,不是今天的实木地板)铺地,于是使用芭茅、铁扫帚等绑扎的扫帚随处可见。芭茅、铁扫帚可就地取材,绑扎容易,价格低廉,扫帚与所扫的地面相适应,因此从城市到乡村应用十分广泛。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乡的居住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普通民居的水泥地面已显得很落后,塑料地面已被淘汰,地板砖、复合地板比较普及,高档的实木地板、竹制地板、羊毛地毯也进入寻常百姓家。使用传统材料制成的扫帚扫实木、竹制等会划伤地板,而用尼龙等材料制成的扫帚则比较柔软,既不会掉渣又不会划伤地面,既轻巧又耐用,于是成为现代居家做清洁的新宠。由此观之,由于生活环境和新材料的出现,做扫帚的原料不再是天然的了,而是人工合成的新材料。扫帚的结构也发生变化,扫帚把由塑料管或金属制成、斜三角形由塑料制成和尼龙丝束等由机制标准件组合而成。但是扫帚的形状没有发生大变化,依然是“脚形”。总之,扫帚使用环境发生了变化,制作扫帚的材料也会发生变化,随之扫帚的结构也发生变化。
2、芭茅和铁扫帚,仍然有其利用价值。黑龙江铁扫帚种植大户康德丰说:“现在我们的铁扫帚种植规模越来越大,已有客商准备在这里建立加工厂,到那时会有更多的农户加入到铁扫帚种植行列,铁扫帚将鼓起农民的钱袋子。”笔者构想扫帚绑扎可以由完全手工向半手工过渡,即一部分由机械加工,然后将扫帚分解构为若干构成部件,使其标准化,再完全向机械生产的模式发展,这也许是手工绑扎扫帚的发展方向。若有资金支持,一步到位实行机械化、产业化、批量化是绑扎扫帚大干快上的另一种发展思路。这样会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芭茅和铁扫帚,让它成为山区农民脱贫、发家致富的有效途径。
3、在城市,一些家庭和室内公共场所做清洁,清扫机械和吸尘器取代了传统扫帚;室内清洁服务取代了主人亲自做卫生。从自己做清洁,到人+机器做清洁,或请家政专业人员做清洁。一些马路上专用清洁车取代了人工清扫马路。由此可以看到现代设计给我们家庭做清洁带来的变化。依据工业设计的思想,有一天我们会设计出更多、更合理的、被许多人所接受的清洁服务方式,清洁的工具一定会出现更多的改变。现在,扫帚依然是绝大多数人家庭不可少的清洁工具。特别是在中国广大的农村,扫帚暂时还不会退出生活的舞台。但是我们确信,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会设计出新型的清洁工具和服务方式,更好地服务于生活。
4、设计师要用极大的热情和注意力关注中国农村家庭的清洁工具。中国有13亿人口,8亿多人在农村,可是国内为农村家庭设计的清洁用品很少。许多农村人羡慕城里人住房,他们有了钱,自己盖起了楼房,室内大多铺上了地板砖。他们也像城里人一样,购买了一些家用清洁用具,但拿回使用才发现特别不好用。这些清洁用具从功能上不能满足农村人的使用需求,在家里就成了多余的摆设或被丢弃。如农民进家或到邻居家串门,没有脱鞋的习惯;经常到田间干活,鞋和衣服泥土比较多等等。设计师应该结合农民的生活方式为农民家庭设计适合他们生活环境需求的清洁工具。
结语
扫帚是人劳动的物化象征,它的价值在于实用功能和审美对象的统一。作为源于民间的手工文化,其未来的发展正如杭间教授在《手艺的思想》中所言,“中国手工文化及产业的理想状态应是:一部分继续以传统方式为人民提供生活用品,是大工业生产的补充和补偿;一部分作为文化遗产保存下来,成为认识历史的凭借;一部分蜕变为审美对象,成为精神产品;一部分则接受了现代生产工艺的改造成为依然保持着传统文化的温馨的产品,同时,还要建立适应现代生活的新手工文化。”[7]
[1] 闻人军. 考工记译注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4.
[2] [3] [4] 彭镇华. 中国长江三峡植物大全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569,1570,625.
[5](美)亨利•佩卓斯基. 丁佩芝译. 器具的进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9.
[6] 朱祖延. 汉语成语大词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546.
[7] 杭间. 手艺的思想 [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49.
10.3936/J.ISSN.1674-4187.2010.04.16
王占北(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访问学者)
Wang Zhanbei (Hubei Automotive Industries Institute Associate Professor;Visiting Scholar of Tsinghua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