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乔木新闻学修养之我见

2010-11-02李秀芹

办公室业务 2010年8期
关键词:胡乔木新闻学报纸

李秀芹

胡乔木新闻学修养之我见

李秀芹

(一)

毛泽东的几位秘书,都有过做报刊工作的实践经历。如胡乔木, 20岁在家乡盐城先后主编文艺刊物《海霞》和《文艺青年》报;25岁以后在延安主编中央青委机关刊物《中国青年》;36岁起先后任新华社总编辑兼社长、《人民日报》社长;新中国诞生以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署长等职。田家英也是这样,15岁就做了《金箭》杂志的编委;他还与年青同伴创办《极光》、《散文》等文艺刊物。林克在1954年秋调任毛泽东的英文秘书之前,已有过五年多新华社记者的经历。正是这些丰富的报刊工作实践,培育了他们各自深厚的新闻学修养,为日后做好高层次秘书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秘书为何要有新闻学的修养?这首先是由中国式新闻学的性质决定的。胡乔木在回忆20世纪40年代的毛泽东时说:“宣传战线、新闻战线,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与军事战线一样,也是一条战线。毛主席也领导得非常出色,并且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毛主席作为一个宣传家,同时作为一个组织家,把报纸紧紧地抓在党中央的手中。对新华社也是如此。如果在解放战争期间不把新华社抓在自己手里,全部让太行的总社去管,那对于整个战争的指导就会不利……当时,他在很多稿子上都注明在什么时候发表,用什么方式播出,抓得非常紧。”既然新闻学具有如此鲜明的党性,新闻工作自然就与全党的中心任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试想,如果当年胡乔木对新闻学一窍不通,如果不是他凭借十余万字的新华社时评和社论及时有效地配合了解放战争,那么,他能得到毛泽东“靠乔木,有饭吃”这样通俗却又深刻的极高评价吗?

和平建设时期同样如此。1958年1月12日毛泽东致信刘建勋、韦国清说:“省报问题是一个极重要问题,值得认真研究,同广西日报的编辑们一道,包括版面、新闻、社论、理论、文艺等项。钻进去,想了又想,分析又分析,同各省报纸比较又比较,几个月时间就可以找出一条道路来的。精心写作社论是一项极重要任务,你们自己、宣传部长、秘书长、报社总编辑,要共同研究。第一书记挂帅,动手修改一些最重要的社论,是必要的。一张省报,对于全省工作、全体人民,有极大的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的作用。”毛泽东的信至少提出了三点明确意见:一是新闻工作对党和政府的工作极为重要;二是主要领导干部,以及秘书长等人要钻研新闻学、懂得新闻学;三是要学会写作、修改包括社论在内的新闻作品。由此可见,不论战争年代还是经济建设时期,秘书懂得新闻学,都是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条件。

其次,毛泽东谙熟新闻学。他不仅写过大量像《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评蒋傅军梦想偷袭石家庄》、《南京政府向何处去?》等堪称新闻经典的军事消息、新闻述评与政治评论,而且仅从新华版《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一书看,不论是采写新闻作品、修改新闻文稿,还是论述新闻工作,可以说他对新闻学的研究,已经涉及到新闻的地位与作用、新闻采访与调查研究、新闻写作与政策、新闻报道与舆论监督、新闻写作伦理、新闻的新与旧、新闻的长与短、新闻的快与慢、新闻事实与议论、新闻标题、新闻导语、典型报道、综合报道、突发公共事件报道、新闻文风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而且论述相当专业,实乃新闻大手笔也。为这样的领导人做秘书,岂能不懂新闻学?

