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矿业境外投资的SWTO分析
2010-10-30王学评刘大文元春华
王学评,刘大文,元春华
(1.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31;2.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
1 全球矿业对外投资的形势
1.1 全球矿业对外投资的背景
近年来,全球矿业投资热潮不断涌现。2007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主要以采掘业为目标,其次是基于资源的制造业和通信。全球有色金属勘探私人投资,从2002年的20亿美元增至2006年的70亿美元。发达国家是全球采掘业外国直接投资的重要力量,一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成为外国投资增长较大的地区。
在全球矿业对外投资中,并购成为最重要的跨国投资方式。2005年,全球矿业并购案交易数达762起,交易额为698亿美元;2007年,全球矿业并购案达2625起,比2006年上升了69%;2008年前7个月,全球矿业并购数仍达786个,金额达2242亿美元,购并价值是2007年同期的3倍。但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并购的数量和交易额均呈现一定的下降 (表1)。
表1 2005~2008年矿业并购交易统计表
1.2 我国矿业境外投资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采掘业对外投资增势显著。2007年,中国矿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40.6亿美元,占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16.3%。采掘业投资存量150.1亿美元,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和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占全部对外投资存量的五分之一。另外,在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方面,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15.2亿美元。2007年,矿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比2006年减少超过100%。2008年1~6月,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已经远远超过2007年全年 (187亿美元),达到256.6亿美元,同期增长了229%。其中,采矿业投资占28.5亿美元。金融危机后,尽管国际矿业投资出现下滑,但我国矿业境外并购依然活跃。
我国从事境外矿业投资以大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为主,民营企业踊跃参与为辅。从事勘查开发主体的矿种,以有色金属项目数最多,其次是铁矿、铬铁矿、锰矿等黑色金属项目;投资方式主要有绿地投资、跨国并购、合资、合作等四种类型;投资区域涉及周边亚洲国家、非洲、拉美、澳大利亚等地。
2 我国矿业境外投资的SWOT分析
所谓SWOT分析,是将企业的各种主要优势因素 (Strengt hs)、劣势因素 (weaknesses)、机会因素 (opportunities)和威胁因素 (threats),通过调查将之罗列出来,再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将各种因素相互匹配加以分析,从中得到相关结论。其中,优劣势分析主要是着眼于企业自身的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而机会和威胁分析则致力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其对企业的可能影响上。
2.1 我国矿业境外投资的优势分析 (S)
(1)企业的资本与融资优势
目前,我国矿业并购主要是大型国有资源型企业,以及具有相当实力和规模的民营企业。一般来讲,大型国有资源类企业的跨国投资项目,往往涉及到国计民生以及国家战略,因此政府的支持力度较大,使得它们有能力得到充裕资金的支持,如五矿有色收购澳洲OZ Minerals,中铝收购力 “拓案”,都离不开资本优势的支持。另外,我国大型民营企业通过多年的积累,以及上市融资等形式,也具有一定境外投资的资金优势。
(2)企业成本优势
从事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企业,大多是相对成熟的、有竞争力的企业,他们积累了大量的低成本运营经验,如紫金矿业集团的低成本运营、邯郸钢铁集团的目标成本管理模式等,都是资源勘查开发业界的典型。再加之,我国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而亚洲、非洲、拉美等劳动力相对廉价的地区,又是我们 “走出去”比较集中的地区。这些都构成了我国境外勘查开发企业的成本优势。
(3)技术优势
我国从事境外矿产资源勘查的地勘单位,在长期的境内地质工作中,形成了一系列相对成熟的找矿理论、方法和勘查技术;而从事境外矿产资源开发的企业,它们大多是在国内勘查开发中相对成熟的大型企业集团,如五矿集团、紫金矿业、中国铝业等。他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和技术,这些成熟的勘查开发技术与亚、非、拉等国家相比,有比较明显的技术优势。
2.2 我国矿业境外投资的劣势分析 (W)
(1)企业盲目跟风投资,缺少风险评估和预防机制
近年来,矿业对外投资浪潮高涨,参与境外投资活动的企业数量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但境外地质资料的不确定性,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的差异性,会使境外投资企业面临更大的风险。我们发现,许多企业走出去时,风险意识不强,有很大的盲目性;许多企业贪图项目数量,忽视对矿产资源的质量、开发成本、收益,以及投资风险等问题的评价。走出去企业,整体缺少风险评估和预防机制。
(2)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不足