(二)

胡乔木具有深厚新闻学修养的显著标志,是他撰写过大量有重要影响的时评、社论和新闻消息。如传诵一时的《解放日报》社论《驳蒋介石》、新华社评论《无可奈何的供状——评美国关于中国问题的白皮书》等,成为解放战争时期宣传战线上犀利的投枪;经济建设时期,他撰写的政论《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西藏的革命和尼赫鲁的哲学》等,在国内外曾产生重大影响。胡乔木生前出版的《胡乔木文集》第一卷,收入这类政治评论和评论性新闻126篇,近45万字,集中体现了他1941至1986这45年间新闻写作的丰硕成果。他说:“把这些评论编在一起,可以作为研究党的政策发展的重要资料;作为党对党报工作的领导经验,这也提供了重要的见证。”而这些评论的论战风格与采写艺术,则对当今新闻界和评论界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迪意义。

胡乔木的新闻作品,无不具有很高的写作技巧,完全可以作为经典文本来研究。如他写于1947年9月11日的《人民解放军的全国性反攻开始》这篇军事新闻,不仅消息的诸多要素一应俱全,而且还表现出高超的写作艺术。导语只有三句话:“人民解放军的全国性反攻今已开始,中国军事政治形势从此进到一个新的阶段,这是解放军在南线实行全线出击的结果。”三句话表达了三层意思,既叙述了新闻事实,又据此发表了精辟议论,可谓“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立意高屋建瓴,对全文起到了提纲挈领的统帅作用。主体部分紧紧抓住我军在南线全线出击这一关键点,写了四个层面,一是晋冀鲁豫、华东、西北野战军等四路大军挥戈南下全线出击;二是这次南线全线出击,使整个军事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蒋军后方迅速变为作战前线;三是这次南线全线出击,大出蒋介石和美国顾问的意外,他们“慌作一堆,仓皇失措”;四是各路南下大军正浩浩荡荡乘虚直入,如入无人之境,沿途受到城乡群众的热烈欢迎。这部分虽未分段,但层次清晰,步步展开,逻辑严密,一气呵成,体现了作者极高的驾驭全局的写作艺术。背景交待也体现了娴熟的技巧。作者把背景巧妙地穿插在消息的相关部分,使之与全文浑然一体。如导语之后写道:“紧接着东北、热河、冀东、津浦北段、正太、晋南、豫北等地解放军举行战略性反攻之后,正当中国的全面内战进入第二年的时候,南线开始了全线出击。”既交代了南线全线出击是在北线举行战略性反攻之后的大背景,也交代了出击时间这样的具体背景,行文自然,毫无突兀之感。在叙写了四路大军南线出击和豫皖苏边区部队亦配合出击之后,又交代了形势背景:“从去年七月全国内战爆发以来,蒋军进攻的重点始终是在南线……”用以说明我军的南线全线出击,粉碎了蒋军的军事企图,把整个战争形势改观了。这样,背景材料与主体内容水乳交融,既突出了消息主旨,又便于读者把握该新闻事实在全局中的地位。

胡乔木之所以能写出如此出色的新闻,显然与他长期在党中央、毛主席身边工作,当时又随毛主席转战陕北,有条件近距离了解毛主席的军事思想、战略意图、指挥才能,也便于掌握全军作战行动、洞悉敌人军事动向密切相关。也就是说,除了其主观因素之外,秘书得天独厚的特殊地位使他写出了这种反映重大军事形势变化的好新闻,而这是一般随军记者难以做到的。

(三)

胡乔木具有深厚新闻学修养的又一个重要标志,是他提出了比较系统、颇有见地的新闻思想。择其要者,大致有以下内容。

一是关于舆论监督。新中国成立刚刚半年,时为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署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胡乔木,便向“全国新闻工作会议”郑重提出了改进报纸工作的三条意见:一要联系实际,二要联系群众,三要在报纸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他认为,有了批评和自我批评,报纸才有声音,在报纸刊物上进行批评,对于党报党刊来说,应该是一个根本问题。胡乔木的这个思想,旋即被吸收到由刘少奇直接领导起草并亲自做了认真修改的《中共中央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决定》中。这个《决定》,完善和形成了关于“党报批评”的基本内涵,概括起来有如下诸要点:

“党报批评”的对象是党与人民政府,以及所有经济机关、群众团体中的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在工作中的一切错误和缺点;

要吸引人民群众在一切公开的场合,在人民群众中,特别是在报纸刊物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如果批评完全属实,被批评者应即在同一报刊上声明接受,并公布改正结果;如果部分批评失实,被批评者可做出实事求是的更正,而接受正确部分;如果拒绝表态,或对批评者打击报复,则根据情况给予党纪、政纪或国法处理;

提倡有原则性、有建设性、与人为善的批评;各级领导机关的党员和干部,对于批评要采取热烈欢迎和坚决保护的态度;报纸刊物的编辑、记者和通讯员,要欢迎和引导正确的批评,反对破坏性的批评;

在报纸刊物上发表批评,由报刊的记者和编辑负独立责任。报刊只要确认批评是正确的,即使并未征求或征得被批评者的同意,仍应负责加以发表。

这里所说的“党报批评”,是一个特定的概念。主要是指执政党主办的报刊,对其政党和政府及其官员自身错误、缺点的批评,它与民主政治建设密切相关,本质上属于舆论监督。虽然这种“党报批评”并未坚持下来,但《决定》体现出的胡乔木“党报批评”思想,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不仅在新中国诞生之初对巩固执政党地位有现实意义,而且在执政党的廉政建设中具有警钟长鸣的作用。

二是关于新闻队伍建设。一要提高新闻队伍的马克思主义修养;二要注重培养一批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这是胡乔木一贯的要求和期望。他认为培养的办法有两个:一个是多写评论和述评,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新闻报道;另一个是让记者下去,多跑一些地方,深入调查研究,多写有深度的通讯。他强调,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要加强政治道德品质修养,要加强学术、理论、文化知识修养,要加强新闻采编业务修养,这样才有可能写出让读者认可的新闻名篇。

三是关于新闻业务建设。胡乔木认为,报纸的生命主要寄托在大大小小的新闻和通讯上面。只有详细地掌握大量材料,把情况吃透,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才能写出有深度、有立体感,生动活泼,让人爱看的新闻与通讯;记者不定点、“满天飞”更好,这样写出的新闻和通讯才便于上下左右地议论,做现实与历史的比较,有人物,有场景,夹叙夹议,让读者爱不释手。

胡乔木说:“评论是报纸的灵魂,是报纸的主要声音”,因此,“报纸需要各种各样的评论”。他提出要创造各种形式的评论,特别是“评论性的消息”、“评论式的通讯”和“报道性评论”。

四是关于报纸副刊。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胡乔木亲自为副刊撰写“稿约”,物色作者,拟定选题。他主张副刊要成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园地,对学术问题和艺术问题,可以有不同意见乃至争论,不要只有一种声音;副刊稿件的面要尽可能的宽广,路子不能太狭窄;作者队伍要尽可能的广泛,去请各方面的人为副刊撰稿;杂文是副刊的灵魂,要放在版面之首,要批评社会上的种种不良风气和弊病;要提倡写短文,副刊稿件的篇幅应在千字左右。

五是关于报纸文风。20世纪40年代,胡乔木提出“废除党八股,建立新文风”,“打破一切固定格式”、“建立新鲜活泼生动有趣的文风”,他还著文提出“短些,再短些”的著名口号。50年代,他反复强调“报纸上的文字应该力求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而且言之成章”,“尽量把文章写得有条理,有兴味,议论风生,文情并茂” 。80年代,他又指出:“科学态度是革命文风的基础”,他认为科学态度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对客观真实的忠实。忠实于实际,而不是忠实于个人的愿望、忠实于个别原理、忠实于个人”;二是“对客观事物作一种全面的历史的探讨,找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

胡乔木丰富的新闻思想源于其丰富的新闻实践,是他秘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笔颇具中国特色的珍贵精神遗产。

(作者单位: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猜你喜欢

胡乔木新闻学报纸
报纸
加强新闻学话语体系建设
确实不容易
来而不往
来而不往
我国新闻学学科建设的思考分析
来而不往
非常魔典
理论之争与周扬之死
旧报纸·巧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