近年来,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矿业公司,在通过兼并、购置、资产重组和战略联盟等方式,竭力扩大规模。据统计,全球三大铁矿巨头生产了近30%的铁矿,控制了约70%铁矿贸易。全球前六位的铜矿生产企业,生产了全球56%的铜,而其中任何一家公司的矿山产铜量,都超过了中国矿山产铜量的总和。Barrick和New mont两家黄金公司产量,均超过了中国黄金产量的总和。与之相比,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矿业企业,总体上存在规模小、竞争力不足的状况。
(3)境外矿业投资的企业间存在无序竞争
我国“走出去”的企业,规模不等、性质不同,在产业链中的位置也不尽相同。各投资主体在获取境外资源开发机会中,互相间压价、自相残杀等恶性竞争的现象时有发生,“走出去”企业间缺少协调,没有形成相互协作、优势互补的有序竞争状态。
(4)企业缺乏 “走出去”的人才
由于教育和培训的缺失,导致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 “走出去”的人才缺乏,特别是既懂专业、又懂管理,既懂外语、又熟悉国际规则、法律法规及政策的综合性人才严重缺乏。
2.3 我国矿业境外投资的机会分析 (O)
(1)政府政策上的支持
国家支持和鼓励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开展矿产资源境外勘查开发活动,鼓励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合作。近几年来,为企业境外投资提供了相应的政策依据和优惠。如放宽外汇管制,简化境外投资程序,对能源、矿产资源境外开发类项目提供境外投资专项贷款等各项优惠政策。
(2)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矿业公司市值缩水
全球金融危机使得许多上市公司的市值、矿权价值普遍缩水,平均缩水幅度近50%。据巴西著名咨询服务公司ECONOMATICA的统计,受金融危机影响,拉美上市企业总市值2008年缩水47.8%。另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力拓市值缩水近30%,澳大利亚一些小型矿产商如Murchison金属公司和WPG矿业公司市值据今年以来的股价高点缩水了80%左右。这给我国的矿业境外投资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2.4 我国矿业境外投资的威胁分析 (T)
(1)境外投资服务体系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缺少一套系统、完善的境外投资的服务体系,包括矿资源信息服务系统、融资系统、外交和政策支持系统等。政府缺乏系统的矿业境外投资战略规划,政府各部门间的多头管理、审批程序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矿业企业“走出去”的进程。
(2)中国 “威胁论”的影响
随着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日趋显著,国际上出现了 “中国威胁论”的论调。限华政策和对华贸易壁垒不断,对中国的进驻加以严格限制。特别是对能源和矿产资源领域的投资、收购,有更为严格的限制和审批。
(3)投资地区法律、社会文化的差异
境外勘查开发活动中,由于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存在着不同的政治、法律制度、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这种差异,导致企业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员工价值认同等方面的不同。而且,这种差异,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可能实现相互协调和融合。
3 我国矿业企业境外投资的建议
3.1 建立风险评估体系,科学选择境外投资目标
由于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投资规模大、周期长、不确定性因素多,因此,企业首先要建立境外勘查开发项目风险评价体系,通过对项目地质风险、开发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和政治与社会文化风险等环节进行评估,通过投资价值和风险的比较,科学筛选投资区域与投资项目,不可盲目跟风投资。
3.2 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竞争战略,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我国境外勘查开发投资中,应立足长远。在矿种选择、勘查开发区域选择、竞争战略选择上,要有统筹规划,根据目标市场的状况,结合自身优势,灵活有序的使用着多种模式,参与国际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
值得一提的是,加强企业间的国际合作,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通过企业间资本、人才、技术和其他资源要素的整合,以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等方式,增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3.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建设是矿业企业境外投资的基本要素。“走出去”企业在人才培养和使用方面,应制定系统的、可操作性的规划,培养与使用兼容,不断地完善境外企业派遣、用人、选拔制度。同时,根据境外勘查开发所在地人力资源成本状况,灵活地实施 “人才本土化”与 “人才派遣化”相结合策略,加强境外矿业投资领域的人才建设。
3.4 政府应加强对矿业境外投资的支持和管理
随着参与境外投资企业数量增多,投资的项目、领域也在不断地多元化。因此,国家应在进一步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同时,要构建多层次境外投资保险制度,积极提供政府的配套服务,降低企业境外投资的成本及风险。同时,加强对矿业境外投资企业的管理,强化行业自律和协调功能,防止企业境外投资活动的恶性竞争,遏止国有资产和外汇流失,也是政府管理部门的神圣职责。